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只有國中學歷的老闆,靠自學AI,解決事業危機的故事。
「我們想,有沒有可能透過穩定銷售,回推多久以前要進(原)料?所以才把ERP裡面的資料庫拉出來,之後做一個資料中繼站,開始做這段模型的養成。」一談到AI,艾穎實業、臭味滾品牌創辦人夏綾那止不住話語。
然而,她並不是工程師出身,也不是畢業於相關科系,事實上,她僅有國中學歷,但只要跟生意相關,AI、寵物醫療、法規,她都能侃侃而談。
積極導入AI三年,讓他們公司員工比原本少兩成,但營收卻仍增加二一%。
她能如此熟悉AI,其實是不得不的結果,因為,缺工。
轉型過程曾遇員工出走潮
臭味滾地處斗六,高鐵一小時僅一班,還得再坐四十分車才能抵達,人才外流嚴峻。
為了解決缺工問題,「這已經是我第四次轉型,」夏綾那解釋,先是產線自動化,再來是流程管理,之後才是辦公室數位化和AI。而在第一波產線自動化時,員工就曾走了一大票,甚至發生主管帶走整條產線,整間工廠沒有人的情況。
但,這沒有嚇到夏綾那,因為她知道,不變,更是坐以待斃,「我如果不離開斗六,我一定會面臨更嚴重的缺人、缺工、缺知識的困境。」
更不用說,「從我的年紀來講,再幹二十年也正常,如果你的心態是退休,待在這裡也不舒服,因為整天被我盯。」
台師大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系教授孫弘岳指出,台灣AI轉型慢,甚至失敗,原因就是大部分老闆年紀大了,想安全下莊,所以害怕承擔風險。
夏綾那坦承,臭味滾能靠AI取代全公司二○%人力,跟公司僅四十餘人有關,「鐵達尼號想轉向,必須要更大的動作,但我就一艘小艇,速度得夠快,不然就會被浪沖走。」
公司規模小,老闆對各項任務的掌握度就高,再加上夏綾那又是自己創業,一手建立了工作流程,所以當要導入AI,她不須叫動員工,只要自己跳下來即可。
「我這裡連IT人都沒有耶,我什麼都沒有,那我怎麼辦?我也不能自我放棄啊,不能自我放棄,我只好去學啊。」夏綾那下定決心。
因此,在生成式AI面世後,她就經常往返台北上課,並從公司找不到人的崗位,去實驗成果。
比如客服部門原需兩到三人才能正常營運,但一旦遇到難以回應的客訴,還是得找老闆。臭味滾並非沒有訓練手冊,但厚厚一本根本沒人願意翻閱。夏綾那就拿NotebookLM來做訓練手冊,讓員工只要搜尋就能找到答案,如今客服部門只需要一人。
「以前我們一定要找一個會Excel的人,寫函數什麼的……,但現在GPT出來,人人都是Excel大師。」夏綾那解釋,這只是AI最微不足道的功能,行銷、財務、IT,以前需要專業人才的領域,現在即使是小白,只要AI在手,都能玩轉,解決傳產找不到工程師、高學經歷人才的問題。
把三成工作拆分成最小單位
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指出,過去對人才的定義是懂多少,但未來,懂多少不再重要,因為AI一定更懂,該怎麼跳脫懂,變出創新,才是員工的新工作。
如今,臭味滾的組織架構,名目上依舊是金字塔,但實際上卻逐漸往「球形」發展,「人資一定會處理好本質工作,但AI輔助太多,所以她有時間去碰觸一直以來感興趣的行銷,」夏綾那以唯一一位人資主管為例。
想讓公司變成球形,就必須把每個職位、每個任務做拆分,「麥當勞的廁所,不是有很多勾勾表嗎,換衛生紙、洗手台等。」夏綾那解釋,當工作定義明確,不同人下的指令,才會讓AI產出一樣的結果。
目前臭味滾約有三成工作做到完全拆分,看似不多,但已讓它不再需要找系統工程師、數據分析師,連客服、財務和行銷人員的需求都大幅下降,僅增加業務。營收也從導入AI前的一億四千萬元,成長至去年的一億七千萬元。
夏綾那坦白,若公司規模在八十人以上,臭味滾的模式或許就無法適用,但她也質疑:「真的需要這麼多員工嗎?」
AI出現,破壞了許多常識,若還套用過往經驗,AI便難以帶來成長。臭味滾的轉型會順利,除了她身先士卒之外,另一大原因就是她沒有被知識、經驗綁架,所以才能跳脫框架,實驗出自己的模式。
換言之,若你也能跳脫框架,或許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公司的AI模式。
本文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
延伸閱讀:
新光三越台中店王復業,一個驚人數字看:停業7個月為何客人都沒跑
每天下班後只花1小時,他摸出打造第二收入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