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生硬的英文字-B2B+ASP+NASDAQ,最近半年來成為全世界投資者的夢幻組合。由矽谷到全世界,無數小公司一夜致富,只因為他做的是ASP。
西風東漸,速度飛快,轉眼ASP也已成為台灣大企業爭相投資的「熱點」:宏碁集團投資的奇碁、華捷;東元集團轉投資東捷、和信集團投資的和訊;由康柏、精業、微軟合資的宇盟;以及裕隆、光寶、台塑…,紛紛傳出投資成立ASP的計畫。「半年前全台灣可能只有一、兩家ASP,現在每個月有二、三十家ASP冒出來,」經濟部技術處長黃球求靈活描述ASP的「空前盛況」,他估計,台灣目前在ASP跑道上的業者,就至少有六十八家。從ISP、ICP到最近風起雲湧的ASP,網際網路短短7年歷史中,矽谷每創造一個新名詞,就代表著一個新的產業與商機的竄生。這些「SP」們也像是傳統大企業點石成金的靈符,彷彿只要喊出聲,企業就與DotCom產生了關係,公司市值數倍翻升,前途充滿想像。
什麼是ASP?
然而,什麼是ASP?
它的原名是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中文稱作:應用服務供應商。簡單的說,ASP是「委外服務(outsourcing)」概念的延伸。在網際網路時代,ASP業者利用便宜快速的Internet平台,以「租賃」取代「購買」,提供企業或個人客戶所需的資訊應用服務。企業不必自力開發,也不必花大錢購買專屬軟體,只要付「租金」,就可以委託全世界最好的軟體公司,幫你「管理」公司大小事務,而且無遠弗屆,即時同步。
舉例來說,一般企業中所需要的會計、薪資、採購、人事等軟體系統,以及個人使用的文書處理程式,過去都必須向軟體廠商買套裝軟體,由公司內部資訊人員安裝到自家的資訊系統中,如果有版本的更新或是軟硬體功能不敷所需時,公司就必須付出額外的時間和成本重新購置安裝。相對的硬體設備如機房和伺服器等,也將是一筆可觀的投資。
因著網際網路的興起,ASP則成為軟體產業服務的新模式。透過網路,ASP業者和企業客戶連結,成為公司的「虛擬機房」,提供企業所需的資訊應用服務,並提供相關的技術服務人員。
企業則以月租費或論次計費的方式,不必購置高價而可能「備而不用」的軟體,也不用投資太多MIS人力,降低企業使用資訊科技的成本。對於講究成本競爭力的中小企業而言,特別具有吸引力。
有人形容ASP就像是自來水廠,透過Internet架構出水管網路,企業或個人要用水,只要在家裡安裝水龍頭,打開就成了。不必花大錢在自家設置自來水廠,只要每月按使用量付費,就可以得到同等級的享受和服務。
發展防毒軟體聞名的趨勢科技,就是轉型為ASP的成功案例。趨勢過去把防毒軟體一套套賣給客戶,但病毒技術日新月異,一旦有新病毒誕生,要把最新的「解毒劑」存在磁片裡,郵寄或快遞給客戶,為了怕安裝有問題,趨勢的工程師還得一一拜訪客戶,曠日費時,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無法提供及時的服務與效益,對企業客戶和趨勢而言,都耗費相當的成本。
現在透過ASP的模式,使用者只要連上網路,趨勢便能提供及時的掃毒與解毒服務。
「ASP的重點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創新的商業模式,」台灣和訊總經理黃致道認為,凡透過網路(Network),提供服務的生意模式,都可以泛稱為ASP。
在廣義的概念下,其實多數人都已經有使用ASP的經驗。例如你申請了Yahoo的e-mail,你不需要在自己的電腦裡加裝任何e-mail軟體,只要上網到Yahoo,就能讀取寄送e-mail,完成所有功能。如果你想要更多加值服務,例如擴大你的信箱容量,只要每月付一小筆固定費用給Yahoo,你不必花錢為你的電腦升級、加裝記憶體,一切交給Yahoo就搞定。所以Yahoo也可以被看作個人用戶的ASP業者。
**台灣的機會
**
個人戶收錢困難,但企業戶付錢卻心甘情願,因此專作B2B的ASP業者其實擁有豐碩的市場前景。當企業為了連結企業與外部供應商及經銷商,將內部管理與對外溝通全面網路化,其中的複雜交易與溝通環節,就是眾多資訊服務廠商和軟硬體廠商的機會。
ASP的商務模式,正好能整合相關軟硬體及服務廠商,利用網際網路作為通路,提供電子商務企業一條便宜快速的捷徑。根據市場調查機構Dataguest的報告指出,ASP去年的全球市場規模約為27億美金,估計未來平均年成長率70%,到二○○三年時,市場規模將高達227億美金。
根據資策會統計,台灣今年在企業應用軟體的市場規模會超過一百億台幣,到二○○三年,將成長到一百六十億,這個龐大商機將會是台灣ASP的主戰場。
台灣的產業結構,使得提供企業電子商務化的ASP有更容易成功的機會。
麥肯席顧問公司資深專案經理何潔明指出,台灣的某些產業(如電子、紡織)擁有全球第一級的供應商,他們對價值鏈運作的效率要求很高,也訓練出一批非常了解產業價值鏈的專家。
在需求方面,這些與國際連動的供應商,在全球e化的大浪下,為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率,絕對有建置企業內或企業間電子商務體系的壓力。ASP業者若能掌握住價值鏈上低效率高成本的「痛點」,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便能掌握生存的商機。在供給方面,台灣這批對產業價值鏈運作有經驗的企業家,是切入ASP最有能力成功的參賽者。
因此,當全世界的ASP產業都還處於啟蒙期時,何潔明認為,台灣在ASP的場子裡,有機會培養出與世界同步的優秀選手。
衝刺ASP跑道,也有挑戰待克服。最近分別和IBM、宇盟結盟,提供線上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軟體服務的資深軟體廠商鼎新科技,對台灣ASP的發展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鼎新副總裁黃錦祿認為,看台灣ASP的發展,要先觀察幾個瓶頸:
第一是頻寬基礎建設是否成熟:企業的運作不同於個人用戶,無法忍耐「老牛拖破車」的撥接速度。網際網路的「交通狀況」順暢,「道路」足夠寬敞,才能承載企業大量的資料庫,以及大量資訊往來溝通交易的需求,完成ASP承諾的及時、不斷線的資訊服務品質。
其次為企業面對外包(outsourcing)的信任度:當企業把核心流程、ERP全部放上線,意味著企業將營業機密也交付給遠端的ASP業者。現階段的技術和機制,能否讓企業客戶對ASP保障的資料安全有信賴感,是ASP業者能否打開市場的關鍵。
第三則是服務機制的延展性(scalability):ASP要能成功,必須能提供一對「很多」的機制:越多企業共用同一個ASP的機制和服務平台,單一客戶分擔的成本就越低,價格便越有競爭力,同時吸引更多的客戶加入。而要服務眾多客戶的條件,不只是技術上能設計出容許多家廠商同時上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ASP業者的客戶服務體系,要能支援大量「售後服務」的需求。
從這三項基本條件出發,可觀察目前前進ASP的業者,多半來自三大「流派」:
1、有能力提供頻寬的電信業者:如美國提供光纖高速網路(舖設於太平洋橫貫鐵路下)服務的Qwest,就和思科、惠普結盟,以寬頻高速的通路,提供企業用戶存放資料和主機代管的服務。Qwest更進一步做「ASP中的ASP」,中小型的ASP們可租用Qwest提供的網路系統服務,再轉租給企業客戶。
2、各產業的龍頭老大:如神通、光寶、台塑、宏碁,因為企業集團e化的需求,使得他們轉投資的ASP,能獲得基本的客源。品牌以及對產業的深度了解,也使得他們較易取得客戶的信賴。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分析師周樹林便認為,由於掌握企業本身和上下游廠商的營運know-how及人脈資源,這種「母雞帶小雞」的ASP,實力最不可小覷。但是要考慮系統是否有排他性,以及同業是否願意使用競爭者的服務。
3、傳統的軟體業者、獨立軟體供應商(Independent Software Vendor, ISV)和系統整合商(System Integrator,SI):他們擁有資訊服務的技術及支援服務體系。如世界級的知名廠商微軟、甲骨文、思愛普(SAP)等,都開始採取ASP的商業模式,台灣創業家陳丕宏創辦的宏道(BroadVision)以及張若玫的Vitria,更是專攻此一市場。國內中小型的廠商,如鼎新、普揚、資通,也都透過結盟或轉型,加入ASP市場行列。
黃錦祿分析,要提供完整的ASP服務,來自這三大流派的「參賽者」,目前看來都各缺一塊,短期內走結盟是比較合宜的策略。目前台灣浮上台面的幾組人馬,若不是背後有大集團如宏碁、和信、東元等背景,便是擺出各方人馬結盟的陣式,如康柏、微軟、和精業投資的宇盟、以及裕隆和康柏、Commerce One的跨產業聯盟等。「未來必然要走向異業結盟,因為沒有一個企業可以自己做全部,」康柏副總經理賴朝暉說。
**關鍵成功因素
**
雖然各家切入點與定位稍有不同,對切入市場的首要條件卻異口同聲:價格、價格、價格。
目前ASP業者多半鎖定台灣為數龐大的中小企業為目標客戶。過去幾年,在大型企業如聯電、台積電盛行採用的企業資源整合系統(ERP),整套軟硬體設施,加上顧問諮詢,動輒花費數億元台幣的成本,對資本額不到一億元的中小企業而言,無異是天方夜譚。但是電子商務化的趨勢迫在眉睫,讓中小型企業以合理的成本,也能享受大企業才負擔的起的資訊應用服務,是ASP的市場利基所在。因此,低價會是業者普遍採取的切入策略。
宇盟取樣五十家中小企業客戶做深入訪談後發現,中小企業考慮是否採用ASP的首要因素,不是資料安全性和品牌,而是價格。因此,宇盟決定一開始便打低價牌,甚至免費提供部份自己開發的軟體,以爭取市場佔有率。
專注電子產業的ASP,擁有台積電、聯電等客戶的台灣峰昊(Ecnet,改名前稱為AMO)總經理許戎民預期,經營ASP至少經得起要賠四年才有獲利的可能。
IBM台灣區總經理許朱勝強調,除了成本與價格的定位外,商業模式的演變和調整,也是ASP業者的挑戰。如何定價、收費,如何與實體金流、物流體系結盟合作,在在考驗ASP的實力。
「這個體系裡,誰出多少錢?誰投入什麼?誰回收什麼?這就是所謂的商業模式,」宏科董事長王振堂指出,台灣的業者在技術創新上已經沒有太大空間,但是如何整合實體資源,提供區域性企業「客製化」的服務,商業模式的本土化和創新,將會是台灣ASP業者的利基。
在這樣的概念下,宏碁集團便以與國際大廠合資的策略,進軍ASP。宏科和組合國際合資成立華捷,建置ASP的基礎架構;和奇異合資成立奇碁,提供線上電子交易的解決方案。國外廠商提供技術,宏碁則負責提出適合當地的商業模式。
資策會產業分析師周樹林指出,ASP若只能提供已經「標準化」的應用服務產品,其實和賣套裝軟體沒有差別,因為只要有基本的軟、硬體技術能力,競爭門檻不高,最後只能打價格戰。真正有市場利基的ASP,要以產業專業背景作為後盾,才能調高進入障礙,具備競爭優勢。
**小玩家玩什麼
**
在大型集團當道的ASP市場,小型的創業者有機會嗎?
IBM總經理許朱勝認為,服務企業客戶的ASP,和企業運作核心息息相關,企業對服務的要求很高,小規模的創業者較難了解大公司的運作。小型的創業者可以針對個人或是SOHO族提供終端消費者所需的軟體服務,如文書處理、影像處理軟體等。
宏科董事長王振堂則指出,小型的ASP最好能發展出某種線上應用服務,掛在大的ASP架構下,形成母雞帶小雞的關係,由大型的ASP提供服務支援體系。
王振堂並預期,大型的ASP會形成寡頭獨佔的產業生態,因為ASP架構出來的體系,要經得起全世界的病毒和駭客考驗,所需的投資和經濟規模龐大,市場上只容得二、三家競爭者。
但是ASP的未來會衍生出新的「物種」,中小型ASP可以尋找最適合自己規模的定位。例如有沒有處理金流?處理的是直接材料或間接材料?或是針對價值鏈的哪一塊?其中有很多空間和市場區隔,但每個區隔只容得下一家領導廠商。贏家通吃的生態圈中,做不到第一名的恐怕都沒有機會。
現在論輸贏還太早,畢竟市場還處於「人人有機會,各個沒把握」的萌芽期。鼎新副總裁黃錦祿的形容最生動:「目前只看到一堆人跳進來,濺起一堆浪花,各自往自以為是的方向划去,沒看到主流的目標和市場,只知道全部人都跳到池子裡了,水花滿溢…」
ASP會如何改變整個產業生態與運行規則?誰將是未來具有主導性的贏家?台灣是否有可能在ASP的領域中培養出世界級的廠商…,恐怕也要等波瀾平息後,才能見真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