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加速轉型的背景下,太陽能因其再生、潔淨的本質成為台灣等地的重要選項。主流太陽能板以矽作為材料,但受限於其物理特性,無法持續提升轉換效率及延長使用年限。近年來,以鈣鈦礦為基礎的新材料技術,正帶動第三代太陽能科技的發展。
鈣鈦礦具備高效轉換、小型化及可攜帶等優勢,有望突破既有太陽能板的應用侷限。雖然商業量產尚在起步階段,但其技術及應用上的創新帶來了樂觀的市場展望。
以下 Q 為數位時代總編輯王志仁提問,A 為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陳來助的回答,陳來助將深入說明鈣鈦礦太陽能的技術原理、產業發展、台灣的潛在優勢及未來應用前景。
Q1:鈣鈦礦是什麼?
A: 鈣鈦礦(CaTiO₃)是一種立體結構的新型合成材料,不需挖礦可經由人工合成而得。2009 年,日本宮坂力(Tsutomu Miyasaka)教授發現在該立體結構下,若替換一些金屬,會成為有機金屬鹵化物(Organometallic halide,化學式為 ABX₃),可帶來極佳的光電效應,因而開啟第三代太陽能技術。
Q2:太陽能產業發展進程為何?鈣鈦礦太陽能為何興起?
2009 年宮坂力教授發現鈣鈦礦結構之前,全世界把太陽能定義成三代:
第一代:矽晶太陽能
第一代太陽能以「矽晶材料」為基礎。自 1963 年興起,起初是為了解決太空船的能源需求,成本高昂但也在所不惜。後來兩次石油危機讓大家開始考慮替代性能源。2000 年歐洲開始考慮能源轉型,德國最先施行 FIT 制度(Feed-in Tariff,躉售制度),鼓勵民眾裝太陽能,並由政府以高於市電(傳統能源)的價格(如高於當時市電的 7 倍)向民眾買電,並簽約 20 年。隨著未來技術進步、成本降低,則到第 7、8 年時安裝者便可以賺到錢,此舉將可加速能源轉型。而隨著太陽能技術的成熟,2005 年也展開全球大規模的太陽能發展,全世界發現此制度可加速能源轉型,因此吸引美國、日本紛紛效仿。
然而這項制度在運行幾年後,卻發生了兩個與預期的落差:第一,能源價格上升,受到國際局勢,如俄烏戰爭的影響,導致有時候安裝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反而比市電便宜。原先制度設計需長時間才能回本,但能源價格的波動變化,回本速度加快,也改變了市場動態。第二,技術進步速度超預期,使太陽能成本短時間內就遠低於傳統電力。
第二代,薄膜太陽能
因技術發展速度超預期,且太陽能具有市場潛力,許多廠商便開始發展第二代太陽能。其設計理念是希望以薄膜技術來取代矽晶太陽能的製程(涵蓋:挖矽礦、用 1200-1500 度高溫拉單晶、切片、送工廠做電磁片、模組、到系統)。
在拉單晶環節中因牽涉「電力成本」的問題,才設想如不拉單晶,而是在玻璃基板上鍍一層薄膜,期望材料厚度與成本能大幅下降。然而,薄膜太陽能的品質卻遠不及矽晶,其最高效率更限制在10%~11%,始終無法突破。隨著矽晶製程的成熟和規模化,生產成本已大幅下降,薄膜太陽能反而失去了原有想像中的價值優勢。市場上多數薄膜廠商後來都失敗退出,目前僅剩下少數美國公司,如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仍在投入。
第三代,鈣鈦礦太陽能
當時,研發界設想以「有機合成」的方式,直接在大型薄膜上生成材料,不僅省去高溫單晶拉製的繁瑣製程,還能擴大應用面積,同時兼顧高效率,將會是重大突破。伴隨著宮坂力教授發現鈣鈦礦結構後,便發現其潛力竟比矽晶還高,因矽晶太陽能在商業量產的極限為 25%~26%,鈣鈦礦卻可高達 30%~40%。雖尚不知鈣鈦礦的物理上限到多少,但被認為是現在全世界生產製造太陽能中最厲害的技術。
Q3:鈣鈦礦太陽能的產業化進展到哪裡?台灣具有什麼優勢?
A: 2015 年左右,鈣鈦礦技術逐漸從科學研究走向產業化。2020 年,已能製造「2m×1m」的大型板材,代表已達到「工業化生產」的技術門檻。
現在全世界有 15 個國家正在投入鈣鈦礦產業化,台灣正是其中之一,並具有以下三個發展優勢:首先,台灣熟悉大型化生產,並長期深耕半導體和太陽能產業,有完整的材料工程基礎與成熟的供應鏈整合經驗,並且不需要「從零開始」,能快速銜接並深化新材料量產技術。其次,鈣鈦礦產業起步時間全球差距極小,台灣並未像過去技術轉移階段有明顯落後,而是與國際同步佈局,有機會早期建立競爭優勢。
第三,台灣企業善於製程創新、設備開發與系統集成,加上在材料配方自主研發與智慧財產權累積方面有高度積極性。在國際專利環境下,因宮坂力教授已對外公開鈣鈦礦結構,故台灣可專注於獨特製程、設備、配方及其相關智慧財產的研發與布局,降低專利障礙,提升全球競爭力。
Q4:鈣鈦礦具備哪些技術優勢?可應用的領域有哪些?
A: 鈣鈦礦具有三個賽道:
1. 效率賽道
鈣鈦礦材料在太陽能轉換效率上展現強大潛力,理論上能突破過去矽晶的物理極限(26%),目前已具備超過 26% 效率的技術成果。未來隨著產業化推進,預期模組效率可望於 2026 年提升至 28%,2030 年達到 30%。這將帶來破壞性創新,有效改變現有太陽能產業的生態格局。
2. 應用賽道
鈣鈦礦材料本身擁有高設計彈性,具「透光、輕薄、彎曲、軟性」等特性,突破過去傳統太陽能板只能安裝在屋頂等平面場域的限制。可應用於都市大樓立面、智慧窗戶、農電共生溫室、垂直電廠、物聯網裝置分散式供電等多元場景。有些應用像歐洲的電子標籤,因使用大量鈕扣電池形成回收困境,未來可望藉由光能自供取代一次性電池,降低污染並推動 IoT(物聯網)裝置的無線充電。農業領域則可運用可控光譜的鈣鈦礦板實現農電共生,如在溫室下種植小番茄,同時兼顧植物光合作用與太陽能發電。
3. 創新賽道(感測與跨界應用)
鈣鈦礦不只發電,還能發光、成為高靈敏度感測器,尤其適用於 X-ray 感測器。在醫療產業,相較傳統感測材料,其對輻射的靈敏度高,有研究指出可以降低 9 成醫療檢查中病患接受的輻射量。而在牙科、醫學影像或機場安檢等場景中,因鈣鈦礦感測器也具備柔軟的特性,故可以貼合人體、曲面或設備表面,帶來更高安全性與準確率。另一個是可大量應用於工業檢測,如美國老舊的基礎建設,如地下瓦斯管線,協助監控結構與早期異常警示。
Q5:鈣鈦礦太陽能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何種關鍵角色?
A: 預估到 2030 年,全球太陽能裝機容量將由今年約 500 GW(Gigawatt,功率單位)翻倍至 1000 GW,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太陽能加上儲能,有望支撐各地大量的能源需求。台灣應把握換機潮(舊矽基板更換為新型高效模組)、發展垂直電廠與農電共生,並積極投入新材料與智慧財產權競賽,將自身定位為新能源技術與產品的輸出型產業。這種多元應用潛力,使鈣鈦礦成為新材料世代的重要突破口,不僅呼應全球新能源與減碳趨勢,更為人類生活帶來全新的轉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