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超薄手機懸浮在指尖,畫面一出,引起現場歡聲雷動,蘋果全新機型iPhone Air在秋季發表會中亮相。
5.6毫米,史上最輕薄的手機誕生。現場看到實體機,很難不被iPhone Air輕薄的程度驚豔。
為了把所有零件塞進超薄的機身,勢必得在續航力與相機規格上做出犧牲,僅配備單鏡頭,
同時還取消實體SIM卡槽,把所有可用空間都挪給了電池,最後端出3,149mAh的成果,已經是這樣的空間裡能給的最佳表現了,但仍是四款機型中最小的電池容量。
但iPhone Air並不是做來「妥協」的手機,仍搭載了A19 Pro高規格晶片,具備120Hz更新率螢幕,同時也在單顆4800萬像素鏡頭上,依靠軟體技術,透過裁切實現2倍光學變焦等,試圖縮短與其它機型的距離。
從命名方式到市場定位,iPhone Air是一款神秘的機型,也是這次發表會中最值得細細解讀的謎團。
哉問一:iPhone Air為何沒有用數字命名?
首先讓人注意到的是,iPhone Air明明被放在iPhone 17系列中一起發表,也算遞補了Plus的空缺,卻並沒有繼承「17」的數字頭銜。
很多人的第一直覺,可能會想起iPhone SE系列,曾自己坐擁一組從1開始計代的數字,也和旗艦機種分開發售,不按照年年更新機種的規律,整體作為獨立的產品線存在著。
據了解,這確實也是蘋果在iPhone Air命名背後的邏輯,他們認為iPhone Air是一個全新產品線,而非過去iPhone的延伸,證明蘋果已經找到「性能」與「手感」之間的完美平衡,希望藉由不冠上數字,強調它在設計與技術上的獨特地位。
不過或許大家還有印象,今年2月,蘋果推出了低價款iPhone「16e」,取代iPhone SE的低價定位,並沒有和16系列同步推出,目前看起來也並不會年年發新機,卻被冠上「16」的數字,納入主流陣容,現在看起來和iPhone Air形成強烈對比。
很明顯,蘋果不希望iPhone Air的定位是類似「iPhone 17e」的低價妥協款,從價格來看最清楚,定價新台幣36,900起,介於iPhone 17和17 Pro中間,甚至比標準款起跳價多了7,000元,並非最低價機種。
從硬體規格來看,犧牲了SIM卡槽,和鏡頭規格,卻還是加入了120Hz高更新率螢幕、超瓷晶面板,以及3nm製程的A19 Pro晶片,雖然輕薄,但其他機種有的規格,Air試圖靠技術去接近。
由此可以看出,蘋果推出這款定位矛盾的產品,想鎖定的是一個新市場,也就是追求輕薄手感、但又需要旗艦級性能的矛盾消費者。
因此不管是價格還是規格,蘋果都在和低價iPhone 17e、大機型iPhone 17 Plus做區隔,強調以一個全新系列,填補蘋果在市場上的一塊空缺。
外界也推測,iPhone Air可能不會每代都更新,為了更方便計代,直接不冠數字是最好的選擇。
哉問二:Pro系列都回歸鋁金屬了,iPhone Air為何還用鈦金屬?
這次引發討論的還有機身材質。掀起市場對於鋁金屬和鈦金屬的討論。
起因是iPhone 17 Pro系列令人意外地改用「鋁金屬」,而非15 Pro以來引領產業旗艦機風潮的鈦金屬。
關於這個決策背後的原因,據了解,蘋果是為了鋁高出鈦金屬20倍的導熱效率,避免長時間運作高強度運算造成的過熱。
市場就很好奇,既然iPhone Air是全新機種,為何仍採用蘋果認為散熱效果有限的鈦金屬作為主材質?
答案是,蘋果針對不同機種的需求做出了不同考量。
iPhone Air最需要的東西和Pro並不同,主要困難在於機身太輕薄,容易被凹折變形,因此需要靠鈦金屬強韌、具彈性的特色去支撐,因此選擇採用鈦金屬來打造。
哉問三:推出這款手機的意義在哪?
iPhone Air作為一款全新嘗試的機種,代表著蘋果的某種宣言,對市場勢必會帶來意義和影響。
外界有不少推測是,iPhone Air是蘋果在為傳聞已久的摺疊機鋪路,因為iPhone Air在設計與工程上的突破,正是未來摺疊機必須解決的關鍵挑戰:包含如何在有限機身塞入大量零件,或者極致輕薄的狀態下,如何整合高性能晶片、有效散熱並兼顧續航。iPhone Air可能是蘋果為摺疊機問世前,展現技術實力的預演。
同時,這款產品可能宣告著手機界「輕薄回歸」的競賽開打。
在經歷了長達十年的「大螢幕、大電池」軍備競賽後,旗艦機的重量普遍突破200公克,消費者開始抱怨手感沉重、操作疲累,三星在今年初推出了厚度僅5.8公釐的Galaxy S25 Edge,搶先蘋果一步佈局。
研調機構IDC也預測,接下來可能是「輕薄機競賽」的年代,小米、榮耀等中國廠商也可望短期內陸續跟進推出新機。這股趨勢的背後,除了針對消費者對於輕薄便攜的新需求,另一方面,市場換機意願疲軟,廠商也需要一個足夠新穎的產品來創造新的差異化路線。
iPhone Air這款令人驚喜又充滿矛盾的產品,能否在市場上真正獲得成功,仍有待時間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