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是一座快速成長的城市,人口突破233萬,汽機車數量增加近10%,但道路面積卻僅增加0.01%。在這樣的條件下,單靠拓寬道路或興建高架道路並不足以解決問題。桃園期待帶來的不只是「數據上的改善」,而是能讓市民真切感受到「走在桃園更安全、開車通勤更順暢」的改變。
桃園市政府交通局長張新福坦言:「我們不得不絞盡腦汁,把科技導入交通管理,才能兼顧效率與安全。」對他來說,AI已不再只是輔助工具,而是重新分配道路資源、優化交通流量、守護行人安全的核心手段。
智慧號誌×行人警示×微笑車速:三大系統重塑交通環境
桃市府交通局導入三大AI智慧交通系統——AI智慧號誌控制、行人穿越警示以及微笑車速偵測提醒。這些科技雖然隱身於街頭號誌與設備之中,卻在日常中默默改善市民的用路環境。
AI智慧號誌控制系統,如同一位隨時掌握路況的調度員。不同於傳統依靠歷史數據設定紅綠燈秒數,桃園導入AI車流辨識、邊緣運算與機器學習技術,能即時蒐集車流資訊,並透過AI自動演算燈號秒數。這代表紅綠燈的秒數,不再是固定模式,而是依照當下車流動態調整。目前全市已有92個路口導入,平均讓通行效率提升5%、等候時間減少20%。雖然單趟縮短的一兩分鐘不算多,但累積起來,卻能實際改善整體交通流動。
行人穿越警示系統,就像是街口守護者。面對一些距離過近、無法設置紅綠燈的路口,桃市府導入AI 影像辨識技術即時偵測行人是否準備穿越馬路,並觸發警示燈號提醒駕駛減速。這套系統目前已運用在20個路口,事故率下降80%、平均車速降低30%。對於推著娃娃車的家長、行動較慢的長者來說,這套系統補足了傳統交通規劃的盲點,讓行人過馬路更有保障。
微笑車速偵測提醒系統,以柔性提醒取代嚴格執法。不同於硬性的測速照相,它結合即時車速偵測與人性化回饋設計:當駕駛超速,螢幕會顯示哭臉;若維持安全速度,則回饋一個微笑。在21個設置點的統計中,超速比例下降70%,事故率減少80%。特別是在校園周邊,不僅有效降低車速,也讓交通安全多了幾分親切與趣味。
市民感受×國際獎項:雙重驗證桃園智慧交通成效
智慧交通的價值,不只體現在數據的改善,更落實於市民的日常感受。實際街訪中,汽車駕駛提到「看到笑臉就會下意識放慢速度」,長者也表示「過馬路變得更安心」。這些簡單回饋,顯示桃園的AI智慧交通系統已悄然融入市民生活,成為守護安全的重要力量。
同時,桃園的努力也受到國際舞台的肯定。去(113)年AI促進交通平權及行人安全計畫榮獲「Gartner政府數位創新服務獎」及「首爾智慧城市獎」,今(114)年度智慧交通計畫不但榮獲「智慧20大獎」,AI應用技術論文更已入選「2025智慧運輸世界大會(ITS World Congress)」。這些榮耀不僅展現桃園的亮眼成果,更突顯智慧交通的核心意義:它不只是技術升級,而是真實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質與城市的國際能見度。
線上線下整合,智慧科技與實體工程雙軌並行
AI雖然為交通治理帶來嶄新的可能,但並不是唯一的解答。要真正提升用路安全,實體交通工程的改善同樣不可或缺。桃市府在高齡人口比例偏高的社區,推動行人友善區,規劃街角退縮、行人早開時相號誌、庇護島與放大版行人燈等設施。這些看似基礎的改造,卻能有效降低風險,讓不同年齡層的市民都能更安心地走在街道上。
同時,「人本友善5防護」計畫也陸續展開,涵蓋行人友善區、組合式減速平台、路段阻隔設施、放大版行人號誌與行人阻隔設施等多項措施。這些設計的核心,是把「人」放在交通規劃的中心:讓孩子上學更安全、長輩出門更放心、駕駛更容易察覺路人。透過智慧科技與工程設施的雙向整合,桃園讓交通不只是車輛的流動管理,而是與市民日常緊密連結的生活基礎,邁向更宜居、更友善的城市。
科技為輔、人本為心,織出桃園智慧交通新藍圖
展望未來,桃園智慧交通將持續進化,由單點擴展至整段路網,滾動式修正不斷優化,讓科技治理走入日常生活中。這不僅展現桃園在智慧交通領域的技術實力與創新成果,也突顯市府在數位轉型、永續治理及交通安全上的努力與決心。
從AI智慧號誌控制系統帶來的行車效率提升,行人穿越警示系統守護行人過路安全,微笑車速偵測提醒系統引導駕駛放慢車速,再加上實體的交通工程改善,共同織就一張看不見卻安心的交通安全網。背後的理念,是以市民為中心,讓每一次通勤、每一次散步都更自在。
桃園正以一步一腳印,推動便捷、安全、友善的智慧交通環境。最終目標,不只是讓道路更暢通,而是讓城市更宜居,讓生活更美好。
想更直觀感受桃園智慧交通的改變?[點此觀看完整影片]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