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50億到2.7億,Oatly做錯了什麼?植物奶明星企業的殞落與重生
從150億到2.7億,Oatly做錯了什麼?植物奶明星企業的殞落與重生

2021年,瑞典植物奶品牌Oatly在華爾街風光上市,一度被視為植物蛋白食品浪潮中的明星企業,然而不到4年時間,這家公司的市值從巔峰時期的超過150億美元,驟降至僅剩2.7億美元,跌幅高達驚人的98%。

值得注意的是,在Oatly市值縮水期間,其實植物奶及植物蛋白市場仍持續擴張。根據《Modern Intelligence》的報告指出,植物蛋白市場在2025年估值181.6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增至234.8億美元,因為全球接受「素食」的比例從26%提升到42%,代表素食逐漸成為主流。

可以說,Oatly的危機並不來自於市場,而是Oatly在營運執行、供應鏈管理上的錯誤,以及核心「永續」品牌敘事上的重大失誤——特別是「漂綠」指控造成的沉重打擊。

從熱潮、爭議到低谷,現在的Oatly如何了?

Oatly:植物奶浪潮中的先驅與上市紅利

Oatly是一家以燕麥奶聞名的植物蛋白乳品替代品製造商,產品線除了燕麥奶,還包括燕麥為基底的植物蛋白冰淇淋、優格和奶精等,銷售遍及亞洲、美國和歐洲等多個市場。Oatly在2021年5月於美國公開上市IPO時估值約為100億美元,隨後幾週交易將其推高至超過150億美元。

當時,Oatly的上市正值全球對植物蛋白食品需求快速增加的時期。消費者對於純素、無乳糖或環保選項的興趣日益濃厚,使得燕麥奶、杏仁奶、豆奶等植物蛋白產品從小眾走向主流,挑戰了傳統乳製品的市場地位。除了迎合健康意識型消費者,Oatly也受益於當時炙手可熱的成長型股票市場和對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投資的追捧。

華爾街分析師普遍對Oatly持樂觀態度,認為它作為快速成長領域的有力競爭者之一,具有巨大的成長潛力,特別是IPO募集的資金將用於擴大自有製造產能,以提升營收和利潤率。這種「先發優勢」和「市場紅利」讓Oatly在上市初期獲得了極高的估值。

延伸閱讀:[Oatly於納斯達克上市!開盤漲18%,全球爆紅的燕麥奶在夯什麼?][2]

上市後爭議不斷,股市表現急轉直下

然而,Oatly上市後的好景不長,股價在隨後不到4年的時間裡呈現斷崖式下跌,這當中當然有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例如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成長型股票市場的崩潰、ESG投資熱潮的降溫以及通膨壓力,但是Oatly的核心問題是「執行不力」。

2021年7月,做空機構Spruce Point Capital發布一份報告,指控Oatly存在「漂綠」(greenwashing)和誇大營收的問題,導致Oatly股價單日下跌7%。Spruce Point聲稱,Oatly在永續性方面的說法誤導投資者和消費者,例如:

  • 其2021年6月的簡報中,並未納入自己近期在美國和亞洲擴張的環境影響,反而是使用2013年的數據,所以Oatly的生產對環境的影響真實性有待商榷。
  • Oatly在2019年的報告中顯示,其紐澤西工廠每生產一公升產品的水消耗量比瑞典和荷蘭工廠高出55%,且在污水處理方面不符合環保法規。
  • Oatly被指控與涉及砍伐森林的供應商(如可可供應商Olam International)有業務往來,與其環保形象產生矛盾。

除了漂綠指控,Spruce Point也質疑Oatly的財務數據,稱其誇大中國市場的成功,猶他州工廠建設成本超出預算100%,並在6年內更換了3家會計師事務所。這份報告引發了一系列投資人訴訟,指控Oatly的股票被「人為抬高」,最終Oatly於2023年10月與投資者達成925萬美元的和解協議,並於2024年2月獲得初步批准。

此外,英國廣告標準局(ASA)在2022年1月也裁定Oatly的廣告活動存在「誤導性綠色聲明」並予以禁止。例如,廣告宣稱「氣候專家表示,從飲食中減少乳製品和肉類,是我們最能減少環境影響的方式」,但ASA認為這只是單一專家的意見,而非普遍的科學共識。

在營運層面,Oatly雖然利用IPO資金擴建了生產設施,但執行過程卻一團糟,導致未能達成生產目標,進而引發對客戶供應不穩定。這使得競爭對手如Hood(生產Planet Oat)和Danone的Silk有機可乘;星巴克甚至為了確保燕麥奶供應,增加了競爭對手SunOpta的產品。營收未達標加上生產投入過高,導致Oatly在2021年和2022年虧損超出預期,現金流受到嚴重影響。

Oatly的關鍵兩年:挑選市場、推出新品、落實永續

面對多重困境,Oatly決定作出改革。

2023年初,Oatly籌集了4.25億美元的新資金,金管條件頗為嚴苛,包括年利率超過9%的可轉換債務。公司也全面調整製造策略,從「全速推進」的產能擴建轉向「輕資產」模式,關閉了在亞洲的生產中心,並將美國兩家新工廠透過共同包裝協議出售。

Oatly執行長Jean-Christophe Flatin表示,2023年是「關鍵的一年」,公司進行了大規模的組織調整,以穩定業務並實現長期成功。Oatly在2023年營收成長8.5%,達到7.834億美元,儘管年度虧損因停建三處生產設施而增加6.2%至4.17億美元。

2024年,Oatly的首要任務則是「實現獲利」。

當時Oatly關注重點市場,而不是全力出擊: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表現強勁,營收成長16%,美洲地區成長12%,而亞洲地區則因專注於餐飲服務渠道並停產部分低利潤產品而下降14%。

Oatly在2024年第三季度報告中顯示出積極信號,營收達到2.08億美元,同比增長10.9%,毛利潤從2023年同期的3,260萬美元躍升至6,200萬美元。第三季度燕麥奶銷量達到1.413億公升,同比成長13%。

Oatly也在產品創新上持續發力,在中東和非洲地區推出了4款新的咖啡師版燕麥奶產品,並在德國、奧地利、瑞士和荷蘭推出了新系列的燕麥優格。更值得關注的是,Oatly於2025年5月成為全球首家被認證為「氣候解決方案公司」的食品飲料企業,承諾到2050年將氣候排放量從2020年基準減少89%,並實現淨零排放目標。這一舉動旨在重塑其永續形象,並呼籲大型乳製品公司採取更積極的氣候行動。

OATLY
Oatly推出咖啡師版燕麥奶產品。

Oatly的起伏也反映了植物奶與植物蛋白市場的挑戰

拋開營運問題,Oatly的起伏伴隨植物蛋白市場的起飛與平竟,那現在Oatly回穩了,市場對於植物奶、燕麥奶還有需求嗎?

根據[《Modern Intelligence》的報告][3]指出,植物蛋白市場在2025年估值181.6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增至234.8億美元,然而市場的快速成長也引來了眾多競爭者,加上對永續議題的冷卻和質疑,現在對植物蛋白領域的企業更強調獲利能力。

例如英國植物奶新創公司Mighty Drinks,在推出豌豆奶並拓展燕麥奶等產品線後,卻因成本上漲和募資困難而進入破產管理,「植物蛋白類別在過去幾年發生了巨大變化。儘管我們盡了最大努力去適應、精簡並確保新的投資,但仍無法籌集到所需的資金來邁出下一步。」Mighty Drinks的共同創辦人Tom Watkins說,顯示出成長不再是第一要務,企業盈利能力成為投資者關注的核心。

另外,既然是食品類,能否複製傳統乳製品的口感、質地和營養成分還是不可避免的挑戰,而且還要保持成本效益。然而,價格劣勢仍是植物蛋白產品的一大挑戰。在英國,植物奶的平均價格仍比傳統牛奶高出69%;在美國,植物奶的價格甚至高出兩倍,部分原因在於其不像傳統乳製品那樣享有政府補貼。

此外,「超級加工食品」(UPF)的負面標籤也對植物蛋白替代品造成了不公平的攻擊。為了讓其口感符合消費者的傳統習慣,許多植物奶會添加乳化劑、油脂、甜味劑或穩定劑等成分,這類加工野也引起人們對「健康」這個說法的疑問。

無論如何,Oatly至少從市場策略和新產品等方式站穩了腳步,植物蛋白的市場也持續成長中,技術是否普及、價格是否下降、消費者是否持續對健康和永續有強烈需求,是植物蛋白食品能否從短期潮流轉變為引領食品產業的長期轉型關鍵。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業小聚》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