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毫無疑問是當今最熱門的科技議題,但綜觀台灣甚至世界,究竟有多少人已經用上這項技術?
微軟在上個月公佈的AI擴散報告中,評估了世界148個國家地區的AI採用狀況,關注15歲至64歲的勞動力人口,鎖定最有可能為工作或生產力使用AI的族群。
整體而言,全球約有15%的勞動力人口已經用上了AI技術,其中以阿聯酋和新加坡約59%的使用比例居冠, 而台灣則以約26.4%的數據排名全球第22名。
報告指出,世界各國AI採用的程度與經濟實力有著顯著關聯,排名前列的國家多是已開發國家, 而台灣的數據與韓國(25.93%),以及多數歐洲大國(德國26.53%、義大利25.8%)相近。
至於阿聯酋與新加坡AI採用率特高的原因如下:
•高速又穩的網路+裝置多到隨手用:寬頻與行動網路品質高,家裡與辦公室的PC/平板滲透也高,打開就能用 AI,沒有技術門檻阻礙。
•工作每天都要用到數位工具:金融、顧問、政府服務等白領產業密集,文件、郵件、簡報、分析本來就在線上進行,AI 嵌到日常工作流(像 Copilot、ChatGPT、Gemini),自然提升「真的有在用」的比例。
• 政府與企業一起推:兩國的數位轉型政策、教育與培訓走在前面,組織導入 AI 的阻力小;法規與隱私框架相對明確,企業不用卡在合規疑慮。
• 入口多、成本低:有免費或低價的 AI 產品、行動端也好用,使用門檻和邊際成本低,加上產品體驗成熟,容易形成「一用就上手」的習慣。
這項觀察也與Anthropic前些時候發布的經濟指數報告一致。Anthropic發現,AI的紅利高度集中高收入的先進地區,例如新加坡和以色列等國的人均AI使用率分別是全球預期的4.6倍和7倍,GDP越高的國家,使用Claude AI的機率也越高。
不過,雖然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AI採用率較低,但如果將範圍限縮到「聯網人口」的話,數據就會出現巨大的變化,好比說阿富汗的AI採用率只有5%,如果限定為聯網人口的話這個比例則會高達30%。
這懸殊的差距顯示,阻礙這些國家人民使用AI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網路基礎設施,而不是人們缺乏AI需求。
ChatGPT用戶3年衝破8億,比網路普及還要快
報告中提到,從普及速度來看,AI的採用率可說是極高且前所未有的。而OpenAI的高速成長也可說佐證了這個觀點。
近日OpenAI創辦人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就在開發者活動上透露,ChatGPT的週活躍用戶數已達到8億人,每分鐘透過API處理超過60億個Token。
ChatGPT在2022年11月首次推出,不到3年期間就有約全球10分之1的人口在使用這項服務,這個速度甚至遠比網路普及要來得快。自1991年第一個網頁誕生以來,花了超過10年時間網路使用者數量才達到同等水準。
人們用AI處理私人問題居多,台灣人很愛問星座、算命?
那麼,快速增長的用戶都在利用AI做些什麼呢?《金融時報》指出,從OpenAI前些時候發布的報告來看,比起企業界預想的生產力工具,目前AI仍然更像是民眾的私人助理,人們與ChatGPT的互動中,超過70%交談都是非工作訊息。
最常見的是非工作訊息是「實務指引」,占29%,也就是用戶請教ChatGPT「怎麼做」的建議,可能包括美妝或健身建議、旅行規劃,甚至是人際關係的應對辦法等等;其次則是寫作、尋找資訊甚至是閒聊等等用途。
而Anthopic甚至有針對台灣民眾怎麼利用Claude的分享,提到在台灣Claude最常被問到的3種問題類型是:
•多國語言翻譯和學習輔助
•跨多種程式碼的除錯和修復軟體程式錯誤
•全面的程式開發協助與指導
另外,Anthopic還透露台灣民眾有哪些比其他國家地區更愛問的問題,包括台灣人特別喜歡用Claude來算命:
•解讀星座、塔羅牌及算命
•協助自動化系統、機器人和嵌入式裝置的程式設計
•多國語言翻譯和學習輔助
該論文的研究人員也指出,人們應該將AI視為助手,先運用大腦構思,「先草擬電子郵件或你正在寫的東西,再用AI完善。如果每次都直接全權交給AI,你就很擺脫這種習慣了。」
資料來源:Financial Times、微軟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