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蘋果曝創新3警訊!當iPhone的AI時刻敲碗落空、市值變老三,它能再次偉大?
【圖解】蘋果曝創新3警訊!當iPhone的AI時刻敲碗落空、市值變老三,它能再次偉大?

「AI呢?」今年6月,蘋果開發者大會(WWDC)比表定時間還提早30分鐘結束,掌聲還在響著,但《數位時代》記者坐在觀眾席,可以看見不少人彼此對望、輕聲討論,心中的懸念起因都是同一件事:今年,還是等不到蘋果的AI大計嗎?

外頭是美國加州聖荷西的烈日高照,巨大的圓形 Apple Park玻璃牆閃著刺眼的光芒,場內數千名媒體、開發者在大會的1個半小時裡,為蘋果新一代Liquid Glass半透明介面喝采,宛如立體玻璃折射光影的細節,重新定義了各大OS生態系的美學,現場一片熱鬧。

只是這一次,熱鬧過後,留下的是疑惑和未竟的期待。

「你會發現,這次蘋果比起前2年低調保守很多。」WWDC會後1周,以蘋果獨家消息聞名的彭博記者古爾曼(Mark Gurman)隔著螢幕和《數位時代》聊起心得。

古爾曼回想2023年,蘋果罕見在WWDC端出全新硬體產品Vision Pro,跨入頭戴裝置新市場,以及2024年,搖起Apple Intelligence大旗,宣告新的軟體願景,「蘋果當時向大眾了承諾很多事,甚至秀出了手中最前瞻的技術,但1年後的結果,完全不如預期。」

Siri缺席,全場只被提及2次;Apple Intelligence只有「基本款」,比如搜尋、依照指令生成表情符號和emoji、通話即時翻譯等功能,蘋果今年不再帶領觀眾大膽暢想未來,大會發表的所有功能,幾乎會在今年底前上線,沒有1年以上的長期承諾,只有踏踏實實、確定能做好的產品。

蘋果的戰略其實是把AI拉回自己最熟悉的戰場:高實用性、生態系綁定、裝置端處理,同時承諾取用最少的數據保障隱私。敘事手法安全穩健,讓AI降為陪襯的配角,而非舞台的主角。

警訊1〉安全牌挫股價,定調AI只是產品「配角」

與全力衝刺AI的其他科技巨頭相比,蘋果顯得自成一格,然而,股價和市值的成績單顯示,市場對這種步調的耐心正在消磨。2025年截至6月底,蘋果股價累計下跌約18%,是「七巨頭」科技股中表現最差的成員;市值也接連被微軟、輝達超越,從多年霸占的全球第1一路滑落至第3,至截稿前,排名格局仍未見鬆動。

警訊1:蘋果市值王失守

翻開財報可能會有點納悶,蘋果真的那麼糟嗎?2024財年營收仍高達3,832億美元、淨利潤達969億美元,毛利率甚至創新高,就連被唱衰「擠牙膏」的iPhone,整體出貨也有近2.3億支,年度市占第1。

現金流穩定、毛利漂亮,投資人卻不買單,摩根大通分析師查德吉(Samik Chatterjee)直言:「(蘋果)先把去年承諾的AI做出來再說。」2個字母,如千斤之重落在蘋果肩頭,很明顯華爾街已經押注,未來的主角是AI,而不是硬體,讓微軟憑雲端服務、生成式AI應用市值攀高;輝達也成為AI時代的「金礦石」,靠晶片衝上第1,相較之下,蘋果罕見拿不出漂亮的成績單。

「這次真的可能跟當年的Nokia一樣,是存亡危機等級。」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接受《數位時代》採訪時,警告得格外直白。當年的蘋果,正是手握利劍叩門的挑戰者,如今城牆內的守軍卻換成了自己。

大家都很熟悉蘋果的「個性」,一向慢條斯理、姍姍來遲,iPhone不是第一支智慧型手機、iPad也不是首款平板,Apple Watch出現時Fitbit已風行多年,無線藍牙耳機是從一群新創公司開始發酵,AirPods在1年後才粉墨登場。

習慣等別人試錯、等技術成熟、等供應鏈準備好,最後以一個完美無缺的姿態殺入戰場,很少人會把「落後」的標籤貼在蘋果身上。

「蘋果這家公司,會用中長期角度去思考產品在生態系裡面的地位,還有他們對用戶和開發者的承諾。」郭明錤分享,蘋果所有新產品從發想到研發、與供應鏈驗證都需要2年以上,相比之下,很多被視為蘋果強勁對手的中國品牌,經常在供應鏈「打聽到蘋果新品消息」就在數月內推出產品搶先,但速度一快難免品質不佳,甚至很多產品賣幾十萬台不滿意就下市,這種免洗產品不是蘋果的風格。

警訊2〉慢工「出事了」!郭明錤:會輸掉定義未來的權力

以Apple Watch為例,這款產品初期曾被視為一場徹底的失敗,但蘋果願意花時間打磨,把Apple Watch從奢華配件轉變成健康管理中心的定位,銷量撐到第3年真正上軌道,如今從蘋果財報來看,Apple Watch和AirPods加總的營收就超過整家可口可樂公司。「其他公司搞不好半年賣不好就停案了,但是你看現在,即使把Apple Watch一款產品獨立出來,它也已經是非常好的1家公司了。」郭明錤說。

關起門來細熬慢燉的節奏,在過去幾乎百試百靈,但撰寫《蘋果進行式》的《紐約時報》記者米克爾(Tripp Mickle)認為,蘋果在硬體時代的優勢是封閉文化和部門之間的壁壘,而在AI這種需要快速跨部門協作的技術裡卻成了障礙。「庫克把蘋果變成了1台運轉極為高效的供應鏈機器,然而AI需要的是靈活性、實驗性和冒險。」

硬體和AI,兩者的節奏差異有多大?硬體產品的開發大多以年為單位,苦蹲10年的產品也不少見。根據美國專利局的資料,Vision Pro的專利構想最早竟可追溯到2007年,也就是說,這款2024年推出的產品,其實是和初代iPhone同期的「練習生」,直到今天才等到機會站上舞台。

警訊2:創新蘋果變保守

硬體產品禁得起18年的等待,但根據美國智庫METR今年7月的研究指出,大型語言模型能力正以「每7個月翻倍」的速度進化,比半導體的「摩爾定律」還快上3.4倍。

這種驚人的速度差,讓人想起電影《星際效應》裡的米勒星球,在那裡,地表的1小時相當於地球的7年流逝,當主角遇上意外耽擱了幾小時才結束任務返回艦上,留守的夥伴已是白髮蒼蒼,和他們相隔23年歲月。

AI時代猶如整個科技圈集體進入了米勒星球:每一天、每個月,技術都在翻倍,一點點的遲緩皆可能換來一個世代的落後。「AI是先占據規模、先吃到數據的遊戲,你慢一步就沒辦法追了。」郭明錤強調,他認為蘋果在iPhone時代不會受到太大影響,真正會傷及根本的打擊發生在未來——AR眼鏡、機器人、智慧耳機,乃至健康穿戴設備,統統需要AI提供語意理解、推理和個人化決策能力。「如果沒有這些能力,單純是些很貴的塑膠和玻璃,不僅輸掉一代產品,更是輸掉定義未來的權力。」

警訊3〉啃老iPhone不行嗎?供應鏈、服務優勢也中槍

過去的產品,所謂的「智慧」可以藏在軟體和雲端裡慢慢革新,但新的時代,智慧就是產品本身。

AI是一個攸關未來的戰場,如今蘋果正面臨四面楚歌的局面,引以為傲的產品、供應鏈、服務,每一項優勢正在被時代與對手挑戰著。

首先是硬體銷售。iPhone仍以超過5成的營收占比撐起蘋果帝國,但TrendForce數據顯示,2025年第1季全球手機生產約2.89億支、年減僅3%,蘋果卻重挫40%,市占滑落至17%,遭三星反超,且在中國市場連續第7季下滑。iPhone 16e鋪貨期迅速結束,留下一片沉寂。中國消費者認為它「不在補貼範圍、定價過高」,美國則受關稅衝擊,為下半年銷售埋下不確定性。

其次是供應鏈與地緣政治。川普對中科技禁令加碼、加徵關稅,讓蘋果長年精密運轉的供應鏈成本升高、彈性降低,成了沉重的枷鎖。最後連服務業務也不再穩固。歐美監管要求蘋果開放App Store、放寬抽成,原本獲利穩定的金雞母開始搖晃。

警訊3:iPhone成長放緩

「多年來,蘋果已經長成了一個龐然大物,它變得強大、難以攻破,而以外界的另一角度看,它也不再像挑戰者,更像微軟或IBM:比誰都大、用行銷奪取一切、對抗監管、把開發者當成供應商。讓人們失去了曾經對它的浪漫和愛。」從業以來一路觀察蘋果的變化,古爾曼如此形容。

蘋果變了嗎?挺過風暴的韌性是否還在蘋果的基因裡? 1997年,它曾現金流只夠撐90天、股價跌破1美元,甚至傳出將被收購,卻在賈伯斯回歸後用iMac和iPod重新定義了消費電子;2007年,iPhone發表時被時任微軟CEO的鮑爾默(Steve Ballmer)譏諷「沒人會花500美元買1部沒有鍵盤的手機」,結果成為史上最賺錢的科技產品;2015年Apple Watch首發時被批為「功能混亂的奢侈配件」,曾被笑是「牙刷柄」的AirPods,如今年出貨量破了1億組。

「蘋果依然擁有規模、設計、供應鏈和用戶信任,這些絕對是誰也拿不走的。」米克爾強調,它手裡還有多年積累的好牌,也總能在最不被看好的時候證明自己。這一次,會上演巨頭被時代壓垮的老戲碼,還是讓世界看見,蘋果再次偉大的光景?

責任編輯:謝宗穎

關鍵字: #Apple #蘋果 #AI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以AI驅動智慧轉型  中華電信打造產業升級新引擎
以AI驅動智慧轉型 中華電信打造產業升級新引擎

人工智慧技術正在加速企業的進化。中華電信早在2016年就制定了AI策略,不僅用來優化自身營運,還透過「內服外推」的策略,將實戰經驗轉化為產品與服務,例如智慧客服、法遵審閱和跨國語譯等,幫助企業在AI 2.0時代掌握人機協作的優勢,發揮AI的最大綜效。

從辨別式到生成式AI技術 驅動人機協作新紀元

2016年,AlphaGo的出現象徵著辨別式AI技術的成熟。人工智慧不僅能「看懂」、「讀懂」,甚至能「聽懂」人類的語言與行為,讓語音辨識、影像分析、文字理解等應用進入金融、製造、醫療與安防等產業。例如,金融業利用辨別式AI優化信用評估、詐欺偵測與風險管理;醫療業提升診斷疾病的能力;製造業用於品質檢測與預測性維修;安防業則透過人臉辨識與行為分析提升安全性。

隨著生成式AI與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迅速發展,AI 2.0時代隨之而來。現在,不僅文本、圖像、影片、聲音、程式、數據與物件可以自動生成,還催生了代理式AI的出現。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蘇添財表示:「從辨別式AI、生成式AI到代理AI,人工智慧不僅具備成熟的數據分析、影像識別、語音合成能力,還具備語意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正朝著認知智慧邁進,能理解、思考、學習以及創新,開啟了人機協作的無限可能。」

然而,相較於個人使用者對生成式AI的積極採用,企業在導入AI方面仍較為謹慎。多數企業會從相對明確、風險可控的場景開始,例如客服自動化、智慧助理、文件摘要、行銷內容生成、知識庫查詢等,逐步評估資料安全、法遵框架與投資報酬率。

中華電信
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蘇添財
圖/ 數位時代

蘇添財指出:「AI導入不僅是IT專案,更是組織文化與營運流程的變革工程。」他提醒企業,若要真正發揮AI的效益,除了精準找出業務痛點、決定AI應用範疇,還需積極參與導入過程,並確保AI應用服務上線後,員工願意且滿意使用,才能發揮商業價值。

蘇添財進一步引用BCG《AI Radar Survey》指出,高達86%的企業相信人類與AI的協作將是未來的主流。協作模式多樣,有些企業讓AI成為決策輔助者,人類仍握有關鍵監督權;也有企業建構AI代理人(AI Agent)主動處理流程,只在例外情況轉交人工審核。「這些模式的共通點是,AI不再只是支援系統,而是決策與執行流程的共同參與者。」

「內服外推」策略 推動AI應用落地

身處AI變革的關鍵時刻,中華電信一方面在內部導入AI以優化營運效率、推動流程自動化,另一方面將實戰經驗轉化為產品與服務,協助客戶加速數位轉型。目標是透過「內服外推」的雙軌策略,加速AI落地,讓AI創造具體可見且有感的商業價值。

中華電信早在2016年就開始規劃與建構AI賦能的智慧客服、智慧聲控、智慧分析、智慧安防、語音助理與新興應用,並陸續推出20多個AI應用服務,例如IVR語音導航、MOD聲控助理、電信大數據分析、智慧交通、科技執法、AI總機等,並獲得市場的廣泛好評。

以智慧客服為例,中華電信透過語音辨識、語音合成、語意理解、多輪對話、知識管理、語音核證、對話分析等核心技術,開發出文字機器人、語音機器人、外撥機器人、值機應答助理、客戶心聲分析、訂位助理、掛號助理與智慧總機等服務,協助公部門、餐飲、旅遊、電商、製造、金融、醫療、物流等超過30家客戶優化客服效率與體驗。

蘇添財表示:「2016到2022年間,我們的重點不僅是打造AI應用服務,更是透過持續的實務應用與實戰經驗,全面提升『人才』、『平台』、『技術』與『資料』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員工對語音合成、影像辨識、自然語言處理(NLP)與數據分析的掌握度,為未來做好準備。」

隨著生成式AI的出現,中華電信也從AI 1.0(辨別式AI)階段邁向AI 2.0(生成式AI)階段,不僅鎖定智慧客服、智慧法律、新興應用、元宇宙、防詐資安、Copilot等六個領域,推出生成式AI賦能的產品服務,例如台灣第一個代筆遺囑生成服務、跨國即時語譯與仿聲服務等。此外,中華電信也將AI技術導入電信網路,研發智慧維運助理、自治網路、網路數位分身等服務,提升網路品質並降低維運成本。在客服領域,透過自然語言處理結合客服知識庫,能在5秒內提供一線客服人員所需的精準答案與參考資料,協助即時解決客訴問題,減少10%的客戶等待時間。同時,推出AI企業年報審閱服務,審閱人員只需匯入公司年報與相關法條,即可完成AI年報審閱工作,節省超過80%的人工作業時間,法規審閱精準度超過95%。

展望未來,中華電信將持續以「內服外推」的雙軌策略優化AI產品與服務,成為企業AI轉型的最佳夥伴。蘇添財表示,將因應AI技術的發展,深化在體現智慧(Embodied Intelligence)、多模態AI(Multimodal AI)、領域化模型(Domain-Specific Models)、可解釋AI(Explainable AI)、空間智慧(Spatial Intelligence)、人型機器人(Humanoid Robotics)、AI擴增開發(AI-Augmented Development)等領域的能力,目標是提供在地客製、可控可信的智慧應用,滿足各領域與產業的需求,攜手夥伴與客戶共同將想像轉化為價值,共建智慧新未來。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