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認為,提示(Prompt)就是在 AI 中輸入需求,然後期待它能給出最佳答案。但事實並非如此: AI 的「平庸回覆」與「為你建立完整工作流程」之間的差異,其實取決於你如何下提示。
因此,無論你是開發者或非技術人員,掌握提示工程設計都能幫助你指示 AI 完成重複性任務、更快除錯、建立與優化工作流程。更重要的是,即使不是專業程式設計師,也能做到——只要掌握正確的提示技巧。
以 Lovable 為例,它是一家來自瑞典的新創,推出「Vibe Coding」工具,主打用自然語言描述需求,數十秒內生成可運行的前後端應用與介面,並支援資料庫、API 串接、部署,以及 GitHub 同步/代碼所有權。
近期,Lovable 更在官網釋出「Prompting 1.1」教學,協助程式碼小白從零基礎開始 Vibe Coding。
以下將逐一解析 Prompt 的基本概念,並舉例說明「提示」這門技藝的方法論,讓你從「提示小白」有望變成「提示怪物」。
基本觀念:AI 不會理解,只會預測
首先要理解的是,LLM 的本質是預測模型。也就是說, AI 依訓練資料的模式逐字預測輸出,並不真正具備人類的理解力與常識。 因此,與 AI 合作更像寫「規格說明」,而不是丟一個模糊需求讓它自行發揮。
而一段理想的規格需要結構化, 例如:上下文(Context)、任務(Task)、指南(Guidelines),以及限制(Constraints) 。只要你的提示包含以上結構化要件,就能提升 AI 產出的穩定性與一致性。重點觀念如下:
1. AI 只有你給的上下文
模型不會自動知道技術棧(Technology Stack)、需求邊界或專案目的。你不提供,它就得「猜」,容易導致錯誤或臆造。因此要把需求敘明到可執行的程度,例如:「React 登入頁+Email/Password+JWT,認證用 Supabase」。
2. AI 的注意力也有限
簡單來說,模型對提示的開頭與結尾更敏感;且上下文視窗有限,冗長或多輪對話會「擠掉」早期要點。因此,關鍵規格要放在最前面,若有硬性要求,建議在結尾重申一次。同時要注意模型有固定上下文視窗,過長對話會遺忘早期資訊,需定期簡述重點以刷新。
3. 說清楚,AI 幻覺就越少
模型會字面遵循指令;不說限制,它可能超出範圍或編造用法(出現機器幻覺)。因此要明確指定使用的庫、輸出範圍、不可觸碰的檔案/元件,能降低走偏機率。
4. AI 也有知識邊界
模型不知道你未提供的最新或專有資訊,卻仍可能自信地回答錯誤。因此,面對事實性任務要給參考文本或資料樣例,並保留驗證步驟。例如,你要求 AI 依據 Google 的演算法檢查文章的 SEO 優化程度,就要先提供相關規範文件。
小結:記得 AI 不會「通靈」
一言以蔽之,實作上要把 AI 當作非常字面的實習生。只要你提供完整上下文+明確規格+邊界,它就能照單全收、穩定交付;反之則容易跑題、臆造或改壞其他部分。
什麼是 CLEAR 框架?寫提示有哪些原則?
CLEAR 包含五大原則:簡潔(Concise)、邏輯(Logical)、明確(Explicit)、可調整(Adaptive)、反思(Reflective),用來檢核提示是否有效。
簡潔:把話說清楚、直達重點
多餘贅詞或曖昧措辭會讓模型混淆。使用直接語言。例如,不好的案例:「可以寫點科學主題嗎?」;更好的提示是:「請撰寫一篇 200 字摘要,說明氣候變遷對沿海城市的影響。」簡單來說,凡是不具指導性的細節都是干擾,盡量追求精準與短句,清楚描述你要的成果。
邏輯:用「逐步」或「良好結構」組織提示
把複雜需求拆成有序步驟或條列,讓 AI 易於遵循;不要把多件事塞成一段長句,例如「做一個註冊功能,並顯示使用統計」。而要這樣說:「第一步,用 Supabase 實作含 email/密碼的註冊表單。第二步,註冊成功後顯示使用者數量統計的儀表板。」總之,有邏輯的流程可確保模型系統性地處理每個要求。
明確:把「要什麼/不要什麼」講清楚
要把重要事項明文列出,能給範例格式或內容更好。不好的案例是:「跟我談談狗。」(過度開放);比較理想的提示是:「請用項目符號列出金毛獵犬的 5 個獨特事實。」同理,若有輸出風格或格式偏好,要說清楚(如「以 JSON 回覆」、「語氣走輕鬆」)。把 AI 當成初學者,預設它對細節一無所知。
可調整:別向「不完美」妥協
Lovable 的 AI(以及一般 LLM)支援對話式修正。若初稿未達標,就調整指令或指出錯漏,例如:「你的方案缺少身份驗證步驟,請補上使用者驗證並更新程式碼。」透過迭代,你能引導模型走向更佳結果。你甚至可以要求 AI 協助改寫提示、消除歧義。
反思:檢視哪些寫法奏效
這更關乎你的提示能力,而非模型本身。在複雜會話結束時,可請 AI「總結最終解法或推理」(後文「反向提示」會詳述)。持續反思有助於未來寫出更好的提示,形成不斷改進的溝通循環。
方法論:透過四級提示法讓 AI 幹活
四級提示法是一組由淺入深的工作流程:先用結構穩住,再用對話提速。最後,善用 AI 寫提示來自我修正,把成果沉澱成可重複使用的知識。切記,重點不是華麗詞藻,而是可執行的指令、約束與驗證。
一、初階提示法:用固定結構消滅歧義
初階提示法是一種「標籤化的規格書」。把需求拆成四塊:背景(模型扮演的角色)、任務(要產出什麼)、指南(偏好與方法)、約束(不可做的事)。它逼你把上下文、技術棧與邊界說清楚,減少幻覺與跑題。
結構模板如下:
背景:你是 X 類型的助理/工程師。
任務:請完成 Y(明確輸出物:程式碼、表格、文案…)。
指南:使用 A/B 技術、遵守風格/格式、先解釋再給結果。
約束:不可修改 Z、輸出長度、只變更指定檔案/區塊。
若套入「技術寫作」,可參考案例如下:
背景:你是資深技術編輯,熟悉 Python 與測試。
任務:撰寫「pytest 入門」教學的綱要與一個最小可跑的測試示例。
指南:綱要以三層條列;示例需含安裝指令與執行結果;以繁中撰寫。
約束:總字數 ≤ 500;不要介紹非 pytest 的框架。
二、對話提示:像同事溝通但規格清楚
熟悉上下文後,不必每次都用硬式標籤。對話提示的要點是自然語氣、邏輯分段、明確輸出。像節奏快的站立會議一樣:說目標、拆步驟、講邊界、定完成標準。例如以下案例:
案例 1:數據清洗腳本
我有一份 CSV(欄位:email, signup_date, plan)。請用 Python 產生:
1. 只保留有效 email(含 @)
2. 將 signup_date 正規化為 YYYY-MM-DD
3. 統計各 plan 的人數並輸出到新的 CSV。
案例 2:新聞摘要
請用繁中為以下外電寫一段 120–150 字的重點摘要,保留英文字母專有名詞。格式:一段文字+三個要點。避免誇飾形容詞;若數據不在文本中,不要猜測。
三、讓 AI 當你的「提示編輯」
輸出不穩定、格式歪掉或遺漏關鍵時,不要硬改結果,而是先改你的提示。換言之,元提示就是要求 AI 審稿你的指令,指出歧義與缺漏,並重寫成可操作版本。
提示編輯修正流程如下:
- 請審視以下提示,列出歧義點與缺漏(技術棧、驗證、角色權限、錯誤處理、輸出格式)。
- 依你列的清單,重寫成包含背景/任務/指南/約束的具體提示,並加上完成標準(驗收條件)。
- 承上,指令是:幫我寫一篇 2500 字以內、關於「矽光子」的科普文章。
接下來,AI 的輸出如下:
背景(Background)
- 專案情境:我是一家線上科技媒體的特約作者,正在為「前沿技術」專欄撰寫專題文章。
- 目標讀者(Target Audience):對科技有濃厚興趣,但不具備物理或半導體專業背景的大學生或職場人士。他們可能聽過「矽光子」,但不了解其原理、重要性及應用。
- 文章目標(Goal):以生動且易於理解的方式,讓讀者明白為什麼我們需要矽光子(解決電子瓶頸)、它大致如何運作,以及它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最終激發讀者的興趣。
任務(Task)
請撰寫一篇關於「矽光子」的科普文章,總長度約 2500 字(繁體中文)。
指南(Guidelines)
- 扮演角色(Persona):請扮演一位資深科技記者,文筆流暢,擅長用精準比喻與真實案例解釋複雜技術。
- 語氣與風格(Tone & Style):
- 語氣:專業、樂觀且富啟發性。避免過於學術或生硬的術語。
- 風格:類似《數位時代》或《天下雜誌》的科技專題風格。開頭要吸引人,結尾要有力,引人深思。
約束(Constraints)
- 語言:必須使用繁體中文(台灣)。
- 字數:嚴格控制在 2500 字以內。
- 資訊來源:內容應反映截至 2025 年初的普遍認知與發展狀況。
- 禁止事項:請勿包含複雜的物理公式或電路圖。本文重點在概念普及,而非學術教學。
總結來說,當你的上一段Prompt的產出結果並不理想時,切記可以跟AI提問改進的策略,以獲得更理想的結果。
四、反向提示:把一次成功變成下次快速成功
任務做完後,別急著把視窗關掉。可以反向要求 AI 回顧此次專案的問題:問題是什麼、怎麼解、有哪些坑、下次的提示模板怎麼寫。等於把臨時對話轉成永久知識,降低重複犯錯。提示詞如下:
請用繁中總結此次錯誤的根因、定位步驟、修復方法;再產出一個未來用的提示模板,包含:上下文、任務、指南、約束、驗收清單(錯誤重現、日誌關鍵字、壓力測試數據門檻)。字數 300–400。
當前不少AI工具都有記憶功能。因此,在完成一項專案之後,不妨提問AI要求它自我優化,使用者本身也可以在錯誤中學習到更多知識與技巧。
結語:提示不是魔法,是工程
無論在 Lovable 或其他 Vibe Coding 中,中高品質成果取決於提示工程而非模型。以 CLEAR 原則(簡潔、邏輯、明確、可調整、反思)貫穿全流程,能把 AI 從靈感來源變成可靠隊友。
以「四級提示法」建立可操作的開發節奏:結構化起手、對話迭代、用 AI 編輯你的提示、再把經驗封裝成模板與知識庫,形成持續改進的閉環。
最後要強調的是,提示不是單純「下指令」,而是設計一份規格。以標籤清楚交代上下文/任務/指南/約束,可顯著降低模型臆測與錯誤,讓輸出貼近需求。
延伸閱讀:Vibe Coding 很好用,但有「哪些坑」千萬要注意?從一張流程圖看懂隱藏風險
Vibe Coding教學|如何用Base44做記帳平台?4個步驟教你用AI寫程式
資料來源:Lov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