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傳言已久的折疊iPhone如今有了新消息,傳出正計畫在台灣設立測試產線,希望運用台灣工程資源及供應商生態,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倚賴,為明年在印度的量產鋪路。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蘋果考慮在台灣為折疊iPhone打造一條小型測試生產線,用於驗證設備、微調參數,希望能藉由這條產線提早確定流程可在印度複製並量產。消息人士指出,蘋果希望藉由這種方法縮短生產折疊iPhone的學習曲線,確保印度量產能夠順利進行。
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已經在台灣北部物色了一塊可能將用於建造折疊iPhone測試產線的土地,不過目前還有一些挑戰待克服,如土地和勞動立等,聲稱即使只是一條測試生產線,也要多達1,000名作業員。另外,這項計畫還未正式拍板定案,仍有可能出現變化。
蘋果看好折疊iPhone,推動明年10%銷量成長
折疊iPhone是謠傳已久,蘋果正祕密開發的新機型。根據先前《彭博社》的揭露,折疊iPhone採用左右對開設計,外觀類似三星的Galaxy Z Fold系列手機,預計配備4枚鏡頭,和iPhone Air一樣採用eSIM,並將使用Touck ID技術,售價很可能超過2,000美元。
按照先前的披露,折疊iPhone很可能會在2026年登場。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曾表示,蘋果預計明年將生產800萬至1,000萬部折疊iPhone,並在2027提昇為2,000到2,500萬部。
蘋果也相當看好折疊iPhone刺激整體iPhone銷量的成長,預計2026年的iPhone 18系列將達到9,500萬台,創歷年新高,並使得全機型銷量達到2.4億部。作為對比,iPhone 17系列預期今年銷量為8,500萬部,而iPhone全機型銷量則預計為2.2億部。換句話說,蘋果看好折疊iPhone將帶動約10%的銷量成長。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蘋果有時會給出較高的預期數字,不過新產品有時候會遇到供應鏈、良率方面的問題,「但我們確實認為,明年應該至少能達到5%成長。」
蘋果加強供應鏈轉移,減少對中國依賴
在台灣設立折疊iPhone測試產線,也是蘋果供應鏈轉移的策略之一。近年來中美越趨惡化,蘋果開始加大對印度生產基地的投資,iPhone 17系列就是蘋果第一款同步在印度進行全系列生產的iPhone產品。
蘋果希望透過印度生產避免中美貿易戰的衝擊,規避可能的關稅風險。然而目前印度生產嚴重仰賴從中國進口的設備,以及中國技術人員的指導,且印度近年與中國關係持續惡化,使印度生產受中印關係影響變得不穩定。
今年7月,鴻海要求數百名派駐印度的中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返國中國,儘管沒有對外透露具體原因,外界普遍猜測與中國政府限制對東南亞及印度技術轉移和設備出口有關,進而阻止企業供應鏈轉移的計畫。
面對這種情況,蘋果的應對措施是扶持更多印度本地的供應商,以及從台灣引進設備供應商。而這次計畫在台灣設立折疊iPhone測試產線的消息,便揭示了蘋果計畫改為從台灣到印度的量產路線,減少印度生產基地對中國的依賴。
延伸閱讀:工作幾天可買iPhone?台灣人18.3天,第1名要幾天?
蘋果曝創新3警訊!當iPhone的AI時刻敲碗落空、市值變老三,它能再次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