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e Coding 掀起一股風潮,為個人工作者與企業帶來不少便利與創新。不過,隨著熱潮蔓延,也有一些人在嘗試過程中踩雷。像近期一位推廣 Vibe Coding 的 AI 講師,由於備課時未妥善保護 API 金鑰,意外被 Google AI Studio多收了高額費用,這類事件在社群間激起不少討論。
事實上,Vibe Coding 的低門檻和速度雖然吸引人,但背後潛藏許多容易忽略的風險,包括帳務控管、資安、程式邏輯審核等,都是不可輕忽的隱患。新手在投入時,除了享受 AI 協作帶來的高效率,有哪些坑要注意呢?
Vibe Coding是什麼?
Vibe Coding(氛圍編碼)是在 2025 年 2月由 OpenAI 共同創辦人之一的安德烈・卡帕斯(Andrej Karpathy)所倡議。從卡帕斯的定義來看,他所強調的 Vibe Coding 與一般由 AI 輔助程式設計有所不同,重點在於透過自然語言驅動完整程式碼生成的體驗,甚至帶有一種彷彿不再需要真正撰寫程式碼的感覺。
Vibe Coding 強調憑藉描述生成程式碼,得以縮短開發時間。2023 年起,隨著 ChatGPT 等 AI 工具興起而蔚為風潮,可說是創作者的福音。使用者只需輸入需求,AI 即可輸出完整程式碼。但若不熟悉資訊原理以及過於強調速成,很容易釀禍。對新手來說,應知悉 Vibe Coding 只是輔助工具,唯有理解其侷限方能安心投入。
Vibe Coding的核心吸引力,在於透過自然語言與 AI 對話,就能快速生成程式碼,幾乎不需要傳統的程式語法訓練,任何人都能動手做出原型。然而,這樣的低門檻並不是免費的禮物,它背後潛藏的風險,正提醒我們在講求速度之餘,不能省略該有的檢核步驟。
整體來看,Vibe Coding 並不是單純的「對 AI 下指令 → 得到結果」,而是一個持續循環、充滿驗證與調整的過程。
從一張Vibe Coding流程圖,檢視可能隱藏的風險
步驟一:提出明確需求
上圖為 Vibe Coding 的完整流程圖,第一步「明確需求」看似基礎,其實是整個流程的核心。因為 AI 並不知道你的真實意圖,它只能根據語言輸入去推測。
這一步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所提出的需求很籠統,就會得到模糊甚至錯誤的產出;唯有清楚列出需求,才有可能建立起可檢驗的基準。
小提醒:需求不是寫一段「想做一個履歷形象照產生器」這麼簡單,而是要包含場景、使用者、限制條件與成本邊界等資訊。
步驟二:與AI對話
接著,我們進入「與 AI 對話」與「AI 生成程式碼」的階段。這裡的重點不在於 AI 能不能生出程式,而是我們與其如何對話。
AI 固然可以生成程式片段,但它並不會替你思考資料保護、使用者身分驗證以及設定錯誤邊界等細節。
於是,對話的重點在於產品定義與規格設計:你必須用自然語言不斷補上缺失的規格,把需求轉化為條件與限制。
小提醒:若未歷經這種迭代,就會像近期引起爭議的案例一樣,程式看似完美,但實際上把 API Key 綁在錯誤的地方,最終讓人付出昂貴的代價。
步驟三、四:生成程式碼與檢查
流程往下,來到「理解與檢查」的階段,這是 Vibe Coding 的真正分水嶺。如果你只把 AI 當成一個神奇的黑盒子,程式碼就可能變成不可預測的風險來源。這一步要求我們重新拿回主導權:閱讀生成的程式碼、檢查邏輯是否符合需求以及找出潛在漏洞。如果不合格,就必須回到前一步,調整 Prompt 或規格,重新生成。
小提醒:這種反覆的過程,其實就是程式碼審查(Code Review)的精神。差別在於,傳統工程領域的審查由人類完成,而在 Vibe Coding 的世界裡,審查的責任更重大,因為 AI 生成的東西常常「看起來沒錯」,但實際上可能有不少謬誤。
步驟五:測試驗證
當程式碼通過檢查,下一步便是「測試驗證」。這個階段,包含功能測試、安全測試、效能與成本測試等。Vibe Coding 最大的盲點之一,就是很多人停留在「程式能順利執行」就覺得任務完成,但在真實世界裡,程式要面對的是大量請求、預期之外的輸入、惡意攻擊以及複雜的計費機制。
所以,測試的目的就是要在上線之前,提前揪出這些隱藏風險,避免產品在遇到第一個真實用戶到來時就發生崩潰。
步驟六:設定監控
測試之後還不算結束,因為即便程式能順利執行,系統仍然需要「監控」。這個環節很重要,可視為是最後一道保險。如果沒有做好監控,你可能在幾天後收到一張天價帳單,或在系統崩潰時才發現漏洞。透過監控,可以讓你即時看到資源消耗、異常行為與效能瓶頸,把諸多的意外變成可控事件。
步驟七:部署上線
完成以上的步驟,最後才是「部署上線」。這一步雖然被放在流程尾端,卻不應被視為結束。因為每一次部署,都意味著流程會再次啟動:需求更新、對話修正、程式再生、檢查與再做一輪測試。Vibe Coding 的真正價值,不是一次性的生成程式,而是讓快速嘗試與快速修正充滿可能性。這整個循環看似枯燥,卻只有在你願意承擔檢查、測試與監控的責任時,才能彰顯其價值。
換句話說,這張流程圖所描繪的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個責任迴路。它提醒我們:Vibe Coding 固然能讓人感受到速度的快感,但不能替你省略驗證、監控與風險控管等工作。真正懂得用 Vibe Coding 的人,不會因為 AI 幫你產生了幾千行程式就沾沾自喜,而會在每一個環節設下防線,讓這些程式碼能夠更穩健地執行。
初學者注意!入門 Vibe Coding 必須把握幾個原則
對初學者來說,入門 Vibe Coding 必須把握幾個原則:
原則1: 先建立基本認知,避免盲目依賴 AI
原則2: 透過程式碼審查作為防線,以確保程式品質
原則3: 將測試視為必要流程,而不是可有可無的步驟
原則4: 培養正確心態,把 Vibe Coding 當作輔助工具,而不是取代專業的捷徑。唯有這樣,方能逐步打造可持續發展的開發模式。
隨著 AI 技術更趨成熟,Vibe Coding 勢必對產業結構帶來深遠影響。它可能加速產品開發週期、降低創新門檻,甚至重塑軟體產業的分工。然而,真正能在這股潮流中脫穎而出的,將會是那些懂得把握細節、強化驗證與控管的先行者。因為在快速迭代的時代,價值並不只來自速度,而是來自能否兼顧速度與穩健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