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企業轉型總是高喊口號卻難有成效?因為真正吞噬資源的不是租金或薪水,而是「瞎忙文化」。
本篇深度解析大型組織瞎忙指數、人治與政治、OKR目標同調、人才密度、AI超級PM、資本流向、傳統企業vs新型態企業等關鍵議題,揭示東方企業為何在創新與效率上輸給西方,以及AI如何突破權力慣性、讓生產力提升10倍。當資本主義的資源逐漸流向高效率組織時,傳統巨獸是否還有活路?你的組織又是否正在高速公路前進,還是在跑步機上原地踏步?
大企業最昂貴的日常不是薪水、辦公室租金,是「瞎忙」!
在多數大型企業裡,最昂貴的不是辦公室租金,也不是高層薪水,其實最大的浪費用一個字形容,是「瞎忙」。
員工日復一日被拉進會議、被交付雜務、被迫寫報表,最寶貴的人力被消耗在政治與流程上。這種忙碌,就像企業文化中的霧霾,掩蓋了方向的偏差,讓大家以為「在動」就等於「在前進」。
「忙」的另一面,是缺乏思考。沒有共識、沒有目標,員工只能盲目地反應指令。這導致真正創造價值的工作被擠壓在角落,創新停滯,協作扭曲。理性地看,忙本身不產生價值,它只是運算單位的堆疊。
要破解這種文化,先得承認它存在,再勇於測量。這也是我設計「瞎忙指數」的起點——唯有量化,才能看清現實,也才能問出下一個問題:「我們到底瞎忙到什麼程度?」
來!做個小測驗:你的瞎忙指數有多高?
我設計了四個簡單問題測量瞎忙指數:
1.你的組織有一個所有人都認同且能清楚描述的共識目標嗎?
2.你的組織有專案管理系統,讓所有成員可高效理解專案內容與進度,執行,協作與紀錄嗎?
3.你現在執行的任務跟組織共識目標有清楚的連結嗎?
4.你理解其他成員的任務與目標,有高度互信,並知道如何有效的與他們協作嗎?
這四題每題 25 分,滿分代表你的組織完美超棒,分數越低,你越瞎忙,答完你會清楚知道自己在高速公路還是在跑步機。
為什麼要測量?因為沒數據就難以具體理解,也就糊在一起。很多組織把「感覺」當成「狀況」,領導者自以為掌握全局,實際上是管理一場幻覺。指標雖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卻能戳破幻覺的泡泡。
現在,當你看著自己給的分數,驚訝地發現「我們真的這麼瞎忙」,不免會問:「為什麼我們會陷入這種局面?」答案不在表面流程,而在深層結構——那就是人治。
瞎忙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人治」是瞎忙的根源。當權力距離過大,組織政治變成比效率更高的優先順序,決策依附於情緒而非數據,整個企業就像在走鋼索。結果是創新的心力被吃掉、協作的動能被掏空。
這種文化把服從當效率,短期看似很有權威,長期卻泥足深陷。再加上「成功的詛咒」與「國王的新衣」效應,曾經讓企業成功的直覺會被神聖化,讓組織失去質疑思辨與更新的肌肉。
理性與誠實本是治理的鋼筋,但在錯誤文化裡常被當作多餘配件。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東方企業在創新與效率上難與西方匹敵,不過西方企業自己也不是沒掉進過同樣的陷阱。
導入OKR、專案工具⋯⋯,但組織好像沒有改變?
西方企業過去幾十年致力於解決人治與SILO問題:用人才密度、OKR目標同調與專案工具壓低政治成本。當所有人對齊方向、透明進度,協作和生產力就能拉出十倍差距,只用 1/10 人力完成同等目標。想想矽谷頂尖企業跟亞洲企業的生產力差距,就能體會這個落差。
這一套看似有解答,卻依然有上限。 OKR 在錯誤文化裡容易被 KPI 化 、 站會變站著念稿 、 專案工具變高級待辦清單 ,結果「形式大於實質」。 工具沒有錯,文化沒跟上才是問題。
重點不是你用什麼,而是你捨棄了什麼;不是你如何衡量,而是你是否願意被衡量。多數企業最大的問題,是根本不願意去面對問題,每天房間裡的大象都在瘋狂地跳舞,多數人都看得到,全噤聲不說話,老闆則是活在一個完美的幻象中。於是我們來到下一個問題: 領導者的「成功詛咒」 。
AI可以把「人治」壓縮成「智治」
AI 科技將從決策核心一路到所有成員的協作全面賦能,把「人治」壓縮成「智治」。想像決策品質大幅提升、會議減少政治與空話、專案有超級 PM 管理起來,所有人都高度同調於目標。
這種「超級助理」型的 AI 不僅記錄,還能建議、推進、提醒、驗證,讓協作效率與生產力能提高十倍,新型企業就能用更少的人力創造更大的影響力。
當技術把「證明」的成本壓低,傳統企業的尷尬處境就會浮現:再大的規模經濟,也抵擋不住一個更快、更準、更便宜的新對手。
傳統企業依舊有規模經濟與品牌優勢,但會眼睜睜看著市場被新型態企業蠶食。一個又一個小山頭,逐漸失去控制,因為瞎忙指數過高而缺乏競爭力。
過去這些企業可以靠通路壟斷、資本門檻或品牌壁壘過活,現在這些護城河被技術和新商業模式攻破,速度比管理層開會還快。
想想過去巨大的汽車企業跟高速成長的特斯拉,就能體會。
當瞎忙文化還在盤旋時,資本自然會更偏好高效率、高人才密度、AI 賦能的新物種——這就是資本主義的本質,也是我們下一段要談的重點。
資源向高效率組織流動
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資源逐漸移向更有效率與更有生產力的組織。投資人不看誰喊得響,而看誰把「忙」轉成「成果/人」與「現金流/人」的更高比值。
想想看,如果你是資本,會投資傳統電信的中華電信,還是衛星通訊的 Starlink?會投資紙本報社,還是雲端新聞平台?會投資傳統車企,還是特斯拉?邏輯簡單而清楚,效率與生產力的差距一目了然。
當我們進一步思考,就能體會,為什麼「瞎忙」不是單純的管理問題,而是生死攸關的資本流向問題。
擺脫無意義的瞎忙文化
最後,問問自己四個問題,衡量這個瞎忙指數,理解自己的現況,然後可以開始思考,自己是否正在對的位置上發展?
一流的組織,會用第一性原理拆解問題,用多元思維建立框架,用 AI 壓低證明成本,再用文化固化行為,「瞎忙」才會退散,「效率」與「生產力」才會顯影,自然走向「更高效率、更高人才密度、更高價值創造」的企業未來。
所以,冷靜的看看周遭,你看到的是高度的效率組織,還是一群瞎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