觀點|從塑膠旋鈕做到AI伺服器!一文盤點鴻海轉型關鍵:如何用50年打造6.8兆代工帝國?
觀點|從塑膠旋鈕做到AI伺服器!一文盤點鴻海轉型關鍵:如何用50年打造6.8兆代工帝國?

1974年,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先生以新台幣30萬元資金,創立「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

成立之初,鴻海塑膠的員工僅有10人,主要業務為製造黑白電視機的旋鈕。

此時主要的機器設備是「塑膠射出機」,因為不同的產品需使用不同的模具,因此鴻海創業之初與模具有「不解之緣」,深知模具為生產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從模具廠立足,再跨足電腦連接器

1977年,鴻海業績不斷成長,資本額增加到200萬元,鴻海自己成立模具廠,這是奠定鴻海之後能夠進入「連接器」產業的重要投資。

鴻海設立模具廠歷經不少困難,遭遇不少資深「師傅」的反彈,公司堅持自主開發標準作業程序,與當時模具開發全仰賴「老師傅」的方式不同,厚植公司自主競爭力。

1981年,鴻海開發出個人電腦連接器產品,並以「FoxConn」為品牌,進入個人電腦連接器市場。

1982年,鴻海改名「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自此鴻海跨大步邁向高科技產業。藉由個人電腦市場的快速成長,鴻海搭上「順風車」業績扶搖直上。

進軍機殼市場,鴻海重心轉向電子代工

除了在連接器外,鴻海跨入電腦機殼市場,大舉進入電腦零組件市場,1994年接獲蘋果公司iMac機殼訂單,與蘋果公司開始建立關係。

1996年接下康柏(Compeq)電腦機殼訂單,康柏電腦是當時個人電腦市場的領導廠商,能取得康柏的訂單無疑為鴻海添加更多成長動力。

掌握主要電腦零組件市場後,鴻海也踏入為客戶組裝「準系統」,之後更進一步踏入「電子代工服務(EMS)」,並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服務公司。

站穩手機代工!諾基亞、摩托羅拉,都是客戶

1990年代,行動電話開始進入市場,尤其是第二代行動電話GSM進入市場後,全球行動電話市場開始大幅成長,成為重要的電子終端設備。

全球行動電話市場,由每年數億支,快速成長,達每年超過十億支的規模,鴻海當然不能錯過這個龐大的代工市場。

2000年,鴻海投資600萬美元,在杭州建立了「宏訊電子」,開始為「UT斯達康」公司代工生產「小靈通」手機。

2003年8月21日,鴻海宣佈以7400萬美元收購了EIMO集團,其中EIMO為精密塑膠元件製造商,是Nokia在芬蘭的主要機殼供應商,鴻海藉由此併購擴展對關鍵性零組件的掌握,並且取得為Nokia代工的「門票」。

2003年10月15日,鴻海宣佈以3000萬美元,收購摩托羅拉位於墨西哥的一個工廠,並原地接收摩托羅拉的組裝訂單。

藉由購併及不斷地努力及優越的價格、品質,鴻海贏得當時兩大行動電話廠諾基亞、摩托羅拉的大量代工訂單。

鴻海在功能手機累積下的代工經驗,奠定它將來為iPhone代工的基礎。

併購奇美!為鴻海取得iPhone代單助陣

鴻海為了技術、業績發展的需求持續購併投資許多公司,因此累積豐富的經驗與技術。

行動電話由2G進入3G後,功能手機開始進化到智慧手機,在iPhone未問世前,行動電話大廠各自發展自己的智慧手機,各有各的作業系統,沒有統一的規範。

2005年5月,鴻海集團取得「奇美通訊」56.48%股權,入主奇美通訊。奇美通訊當時的總經理池育陽是台灣研發智慧型手機的大將,池育陽原是明碁行動電話部門的負責人,他研發實力堅強,率先研發智慧型手機,之後投靠奇美電子成立奇美通訊,投入智慧型手機的研發。

鴻海集團掌握奇美通訊後在智慧型手機的研發實力大增,這對取得iPhone的代工訂單有莫大的裨益。

海公公威武!30年內營收成長逾600%

如今鴻海的事業版圖以非昔日可比,鴻海集團跨足零組件、光通訊、手機、電腦、伺服器、車用電子、電動車、機器人等領域,版圖宏大,是全台灣營收最大的公司。

2024年,鴻海合併營收達新台幣6.8596兆元,名列全台第一,在Fortune 2024年全球500大公司中排名第32名。

台灣公司2024年入榜全球500大,除鴻海外,尚有台積電(排名186),和碩(排名375),廣達(排名444)以及中國石油(排名465)。

回顧歷史,鴻海於1995年營收突破百億,達109億元。

  • 2001年鴻海營收突破1000億元,達1539億元。
  • 2006年營收突破1兆元,達1.3204兆元。
  • 2010年營收突破2兆元,達2.9972兆元。
  • 2011年營收突破3兆元,達3.4527兆元。
  • 2014年營收突破4兆元,達4.2132兆元。
  • 2018年營收突破5兆元,達5.2938兆元。
  • 2022年營收突破6兆元,達6.6270兆元。

由上面的數據,可知鴻海的營收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背後驅動的原因,為事業版圖不斷地擴充,並且積極購併公司。

鴻海近年來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藉由「三加三」的結合,作為鴻海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的生產夥伴。

鴻海的拚搏精神是台灣製造業結合技術、效率的標竿企業,是台灣高科技製造的典範。

延伸閱讀:專訪|護理師忙什麼?鴻海揪過勞關鍵:拿藥、送檢體⋯佔50%時間,Nurabot如何神助攻?

責任編輯:李先泰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