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翻轉台灣米劣勢!米屋智農創辦人陳肇浩,如何在工業縣的土地上,打造全台最大越光米產地,甚至可以賣得比日本米還貴,打進21國,連米其林餐廳、王品都採用?
重點二:攜手七百多位農民,他用科技精準管理,解決量少、品質不穩困境!有底氣能長期供貨,成功獲得多家連鎖業者生意。
從台中烏日出發,歷經一小時車程,高樓市景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大塊拼接的綠色稻田在眼前展開——這是彰化二林,台灣最大的越光米產地。
來到冒著綠色新芽的稻田旁,一名八旬老伯做完農事,熟練的舉起手機拍照,「剛施完肥,要記錄一下啦!」他笑說,這是糧商米屋智農讓他養成的習慣。
「科技管理,讓我們從放牛班變成資優生!」米屋智農創辦人暨董事長陳肇浩解釋,他與七百多位農民合作種植越光米,結合科技力,打造量穩質精的平價好貨。
稻米產自工業大縣,被污名化!先征戰海外,有日本背書再反攻回台
它旗下的大橋米,是台灣拿過最多次包裝米獎項的品牌,獲米其林餐廳採用。但它不只做精品生意,亦有實惠產品線,每公斤越光米單價只比美國米高出二十元,讓看重成本的連鎖餐飲集團長期採用。
餐飲龍頭王品三度表揚它為績優供應商,旗下半數品牌指名使用;連鎖日式定食大戶屋,則因為白飯擁護者眾,還專門為它推出包裝米銷售。
在海外,它進軍香港市場,該品牌越光米能賣得比日本米還貴,依然暢銷二十年,近年更打進全球二十一國市場。
「剛開始是因為不甘心,」身為糧商二代的陳肇浩坦言,彰化是全台稻作面積最大的縣市,占整體兩成,「大家以為彰化只是工業縣,對農產品有刻板印象。」
東部好山好水的形象深植人心,當地米定價能比西部高出兩成。相形之下,即使是台灣人熟知的優良品種,長在這塊背負污名的土地上,就讓品牌路注定顛簸。
「我們是從逆境誕生的品牌,」陳肇浩回想,台灣市場有疑慮,就從海外打起。
它定期檢驗土壤與水質,是台灣最早推動產銷履歷、最早建立專區管理的業者,二○○七年就打進英國的日商超市。有了重視食安、口味挑剔的日本客戶背書,讓該品牌成功反攻回台,「別人看不起你的時候,就拿出成績說服。」
回到台灣,市面上早有許多形象佳、報價比它低的品牌,該如何勝出?
靠科技精準控制,穩住產量、品質!具備長期供貨底氣,獲連鎖業者訂單
關鍵在它從根本解決台灣米痛點,端出量穩質精的解決方案。
台灣耕地破碎,許多品牌受限於此,規模很小。即使品牌業者有心邀集數百位農民契作,指定品種、要求種植方法,卻苦於每位農民認知不同,品質參差不齊。
「我們有七百多位農民,但是東西很一致,」陳肇浩驕傲的說,他從育種就掌握稻米基因,接著在田間設置感測器,訓練農民用手機拍下每個種植步驟,輔以AI分析,「用影像辨識去判斷稻米生長進度,搭配氣候資料、品種特性,」能評估施肥量,也安排每塊稻田最好的收成時機,讓每粒米都能在一致狀態下銷售。
他舉例,近年氣候變遷,讓越光米的種植與採收,比農民循節氣經驗判斷,晚了兩週,產出品質就證明數據決策的重要性。
台大農經系特聘教授陳郁蕙觀察,「米屋強項是用智慧農業,落實契作的生產管理。」精準控制,吸引許多想大量種植的新興米種米商,找上該品牌合作。
它建立科技決策,是深刻理解現有稻米產業模式的局限,徹底解決量少、品質不穩的困境。
例如,成功與連鎖餐飲業者合作,雖能一口氣收穫大訂單,確保稻米出海口,但也有風險,「對方要求固定價,市場波動是由我們承擔啊。」陳肇浩認為,精準管理下,他有底氣長期供貨,如今與多家連鎖業者合作超過十年。
面對進口米強勢叩關,同業追求量少質精的金字塔頂端生意,他卻不然,「我的競爭力在穩定,用品牌打天下。」
陳肇浩更直言,「農業的競爭力不是靠政策保護,要靠你自己爭氣!」曾經,他只能仰望日本米業,二十年過去,他已與之比肩,並把台灣米賣進二十一國,靠著穩定好品質,在香港市場站穩腳步,甚至賣得比日本米更貴。
「我相信能掌握細節,從源頭做起,才是農業的王道,」他自信道出,每次危機都是轉機。就連米業模範生日本都缺糧, 只要願意持續進步,就有彎道超車機會。
本文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
延伸閱讀:
3度創業「叫賣」平民版AI伺服器,群聯潘健成:3年後還賣舊產品是找死
從台積電到內需業都受衝擊,新台幣升到28恐還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