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英特爾前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坦承低估AI影響,導致公司在AI領域落後競爭對手,損失龐大商機。
重點二:但基辛格堅持「設計與製造並行」的IDM 2.0策略正確,並反對僅專注設計,認為維持自有製造能力至關重要。
重點三:新任執行長陳立武正調整策略,可能轉向發展Intel 14A製程而不再對外銷售18A製程,與台積電競爭壓力加劇。
英特爾(Intel)前執行長基辛格近日接受《Nikkei Asia》受訪時坦言,在其任內嚴重低估人工智慧(AI)對半導體產業的顛覆性影響,導致英特爾在AI發展上反應遲緩,錯失關鍵商機,讓輝達、超微等競爭對手取得領先地位。
他指出,儘管AI半導體運算效能持續提升,但近三代產品的功耗效率幾乎沒有進步,這對產業長遠發展構成挑戰。 基辛格認為,若當初加大AI投資,將嚴重壓縮公司資本運用空間,這也是他在任內難以提前布局AI的主因之一。
基辛格直言,這一戰略誤判不僅讓英特爾在AI加速器及雲端運算市場失去主導地位,也可能造成公司數十億美元(約為新台幣數千億元)營收損失,對公司長遠發展帶來嚴重挑戰。
基辛格也批評了市場對長期專案的態度,包括過度關注季度業績。他表示,制定一個「以90天為單位」的五年發展計畫極為困難。
他強調,「我認為許多項目需要長期、大量且有耐心的資本。如果美國無法找到融資途徑來滿足長期耐心的資本需求,製造商將永遠不會回到美國。」
堅持「IDM 2.0」無誤!晶圓代工是關鍵競爭力
但基辛格也強調,他任內推動的「IDM 2.0」策略,即同時維持半導體設計與自有製造能力,至今依然是正確方向。他反對外界建議英特爾應放棄資本密集的製造業務,專注於設計,認為只有持續強化晶圓代工與設計雙軌並進,才能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保持競爭力。
自2023年起,英特爾已將晶圓代工服務(IFS)與製造部門整合,並將設計與商品化組織獨立,期望藉由組織重整提升效率。
陳立武出招!英特爾擬直攻14A
面對AI浪潮與產業轉型壓力,現任執行長陳立武已啟動策略調整,逐步降低對自有晶圓代工(IDM 2.0)模式的依賴,將重心轉向產品設計與核心技術研發。
隨著英特爾18A製程推廣受阻,目前僅獲亞馬遜、微軟及美國國防部等少數客戶採用,市場傳出陳立武將停止對外推銷18A,轉而集中資源發展Intel 14A製程,以力抗台積電等競爭對手。
業界普遍認為,Intel 14A最快2027年才能量產,能否有效縮短與台積電的差距仍待觀察。基辛格同時呼籲美國政府加強長期資本投入與產業政策穩定,否則半導體製造業難以回流美國。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