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松鼠AI(Squirrel AI)以自適應學習演算法推動個人化教育,並在中國展開大規模試驗,挑戰傳統教師角色。
重點二:松鼠AI累積大量學生學習數據,成為全球AI教育領域的領先者,並計畫以特許經營模式進軍美國市場。
重點三:公司因中國監管政策重大調整,成功轉型自助學習中心,打破傳統補教困局,年營收達15億美元(約新台幣454.5億元)。
近年來,人工智慧(AI)迅速席捲全球教育產業。中國科技公司松鼠AI創辦人栗浩洋致力於發展自適應AI教學平台,近期更宣布將評估在美國設點,並考慮於2027年赴那斯達克或香港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
松鼠AI的崛起,不僅反映中國AI產業向國際擴張的企圖,更引發一個關於教育事業的提問:未來,連學校老師都可能被AI取代嗎?
松鼠AI有何來頭?背後有何商業模式?
據Grand View Research報告,AI教育產值預估2030年將突破320億美元(近新台幣9,676億元)。有鑑於龐大的市場需求,OpenAI已與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系統合作,Google也積極進入校園。
而在考試競爭異常激烈的中國,松鼠AI於2014年成立,母公司為上海松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並專注於K12(中小學)教育。
松鼠AI以推動自適應學習(Adaptive Learning)演算法聞名,其核心原理是根據每位學生的學習表現、答題反應和知識掌握情況,動態調整教學內容、難度和學習路徑,實現個人化教學。其在中國設有逾3,000個自助學習中心,累積超過120萬名付費學生。
中國家長對「沒有老師的課程」接受度有多高?可從以下紀錄解讀:2024年9月,松鼠AI於上海舉辦線上數學課程,吸引共112,718位學童同時在線,創下「24小時最多人參加的線上數學課」金氏世界紀錄。中國家長對小學生數學能力的FOMO程度可見一斑。
白話來說,松鼠AI的商業模式就像連鎖補習班,但核心賣點是用AI軟體來教書,其運作模式大致如下:
- 加盟+軟體授權
松鼠AI在中國各地開放加盟,讓地方業者用松鼠AI的品牌和教學系統開設學習中心。換言之,加盟主需支付加盟費和AI教學軟體的授權費,學生繳的學費也會分一部分給松鼠AI。- 獲取學習數據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大量數據,松鼠AI會用這些數據來優化教學內容和演算法,讓產品越用越好,也提升競爭力。- 海外擴張
松鼠AI也想把這套模式複製到美國等海外市場,採用類似「公文式教育」的特許經營方式,設計一套標準化教材和教學流程,然後開放給各地業者加盟。
簡單來說,松鼠AI靠賣AI教學軟體和收加盟費賺錢,並持續用數據優化產品,目標是把這套模式推廣到全球。
松鼠AI也曾踢到鐵板。2021年,習近平一句話下令禁止營利性課外輔導機構(即「雙減」政策),讓松鼠AI營收一度從高峰時的6億人民幣暴跌,最慘時面臨9億人民幣(約新台幣38億元)債務、裁員2,000人,栗浩洋聲稱幾度遭遇債權人死亡威脅。
為應對政策巨變,松鼠AI迅速重塑營運模式,由傳統補習轉型為自助學習中心,銷售AI學習平板、技術授權,並降低人力成本。換言之,在營利性課外輔導業務大幅收縮下,將重心轉向B2B(對學校、教育機構)合作。
「快樂學習是謊言!」用AI最大化學習效率
栗浩洋曾透露,他的雙胞胎兒子是他各種教育理念的「實驗品」。他表示,曾在孩子身上嘗試全球20多種教學流派,就像李時珍試藥一樣,不斷探索最適合的方式。他坦言,雖然有時也會「吃錯藥」,但總體來說利大於弊。
他曾在一場教育峰會中自稱,他的孩子在松鼠AI系統中,二年級就能學習五年級甚至六年級的數學競賽題,還能自學編程,8歲時已經能開發APP,揚言「這不只是知識學習,更是思維和能力的提升。」
依《彭博社》報導,栗浩洋目前把自己14歲的雙胞胎兒子從上海私立學校接回家自學,讓他們利用自家公司的平台在家接受教育,「我們的做法確實具有開創性。」
栗浩洋曾在多次公開訪談中描述:「西方的快樂教育是個美麗的謊言,學習本來就有痛苦和挑戰,不能只追求輕鬆和快樂。」他認為,所謂「快樂教育」在西方被過度包裝,實際上並不一定能帶來真正的學習成效,甚至可能誤導家長和學生。
因此他主張,真正有效的教育應結合興趣、挑戰和成就感。孩子在克服困難、取得進步時,才會產生真正的快樂和自信,而不是一味避免壓力。
也因此,他認為教育必須根據每個孩子的能力、興趣和學習狀況,量身打造學習路徑。因此,AI自適應學習能精準分析學生弱點,針對性補足,讓學習更有效率。
未來是「AI+老師」協作?
顯然,教育永遠是一門好生意。據《彭博社》報導,松鼠AI若進軍美股IPO,將面對美國ALEKS、Knewton Alta,以及英國Century Tech等「自適應學習平台」的同業競爭。相較之下,松鼠AI最大優勢恐怕在於中國市場累積的龐大學生學習數據,能優化演算法、提升個人化精準度。
而在教育AI化的商機背後,一大疑問是:真人教師真的可能被AI取代嗎?對此,栗浩洋認為,老師在教育中的核心價值不只是知識傳授,更在於啟發、指導、情感交流和社交能力的培養。換句話說,AI無法取代老師在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價值觀、關懷情緒等方面的作用。
栗浩洋解釋,未來教育模式應該是「AI+老師」協作。也就是由AI負責知識教學和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老師則專注於思維啟發、情感引導和素質教育。老師將成為「學情分析師」和「情感導師」,而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
也就是說,AI或許可以教導純粹的學科知識,甚至是更具功利性的應試技巧。但要把孩子教成符合社會期待的「好人」,還是得仰賴old fashioned way。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