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車輛逐漸走向自動駕駛化,應用在車上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變得越來越多,但你是否想過這些功能是怎麼被測試的,才能確保自駕車安全上路?
《數位時代》10月21日前進位在彰濱工業區的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東南亞最先進的「智慧車電自駕車場域」,首座可以模擬超大豪雨、濃霧、隧道或高架橋等多種行車情境下,符合生活中道路全天候的測試條件。
過去,自駕系統的測試大多在條件可控的環境下進行,但現實世界並非如此。因此,這座場域最大的突破,在於能夠「模擬真實天氣」,可以在測試道上瞬間降下雨量破百的超大豪雨,製造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或模擬進出隧道的逆光與眩光。透過科技專案斥資10億元的測試場域啟用後,將成為台灣汽車零組件測試自駕車的重要平台。
新測試自駕車場域啟用,助攻台灣兆元汽車電子產業
車輛中心董事長王正健表示,目前完成的「天候環境隧道測試區」與「自駕車高架道路測試區」,不只模擬多種天候,同時還有高架橋匝道匯入、上下坡與橋下遮蔽等道路情境,讓智慧車輛在不同環境下進行感知、定位與決策控制的整合測試,加上明年將完工的市郊道路測試區,未來將提供更多複雜交通情境驗證。
簡言之,這個場域目的在於讓自駕車輛上路前,透過高強度的壓力測試,預先找出並排除那些可能導致「系統失靈」、「幽靈煞車」或「判斷錯誤」的潛在危險。
「日本自駕車測試場域僅能測試車輛時速60公里,而台灣這個場域可以測試時速達110公里的自駕車,更貼近生活上的駕駛速度。」車輛測試中心總經理廖學隆表示,藉由觀察日本經驗,這類高階測試場域,使用最頻繁的其實是車用零組件廠與電子廠,並非車廠。
「車廠是等著『使用』零組件,但像是開發攝影機、雷達光達的Tier 1(一階供應商)更需要驗證。」廖學隆強調,過去台灣廠商開發自駕系統,常是「會沿著路徑走」就宣稱成功,但缺乏在不同天候環境下的「穩定性」與「確定性」的驗證。
因此新場域的啟用,就是為了讓車廠敢於將這些車用系統導入並量產。廖學隆表示,台灣的「汽車電子」產值約4,600億台幣,遠超整車(約2,000億)與零組件(約2,200億),並預估在2028年可成長至9,000億,產值近兆元。
「這些新建設有一大半是為了汽車電子廠。」廖學隆說,透過在國內完成嚴苛的功能驗證,取得「實績」,例如搭載於某款國產物流車並成功量產,台灣廠商就能拿著這份成績單,去爭取國際車廠的訂單,加速外銷。
再爭取20億預算,ARTC五年計畫全面升級
同時,廖學隆也證實,正配合交通部爭取約20億的公共建設預算,預計用5年的時間,將佔地192公頃的車輛中心進行全面升級。
主要用於3大項目,第一項「舊道更新」,將現有16條測試道中,有13條已使用24年,路面不平或有坑洞,亟需翻新。再來是建立「全區車聯網(V2X)」建立完整的5G車聯網環境,讓控制中心能即時掌握場內所有測試車輛,擺脫目前依賴無線電的模式。最後達成「虛實整合實驗室」,建立電腦模擬實驗室,因應未來車輛研發大量依賴虛擬測試的趨勢。
透過ARTC建置符合國際最高標準的實車測試場域與設備,不只提升台灣自駕科技研發量能,更希望讓國內業者產品可以快速對接國際車廠的廠規要求,達到商品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