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半導體新競局!7大關鍵、9張圖表解析:美國穩坐龍頭!先進製程到2030還是台灣的天下?
2025全球半導體新競局!7大關鍵、9張圖表解析:美國穩坐龍頭!先進製程到2030還是台灣的天下?

美國是全球半導體市場龍頭,之所以能在全球半導體市場呼風喚雨,憑藉的是其強大的技術領先地位與研發實力。美國政府也積極推動先進製程晶圓廠設於美國本土,進一步鞏固全球產業領導地位。

韓國、台灣、中國等也緊追在後,本文以近年統計數據,就「全球半導體市場營收」、「全球半導體產能」、「半導體的應用市場」、「各國企業的研發力道」等指標,解析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新趨勢與競爭態勢。

文章目錄(點擊即可前往該段落)

1.全球半導體市場營收排名
2.1984年以來全球半導體市場回顧
3.全球半導體產能
4.先進製程產能,台灣到2030年仍會領先全球
5.半導體的應用市場
6.美國半導體公司在各國的市場占有率
7.各國企業的研發力道

全球半導體市場營收排名,哪國公司領先前茅?

2024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營收達6,305億美元,較2023年的5,269億美元,大幅成長19.7%。今年拜AI應用持續快速成長之賜,預估營收也將持續成長,預估可達7,009億美元,較去年成長11.2%。

全球第一:美國,超過一半營收都是美國企業貢獻

從地區別來看,公司設在美國的半導體公司,2024年占全球半導體市場營收的50.4%,遙遙領先其他地區。

美國公司能夠這麼傑出,主要拜美國的IC設計公司技術優越領先群倫,占全球市場約68%左右。

輝達、高通、博通、超微等IC設計公司營收領先前茅,將美國IC設計業推上頂尖。必須說明的是,美國IC設計公司是「無晶圓廠」公司,它們需倚賴晶圓代工廠替它們生產IC。

在IDM(整合元件製造廠)方面,美國公司也是全球龍頭。

2024年,美國IDM公司營業額約全球市場的45%,幾乎囊括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半壁江山。

英特爾、美光科技、德州儀器(TI)、亞德諾(ADI)等美國IDM公司,都是業界的佼佼者。

綜合IDM及IC設計的營業額,美國半導體廠商的營業額約占全球的50.4%,美國能夠在全球半導體市場呼風喚雨,不是沒有道理。

全球第二:韓國

接在美國之後的為韓國,2024年占全球半導體市場營收的21.1%。

韓國主要靠記憶體,三星、SK 海力士這兩家公司在全球記憶體市場的市占率過半,因此能將韓國拱上全球半導體市場第二大國的地位。

全球第三:歐洲

歐洲2024年占全球半導體市場營收的9.2%,居全球第三,不過產業規模遠遜於美、韓兩國。

主要靠NXP(恩智浦)、Infineon (英飛凌)及STM(意法半導體)這三大IDM公司,撐起歐洲的半導體產業。

全球第四:日本

日本2024年占全球半導體市場營收的8.2%,居全球第四。

日本自從在DRAM市場挫敗後,在半導體市場落到後段班,瑞薩、鎧俠是大型的IDM,其他尚有很多中小型半導體公司,不過營收不大。

全球第五:台灣

台灣2024年占全球半導體市場營收的6.5%,居全球第五。可能有些人認為這是不是低估台灣在半導體市場的表現。

台灣最強的是晶圓代工,台積電市占率接近70%,遙遙領先其他晶圓代工的業者。

不過半導體市場營收的計算方式,是以成品的營收計算,晶圓代工業者沒有自己的產品,因此營收不列在半導體市場的營收之列。

台灣半導體市場營收主要來自聯發科、聯詠、瑞昱等IC設計公司,以及南亞科、華邦、旺宏等IDM。

吊車尾:中國,但潛力不容小覷

中國2024年占全球半導體市場營收的4.5%,敬陪末座。

儘管美國對半導體設備出口到中國設下禁令,不過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潛力仍不容小覷。

IC設計方面,華為的「海思」潛力十足,「紫光展銳」在手機晶片據有一席之地,「韋爾半導體」在影像感測器市場也佔有重要位置,以及很多IC新創公司競相投入。中國在IC設計產業實力不差,目前居美國、台灣之後,是全球IC設計第三大國。

1984年以來全球半導體市場回顧

從歷史來看,1984年以前美國半導體占全球市場皆超過50%,然而這期間日本半導體藉DRAM之力不斷擴張,在全球半導體市場占有率快速升高。

1988年日本半導體市場營收在全球占比越過50%,達到歷史高峰。美國半導體市場營收在全球占比跌落到37%左右,是歷史的低點。

1988年後,美國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占比逐步上升,而日本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占比則一路下滑。

半導體銷售額.jpg
圖/ econovis.net

這期間韓國的半導體產業開始崛起(主要是由DRAM推動),到2013年韓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占比第二高的國家。

2013年美國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占比達52.6%,居全球第一;韓國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占比達15.5%,居全球第二。日本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占比達13%,居全球第三。

全球半導體產能排名:誰進步?誰倒退?

從半導體產能的消長情況,可看出全球各地區半導體發展的狀況。

1990年,歐洲半導體產能高居全球第一,高達44%。美國居第二,占37%。日本居第三,占17%。台灣居第四,占2%,此時聯電、台積電皆已開始運作。

2000年,台灣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許多公司投入DRAM產業,在此期間台灣是全球8吋晶圓廠的最大聚落。這一年台灣晶圓廠產能占全球22%,高居全球第二。

歐洲產能占全球25%,持續居全球首位。美國晶圓廠產能占全球19%,居全球第三。日本晶圓廠產能占全球16%,居全球第四。韓國晶圓廠產能占全球13%,居全球第五。

2010年,台灣晶圓廠產能占全球22%,高居第一,主要的推動力量是晶圓代工。

日本晶圓廠產能占全球18%,居第二。韓國晶圓廠產能占全球15%居第三。美國與歐洲晶圓廠的占比大幅下滑,2010年雙雙跌到13%,共居全球第四。

中國晶圓廠產能占全球11%,居全球第五。不過,在政府政策全力支持下,中國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

2020年,台灣晶圓廠產能占全球19%,仍居全球第一。這一年,日本、韓國、中國晶圓廠產能分別皆為18%,共居全球第二,由此可見中國大力興建晶圓廠,產能快速擴充。

美國晶圓廠產能占比則退到12%,居全球第三。歐洲晶圓廠產居全球第四(7%)。

2024年,中國晶圓廠產能預估占全球24%,躍升全球第一位。這幾年來中國積極興建晶圓廠,中國半導體製造設備市場年年大幅成長,高居全球第一。

台灣的產能將排名第二,之後依序為韓國、日本、美國、歐洲。

全球晶圓廠產能.jpg
根據SEMI和BCG分析2024年全球半導體產能,中國在 2022-2032 年的預測增幅為 365%,遠高於其他所有地區,是全球半導體產能擴張最顯著的地區。
圖/ semiconductors

歐美原為半導體產業的先進國家,美國IC設計雖然獨霸全球,然而晶圓製造方面落後亞太地區,歐洲更是每下愈況。

無怪乎,美、歐競相推出晶片補貼法案,邀請半導體公司到美國、歐洲設廠,台積電是大家邀請的對象。

預估今後全球晶圓廠產能的分布會有一番新面貌。

about_arizona.jpg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 Fab 21 廠第一期工程耗時五年,但據《日經亞洲》報導,台積電期望後續廠房建設速度能縮短至兩年。

2024年中國半導體製造設備市場高達495.5億美元,較2023年的366億美元成長35%。

韓國半導體製造設備市場為204.7億美元,年成長率3%居第二位。台灣半導體製造設備市場達165.6億美元,較2023年衰退16%,居第三位。韓國加台灣為370.3億美元,仍小於中國,可見中國積極大力擴廠的力度。

先進製程產能,台灣到2030年仍會領先全球

先進製程產能是全球注目的焦點,各國急切希望能夠擁有在地的先進晶圓製造廠。

以2022年的資料來看,10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產能,台灣約占全球69%,其次為韓國占31%,台積電及三星電子是當時「唯二」具先進製程產能的公司。

隨著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於2024年開始量產,以及英特爾的Intel 7、Intel 4、Intel 3 相繼導入量產,美國在先進製程的產能的占比不再掛零。

除此之外,中國雖然無法購買EUV,中芯利用「多重曝光」以DUV生產7奈米晶片,勉強跨入先進製程「俱樂部」。

預估到2030年,10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產能,台灣仍舊領先全球,約占45%。

其次為美國約占28%,主要是台積電、三星電子及英特爾所興建的先進製程晶圓廠加入生產。

第三是韓國,先進製程產能預估約占全球12%左右。韓國占比降低,主要是部分先進製程產能移到美國建廠。

歐洲居第四,預估約占全球6%,主要是英特爾在歐洲的晶圓廠的產能。

居第五的中國,約占全球5%。倘若中國能在自製「微影機」方面獲得突破,則中國先進製程產能將大幅增加。

日本居第六,約占全球4%左右的先進製程產能,主要是台積電熊本二廠的7/6奈米廠,以及Rapidus在北海道的2奈米廠。

半導體的應用分析:哪些產品占比最高?哪個國家市場最大?

從半導體的應用市場來看,2024年最大的應用市場為電腦運算及資料儲存約占34.9%,人工智慧運用被歸在這一部分。

其次為通訊(有線及無線)約占33%,第三為車用約占12.7%,第四為消費用途約占9.9%,第五為工業用途約占8.4%,第六為政府約占1%。

以2024年的數據來看,亞太地區(含中國)半導體應用市場達3,374.37億美元,年成長率達16.4%,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應用市場。

其次為美國,2024年半導體應用市場達1ㄝ951.23億美元,年成長率高達45.2%,推斷美國在地製造的電子設備的規模快速擴張,因而使半導體的用量激增。

歐洲2024年半導體應用市場達512.5億美元,年成長率3.4%,居第三。

日本2024年半導體應用市場達467.39億美元,年成長率0%,居第四。日本半導體應用市場遲滯不前,顯示日本本地的製造業外移比率很高,遷回日本本土製造的趨勢遲緩。

不管在哪個國家,美國半導體公司都是叱吒風雲

依企業來看,2024年美國半導體公司在全球各地區的市場占有率皆很高。在美國本土,美國公司半導體市場的市占率為50.9%;在中國,市占率約50.7%。當年中國半導體市場規模為1851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的1951億美元。

亞太地區(中國以外的地區),2024年半導體市場規模為1523億美元,是全球第三大市場,美國半導體公司的市占率達51.1%。

歐洲地區是全球半導體第四大應用市場(2024年市場規模513億美元),美國半導體公司的市占率達51.1%。

日本是全球半導體第五大應用市場(2024年市場規模467億美元),美國半導體公司的市占率達45.2%。

美國每年花大錢投資研發

半導體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每年皆必須投資龐大的資本及研發(R&D)支出。

以美國為例,2024年美國半導體公司(含IC設計公司),資本及研發支出高達1,195億美元,2001年到2024年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6.4%。

美國半導體公司在資本及研發支出占營業額的比率領先全球,2024年比率高達17.7%,居全球第一。

這個比率在韓國半導體公司則為11.8%,雖落後美國甚多,不過仍居全球第二。

台灣半導體公司是11.5%,以些微差距落在韓國之後,居全球第三。

四至六名分別為歐洲半導體公司(10.8%)、中國半導體公司(9.2%)、日本半導體公司(5.7%)。

日本半導體公司資本及研發支出占比偏低,顯然是沒有大筆投資建廠以及積極投資研發,無怪日本近年來半導體產業每下愈況,在全球市場敬陪末座。

綜而言之,美國公司在半導體產業的地位,將持續領先群倫,加上美國政府政策推動在美國本土興建先進製程晶圓廠,台積電、三星電子相繼在美國投資興建先進製程晶圓廠,將可建立可觀的先進製程產能,讓美國半導體產業的韌性更加穩固。

關鍵字: #半導體產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用50元硬幣大小的晶片決戰邊緣運算!鈺創科技以AI微系統概念,為百工百業插上智慧的翅膀
用50元硬幣大小的晶片決戰邊緣運算!鈺創科技以AI微系統概念,為百工百業插上智慧的翅膀

在生成式AI的浪潮下,「大模型+高算力」似乎已成為技術競賽的主軸。然而,當AI應用要真正落地,走進生活並進入裝置與第一線場域時,卻面臨高成本、高功耗與硬體無法升級等瓶頸。尤其在台灣這個製造與應用密集的環境中,產業真正需要的是兼具低功耗、高效率與易於整合特性的解決方案,也就是小而精、小而強的AI架構。這正促使鈺創科技提出以記憶體為核心的「記憶體驅動AI邊緣系統平台」(Memory-Driven AI-Edge System Platform)構想。

「我們要做的,不是一顆很炫技的晶片,而是一種AI新架構,讓現有系統都能以最輕量、最安全的方式,加上一顆AI的腦。」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表示。

一顆50元大小的AI腦,為裝置插上智慧的翅膀

手上的一枚50元硬幣,盧超群指著說:「這個AI微系統就只有這麼大而已。」他語帶驕傲地表示。這正是鈺創科技整合30年記憶體設計經驗與異質整合(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技術的成果結晶。其設計理念並非依賴大規模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資源,而是從「記憶體為核心」出發,將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與控制器進行深度整合,再透過「AI賦能器」的方式,成為主系統晶片(System on Chip, SoC)旁的一顆輕量協作處理器(Companion Chip)。

盧超群指出,不同於傳統以處理器為中心的架構,鈺創科技的「記憶體驅動」(Memory-Driven)設計能有效縮短資料傳輸路徑,大幅提升運算效率,同時顯著降低能耗與整體系統成本,這對於資源受限的邊緣裝置來說,是實現AI智慧化的重要突破。不僅如此,它還搭載鈺創科技獨有的遠端處理器通訊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與良品裸晶(Known-Good-Die, KGD)技術,在整體功耗與體積大幅下降的情況下,也能同時保有即時運算與AI推理能力。

換句話說,不需要拆解原有平台,也無須仰賴雲端計算,既有設備便能快速升級生成式AI功能。這不僅解決了硬體升級的痛點,更為終端裝置的資料隱私與自主運算提供堅實保障,尤其是在對即時性與安全性要求極高的工業和車用領域,其價值更是充滿潛力。盧超群形容這是「加翅膀」的概念,「你本來有輪子可以跑,我再給你加上AI的翅膀,讓你可以飛。這不是全面取代,而是一種共生的AI策略。」

在實際應用層面,這顆晶片的最大突破不只來自硬體設計,更來自於一種嶄新的AI運算思維──視覺導向記憶體(Vision-Oriented Memory, VOM)技術。簡單來說,就是讓機器不再只「看到影像」,而是能「聽懂場景」的關鍵創新。

從影像到語意:讓AI真正「理解場景」並即時行動

現場說明如何將影像內容轉化為文字,以提升AI在智慧應用中的理解與反應速度。
現場說明如何將影像內容轉化為文字,以提升AI在智慧應用中的理解與反應速度。
圖/ 數位時代

舉例來說,以保全場景的網路攝影機發生異常為例,過去往往只發出警報,還需人力再去翻看影像辨識,既耗時又費力,但若能導入VOM技術,系統可即時將畫面影像以文字化方式標籤出來,如「左上角有一名戴帽子的人走進來」,有效減少誤報並提高反應速度。此外,在智慧機器人應用中,VOM技術則能讓機器人精準理解周遭環境的動態變化,例如「貨架上少了3個藍色盒子」,進而做出更精確的判斷與協作行為,大幅提升自動化效率。這種「影像語意化」的轉譯能力,將成為工業自動化、零售門市、智慧監控等領域的重要人機介面革新。

盧超群進一步指出,這種以記憶體為基礎、貼近任務特性化的設計,也為邊緣AI運算帶來新的效率模型。與其將所有任務丟上雲端處理,不如讓裝置本身就具備一定的感知與語意運算能力,使AI不僅強大,更能即時、節能且安全,這也呼應了當前AI發展從雲端走向邊緣的趨勢,而鈺創科技的解決方案將成為推動AI應用廣泛落地的關鍵推手。

鈺創科技以這顆AI微系統作為主題,向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申請114年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盧超群表示這不僅是晶片的創新,更是一種能被多場域導入、易於整合且可廣泛擴散的AI架構策略。

「我們提供的不是單一產品,而是一種讓既有系統升級AI功能的解決方案。」盧超群指出,在晶創IC補助計畫資源的資源挹注下,不僅能讓公司擴大研發量能,也加速推動與軟體業者、新創團隊及終端應用方的合作對接,進一步將創新技術拓展至智慧家電、工業設備、服務業終端等百工百業。這樣的發展策略,也讓鈺創科技的晶片自一開始便具備可插拔、可搭載、可快速部署等模組化思維,成為推動AI普及化過程中的「加速器角色」。

不只晶片創新,更是主權產業的戰略佈局者

鈺創科技展現其在AI微系統領域的創新與領先地位。
鈺創科技展現其在AI微系統領域的創新與領先地位。
圖/ 數位時代

從打造這個AI微系統的概念便可看出,鈺創科技的發展歷程從來不只是為了追隨趨勢,而是在每一個技術躍進的節點上,選擇為台灣半導體產業開創另一條路。盧超群有感而發地表示,從1999年提出KGD概念、2004年於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大會(ISSCC Plenary Talk)發表系統積體電路(System IC)解決方案,再到近期推動異質整合與生成式AI應用的結合,鈺創科技始終扮演著最接地氣的創新者角色。正是這份堅持,讓鈺創科技不隨波逐流,反而能開闢出獨特的技術道路,為產業帶來真正具差異化的解決方案。

也正因如此,盧超群始終強調「主權產業」的概念。他直言,若AI是全球未來20年的鑽石產業,那麼台灣不能只有護國神山,還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產品、平台與價值鏈,才能藉此掌握從設計到應用的一條龍自主能力。

「台灣擁有設計能量與製造基礎,理應能做出最適合邊緣裝置與在地應用的AI微系統,這不只是為了競爭力,而是責任感。」他說。展望未來,鈺創科技也提出「Six-I's」作為下一階段技術布局藍圖,亦即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半導體(Semiconductor)、異質整合(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記憶體內嵌(DRAM-In)與個人智慧(Personal Intelligence)等6大面向。其廣泛的涵蓋範圍,將從雲端到邊緣端展開全方位布局,試圖在AI浪潮中建構出屬於台灣自己的創新戰略陣地。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鈺創科技
- 創辦人:盧超群
- 核心技術:專精型緩衝記憶體產品、USB高速傳輸產品及3D感測影像產品
- 資本額:新台幣32億5600萬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鼓勵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