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企業裡,導入新的數位解決方案或 AI 及 No Code 自動化時,最大的挑戰往往不是技術,而是跨部門協調:
- 行銷部門希望更快取得即時名單
- IT 部門在意安全與系統穩定
- 財務部門精算每一筆資源投入
而不同部門在推動數位解決方案時,往往各有立場。這樣的溝通場景,不就很像一場談判嗎?而能掌握溝通節奏的人,才能凝聚共識,也往往才是讓專案真正落地的關鍵。
本篇內容是 NoTime NoCode 的 FB / IG 貼文「NoCode 放大鏡 - 特別企劃: 5 大策略談判思維,推動 AI x No Code 數位轉型」的詳細說明文,如果還沒看過社群貼文的朋友,歡迎前往以下連結,看看我們製作的精美圖文唷!
最近 NoTime NoCode 受新商業學校邀請,參與了劉必榮老師的《孫子兵法談判課》。課堂中許多觀點,啟發我們將「談判思維」與「AI x No Code 數位轉型推動」做結合。以下五個框架策略,是我們融合課程框架與專案經驗後的實務轉化,期望能為你在組織內推動 AI × NoCode 與數位轉型帶來具體幫助!
1. 從「省工」升級到「創造價值」
導入數位工具或推動 AI 自動化時,最常見的說法是:「這可以省下多少的人工工時。」但光談省工,很難打動主管、高層 —— 因為這種價值容易被複製,缺乏差異化。
更好的方式是「升維」—— 把焦點放在創造無法被取代的價值。
案例參考
某零售品牌原本每週花 20 小時人工整理 Excel 報表。導入 AI 自動化後,不只省工,更直接生成行銷 ROI 儀表板,讓高層即時掌握各通路的投資回報。省下的不只是工時,而是決策速度與數據一致性。
這正呼應談判課程中所提到的「勢」—— 佈局創造優勢,而非在低層次計較。當你把專案語言從「省工」升級到「支持決策」,談判就贏了一半。
實際推動建議
下次提案時,不要只說「能省下 20 小時人力」,而是換個角度,用這樣的句型來表達: 「這個數位/AI 自動化方案,能讓團隊在每週一早上 9 點就看到完整週報,比競爭對手提早 3 天做出促銷決策。」 透過具體量化的「時間優勢」與「決策價值」來凸顯差異,再搭配一份模擬儀表板截圖,讓主管直接看見未來情境。把價值具象化,能大幅提升說服力與導入機會。
2. 先讓流程跑起來,再逐步擴大
許多專案卡住,是因為一開始就追求「一次到位」。行銷要求即時數據與全自動化,IT 則擔心安全風險無法立即開放 API 權限。雙方陷入拉鋸,什麼也推不動。
更聰明的做法: 先找一個可落地的起點。
案例參考
某金融業客戶原本希望做到 CRM 與 GA4 的即時雙向串接,但因安全規範無法開放。最後改採「每日批次更新 + 關鍵事件才觸發」的混合方案。雖然非 100% 即時,但流程先跑起來了,行銷部門拿到所需數據,IT 也覺得可控。專案穩定後,再逐步升級到更完整的整合。
這正呼應談判課裡的提醒:「時機比內容更重要」。與其一開始追求完美,不如先用對方能接受的方案跑起來讓成果出現,再用成效換來下一步的資源。
實際推動建議
將專案拆成「Phase 1: 最小可行方案」和「Phase 2: 完整版」兩階段提案。Phase 1 設定為「30 天內可上線的簡化版」,明確標註哪些功能暫時手動處理。這樣既降低 IT 的抗拒,也能讓行銷部門先獲得方便。記得在 Phase 1 結束時,用實際數據證明價值,Phase 2 就容易推動了。
3. 工具不是重點,價值才是
在推動新系統或數位轉型專案時,你可能會蠻常聽到這句話:「我們已經有很多數位工具了,不需要再加一個。」多數人聽到就覺得無法推動了,但其實這不一定是拒絕,而是提醒你 —— 談判的焦點需要轉換。
案例參考
在一次跨部門的數位轉型會議中,IT 部門反對導入新的自動化工具:「這些功能我們的 CRM 和 BI 報表早就有了。」會議一度陷入僵局。團隊沒有糾結於解釋功能差異,而是注意到財務長過去常抱怨:「如果各部門的數字還是對不上,再多一個系統只是麻煩。」於是他們調整切入點,把方案定位為「唯一可信的數據來源」,能解決報表不一致、避免反覆對帳。這一句話立刻擊中財務長的痛點 —— 因為它凸顯的不是工具功能,而是決策價值。也正因為抓住了價值,專案才順利獲得支持。
這正呼應談判課的提醒:「別只談功能或價格比較,要找到對方及團隊真正想要的交換價值。」在專案推動中,功能從來不是重點;對方真正關心的,可能是維護成本、決策的可靠性,或者是合規風險。
實際推動建議
在提案前,先私下找 3–5 位關鍵利害關係人聊聊,了解他們現有潛在的流程問題及困境是什麼,把它整理成一份「痛點清單」。提案時,不要逐一展示功能,而是用這份清單回應:「這個方案能解決提到的三個問題:報表數字不一致、跨部門對帳耗時、法遵稽核困難。」當每個利害關係人都覺得自己的關切被理解,專案推動自然會更順暢。
4. 留下一個「安心的人工節點」
推動自動化時,許多人會強調:「這可以完全不用人工!」但對 IT 或財務來說,這反而聽起來很危險: 流程出錯怎麼辦? 出現 bug 誰負責?
更穩妥的做法: 刻意保留一個「人工確認點」。
案例參考
- 某行銷團隊導入自動化報表後,設計「每週 PM 簽核一次」的流程。雖然大部分數據自動產出,但多一層人工把關,讓管理團隊安心。
- 另一家公司在自動化中加入「Slack 錯誤通知」,任何異常都會即時通知負責人,降低風險感。
這也是「圍師必闕」的談判溝通道理:永遠要留一條退路,讓對方心裡有個安全感,不會直接 say no。保留人工節點不是退步,而是讓大家更快點頭、專案更容易推動的關鍵。
實際推動建議
在自動化流程設計時,主動加入「每日 / 每週人工檢核點」,並在提案時明確說明:「系統會自動執行 90% 的工作,但我們保留 10% 的人工覆核機制,確保數據品質。」同時設定「異常警示規則」,例如: 當數據波動超過 15% 就自動發送通知。這樣既展現專業,也讓決策者安心。
5. 放下經驗,專注於情境訊號
推動新專案的人,常常敗在自己的經驗:
- 你以為卡點在技術,結果真正阻力是法務審查
- 你以為問題在資料串接,卻忽略跨部門 KPI 不一致,導致沒人真心支持專案
案例參考
某企業要導入自動化報表工具,專案 PM 一開始覺得問題只是「技術串接」。他花了三個月和 IT 部門來回確認 API 權限、伺服器負載等細節,但系統始終沒有正式上線。大家都以為是技術太複雜,所以一直卡關。直到有一天,他轉而和行銷主管聊「這份報表成功的定義是什麼」,才意外發現 真正的問題根本不在技術,而在部門之間的 KPI 定義不同。
- 行銷部門把「活躍用戶」定義成「最近 30 天有互動的人」。
- 客服部門卻堅持「活躍用戶」要以「有過客服紀錄的人」為準。
因為口徑不一致,IT 部門根本不知道該依照誰的定義來設計資料表,所以遲遲無法推進。因此專案 PM 馬上安排了一場小型工作坊,邀請行銷、客服、財務一起討論,先把 KPI 定義統一。當大家對「活躍用戶」的標準達成共識後,IT 在兩週內就完成串接,報表順利上線。
這個案例凸顯了一個常見盲點: 我們往往以經驗判斷「問題應該在技術」,卻忽略了真正的阻力來自跨部門定義不一致。正如談判課程提醒的 —— 經驗是資產,但也是陷阱。推動數位專案,比起死守既有經驗,更重要的是持續傾聽現場訊號,隨時調整策略。
實際推動建議: 專案啟動前,可以舉辦一場「利害關係人工作坊」,邀集所有相關部門(行銷、IT、財務、法務)一起討論。準備三個問題:
- 這個專案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 各部門最擔心的風險是什麼?
- 現有流程最大的痛點在哪?
把答案寫在白板上,讓大家看見彼此的需求與顧慮。這場會議的目的,不是「一次性對齊所有觀點」,而是為後續的觀察建立共同語言。 真正的功夫在會後 —— 當組織方向改變、KPI 被重設、或新主管上任時, 你是否持續在觀察訊號、重新校準節奏?這場會議,往往能省下未來 3 個月的溝通成本。
看完這五個策略,並實際嘗試及應用後,也許你會發現 —— 談判只是專案的起點。讓專案順利落地,靠的是溝通與談判技巧; 但要讓整個團隊長期協作、持續推進,靠的卻是領導力。
從談判到領導,看似不同,其實是同一場遊戲的兩個階段:談判讓人「願意合作」,領導讓人「願意跟隨」。當你能掌握節奏、讀懂他人動機、讓不同部門在共同目標下找到動能時,數位轉型才真正進入「可持續推動」的階段。
而劉必榮老師也將於 12/17 開講的《從行動者到造局者: 升級謀略領導力》課程,延續這套思維,帶你從「談判」進化到「領導」。在課程中,你會學到如何運用戰略思維帶人,而非用權威控人 —— 讓團隊願意跟隨,而不是被迫配合。
在下一波 AI × No Code 自動化浪潮 中,能真正推動變革的,並不是最懂技術或擅長包裝的人,而是最懂如何「讓人願意改變」的領導者。
歡迎有興趣的讀者立即透過此 連結 報名參加
課程日期:2025 / 12 / 17 (三) 10:00-17:00
課程主題:《從行動者到造局者: 升級謀略領導力》
總結
回頭看,推動 AI × No Code 自動化,看似在導入一套技術,但真正導入的,是一種「更懂人的方法」。懂得時機,懂得讓對方安心,也懂得何時該退一步、何時該再推進。
「談判不是讓誰低頭,而是讓事情能走下去。」在數位轉型的現場,這句話更顯真實。因為專案能否成功,從來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理解與信任的問題。
AI × No Code 自動化的價值,不只是讓流程變快、報表變準,而是讓人願意一起改變。真正的挑戰,不在系統整合或預算核准,而在於 —— 能否讓不同部門,看見彼此的立場與價值。
談判思維提醒我們:推動專案,不是一場輸贏的辯論,而是一場「讓對方也想前進」的溝通。當你願意暫時放下立場,去理解對方的顧慮與在意,推動改變,往往就從那個瞬間開始!
延伸閱讀:薪資提高47%!專家曝2025年這3張AI證照你一定要有,還有5堂免費證書一次收
Chrome分頁總是越開越多?教你3個方法快速整理,不用額外下載擴充也能用!
本文授權轉載自NoTime No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