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創辦人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與微軟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近日共同在一場Podcast中亮相,不僅分享了OpenAI與微軟的合作細節,還解釋為何他預言AI領域將出現算力過剩,卻計畫在未來5年內在算力上狠砸1.4兆美元。
由Altimeter Capital創辦人布萊德.葛斯特(Brad Gerstner)和Benchmark合夥人比爾.葛利(Bill Gurley)經營的bg2 pod頻道,近日邀請到奧特曼和納德拉一同坐下來談談AI技術。
算力遲早過剩,為何又要灑1.4兆美元投資?
而本次訪談中的焦點,便是奧特曼對算力需求的看法。他斷言算力過剩「一定會發生」。雖然他無法確定是2、3年內,又或者更久的5、6年之後,但他認為這是AI領域絕對會出現的狀況。但奧特曼同時也透露,OpenAI計畫在未來4、5年內為算力投資1.4兆美元。
他指出,在過去的科技浪潮中都有類似的情形出現,好比說網路泡沫一度導致光纖過剩,大量光纖線路閒置。奧特曼認為,有多種可能性導致算力過剩的結果:
- 週期性泡沫: 科技基礎設施的發展總是伴隨著週期性的投資泡沫。
- 供應鏈複雜性: 複雜的全球供應鏈可能導致無法預測的瓶頸與過度建設。
- 能源突破: 廉價能源形式的潛在技術突破可能徹底改變成本結構。
- 軟體效率: 軟體層面的持續優化,正以指數級速度降低每單位AI所需的算力成本。
那為何他一方面斷言算力必將過剩,卻又決定要為算力投資鉅額資金?因為OpenAI和微軟都表示,當前他們面臨著嚴峻的「算力瓶頸」。奧特曼引述OpenAI共同創辦人布魯克曼(Greg Brockman)的觀點, 「如果我們的算力增加10倍,我不確定營收是否也會增加10倍,但我認為不會差太遠。」
納德拉更進一步提出了,當前的瓶頸已從晶片供應轉移至實體基礎設施。他直言 「現在的問題甚至不是晶片供應問題,而是沒有足夠資料中心可以安置這些晶片。」
奧特曼的邏輯是:當下沒有足夠算力的風險,遠遠大於未來可能面臨算力過剩的風險。 他強調, 「一個確定的風險是,如果我們沒有算力,我們就無法創造營收,也無法打造這種規模的模型。」
也就是說,在通往通用人工智慧(AGI)的競賽中,算力是入場券。如果現在因為害怕未來的過剩而猶豫不前,公司可能根本活不到看見算力過剩的那一天。他們必須在解決當前資源稀缺的燃眉之急的同時,為技術突破可能帶來的成本結構劇變預留空間。
奧特曼、納德拉分享雙方合作細節,累積投資達135億美元
另外,奧特曼和納德拉也在訪談中,分享了雙方合作的一些內容。奧特曼在訪談中毫不猶豫地表示,微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技合作夥伴之一」。
他坦言,若沒有微軟,特別是納德拉早期的信念與支持,OpenAI不可能走到今天。微軟自2019年起對OpenAI進行了多輪投資,總金額達到135億美元左右。
納德拉透露,微軟早期對OpenAI投資10億美元曾在董事會引發爭議,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最初也抱持質疑的態度,直到看到GPT-4的Demo後才對OpenAI的技術完全信服。
目前微軟持有OpenAI約27%的股份。納德拉指出,這項合作對微軟的價值不僅僅只是股權,更重要的是7年內OpenAI模型及IP的免費授權。OpenAI在Azure上的獨家性質吸引了許多企業客戶,其中一些是首次從其他雲端平台轉移過來。
不過,一旦OpenAI打造出通用人工智慧,OpenAI與微軟的部份合作,例如支付的營收分成,便會提前結束。至於怎麼判斷一款模型是不是通用人工智慧,則預計會交由專家小組做判斷。
此次訪談也釐清了OpenAI獨特的組織架構。納德拉指出,OpenAI的重組創造了「全球最大的非營利組織之一。」這個架構的頂層是一個非營利基金會,其下方則是一家目標為創造廣泛公共利益的營利性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
奧特曼解釋,這種設計讓「非營利組織的價值得以增長,同時營利公司也能夠獲得持續擴張所需的資金。」並確保技術突破的價值能回饋全人類。
過去幾個月裡,OpenAI積極擴大外部合作,加上OpenAI重組前一直無法與微軟達成共識的消息,使得外界不斷猜測這兩家公司已經貌合神離,合作破局可能就在邊緣。不過這次兩人同台或許也側面反映,兩家公司的關係還沒有那麼糟。
完整訪談請見:All things AI w @altcap @sama & @satyanadella. A Halloween Special.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陳建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