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Meta 內部文件顯示,2024 年約有 10% 的營收來自詐騙與禁品廣告,估達 160 億美元。
重點二:Meta 估計每日向用戶投放約 150 億則「高風險」詐騙廣告,並對疑似詐騙廣告採取「加價懲罰」策略。
重點三:面對監管壓力,Meta 規劃將違規廣告營收占比,從 2024 年的 10.1% 依序降至 2025 年 7.3%、2026 年 6%、2027 年 5.8%。
在一份跨越 2021 至 2025 年的內部文件中,Meta(臉書母公司)以近乎殘酷的數字,審視自家平台上的「詐騙經濟學」。
《路透社》引述內部文件指出, Meta 在 2024 年預估約有 10.1% 的年度營收來自「違反平台標準」的廣告,包含詐騙、非法賭博、性服務與可疑醫療產品等,規模約 160 億美元(約新台幣 4,956 億元)。平台平均每日向用戶展示約 150 億則「高風險」詐騙廣告。
此外, Meta 估計此類詐騙廣告每年為公司帶來約 70 億美元(約新台幣 2,168 億元)的年化營收。
面對外界質疑,Meta 發言人 Andy Stone 回應,10.1% 只是「粗略且過度涵蓋」的估算;後續內部判定實際比例更低。他並強調,過去 18 個月已使全球用戶對詐騙廣告的檢舉下降 58%,2025 年迄今已移除逾 1.34 億則詐騙廣告內容。
儘管如此,文件同時描述Meta對詐騙的治理取捨:只在系統預測廣告主有 95% 把握屬詐騙時才封禁;若低於此門檻,則提高其廣告出價成本,期以「加價懲罰」降低投放動機。
用白話說,Meta 先用模型評估每個廣告主的「詐騙風險」。如果系統覺得你很可疑,但還不到 95%「幾乎確定是詐騙」要封禁的程度,平台不會直接下架,而是把你參與廣告拍賣的成本「加價」。 也就是說,只要廣告主願意多付錢,仍可投放廣告;而 Meta 則在由系統判定的灰色地帶中賺取利潤。
文件甚至指出,由於 Meta 的廣告個人化系統會根據用戶的興趣投放內容,因此 點擊詐騙廣告的用戶可能會看到更多詐騙廣告。
臉書「加價懲罰」機制,到底懲罰了誰?
值得追問的是,「以加價嚇阻詐騙投放」的策略,真的讓詐騙廣告變少了嗎?據《路透社》取得的文件與 Meta 說法皆指向: 此作法旨在在不顯著拉高治理成本的前提下降低詐騙廣告的量;至於內測顯示,檢舉與整體廣告收入都有「小幅下降」。
但這並不意味著 Meta 願意為了「打詐」犧牲龐大的廣告收入。
一份今年 2 月的文件指出,2025 年上半年,Meta 中負責審核「可疑廣告主」的團隊有個上限: 採取的打擊行動不可導致公司總營收損失超過約 0.15%。這相當於 Meta 在 2025 年上半年 900 億美元收入中的約 1.35 億美元(約新台幣 42 億元)。
換句話說,若封禁、降權等「打詐」措施預估會讓整體收入出現超過約 1.35 億美元的下滑,就要「收斂」行動,目的在於平衡「打詐」與「維持營收預測穩定」。對此,Andy Stone 補充,這數字出自營收預測文件,不是「硬性天花板」,但可視為治理決策的參考紅線。
另一份內部文件則顯示,Meta 確實計畫嘗試降低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來自詐騙廣告的收入占比。 同時,Meta 內部也承認,詐騙廣告肯定會受到監管罰款,預估罰款金額最高可達 10 億美元。
Meta「緩慢打詐」的關鍵:詐騙廣告收入太香
在各方要求 Meta 加大力度打擊平台上的詐騙活動壓力日益增大之際,高管們於 2024 年 10 月向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提交了一份計畫,他們稱之為 「溫和的反詐騙策略」 。據一份概述該策略的文件,Meta 不會採取快速打擊行動,而是將重點放在那些「預計近期會面臨監管行動的國家」。
報導指出,團隊在與祖克柏會面後,負責維護平台誠信的 Meta 高層決定,將詐騙、非法賭博和違禁品造成的收入占比,從 2024 年的預計 10.1% 降至 2025 年底的 7.3%。戰略備忘錄和其他文件顯示,Meta 的目標是到 2026 年底進一步降至 6%,並在 2027 年降至 5.8%。
另一份 2024 年的文件指出,僅「法律風險較高」的詐騙廣告(如冒用品牌或公眾人物)每六個月便可為 Meta 帶來約 35 億美元(約新台幣 1,084 億元)的收入,幾乎「必然高於任何關於詐騙廣告的監管和解成本」。
此外,內部研究稱詐騙社群普遍認為「在 Meta 平台投放詐騙比在 Google 更容易」,而 Meta 也承認,競爭對手在反詐某些面向更有效。
向Meta檢舉詐騙?他們可能沒在看
至於 Meta 對詐騙廣告的管制有多鬆散?報導也列出多起「執法寬鬆」的缺口案例。
例如,新加坡警方向 Meta 提供了一份包含 146 起針對該國用戶的詐騙案例清單。Meta 員工發現,其中只有 23% 的案例真正違反平台政策,另外 77%「違反精神,但文字未違規」,包括「設計品 8 折起超好康」、假演唱會門票、冒稱大型科技公司刊登求職廣告等,因規則缺口未被處置。
更離譜的是,即使廣告商多次違規,仍可能繼續投放詐騙廣告。
報導引述一份 2024 年的文件指出,小型廣告商至少要因推廣金融詐騙而被標記八次,Meta 才會封鎖其帳戶。其他文件則顯示,一些支出較大、被視為「高價值」的廣告商,即使累計超過 500 次違規記錄,Meta 也不會封禁其帳戶。
《路透社》查閱的一份文件顯示,Meta 今年稍早刪除的四個詐騙廣告活動,每月造成的廣告收入高達 6,700 萬美元。
為了提醒用戶注意「Meta 緩慢打詐」,今年稍早一名 Meta 員工甚至開始發布週報,重點介紹當週的「最佳詐騙」,聚焦過去一週內收到最多用戶投訴的詐騙廣告商。
據悉,Meta 同事們對此舉表示讚賞,但僅在報告中被點名也不一定足以讓這些帳戶被關閉。《路透社》對一份「最佳詐騙」報告中提到的五個帳戶進行核查,發現其中兩個帳戶在六個月後仍然活躍,其中一個甚至還在投放無照線上賭場的廣告。而在《路透社》將這兩個帳戶舉報給 Meta 後,它們才被關閉。
一份 2023 年的文件顯示,Meta 還忽略了絕大多數用戶舉報的詐騙行為。文件稱,當年安全人員估計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用戶每週提交約 10 萬份關於詐騙分子發送訊息的有效舉報,但 Meta 忽略或錯誤駁回了其中 96% 的舉報。
Meta 確實有承壓,但顯然不夠
英國監管機構在 2024 年披露:2023 年與支付相關的詐騙損失裡,有 54% 涉及使用 Meta 的產品(如 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且該占比是其他社群平台總和的兩倍以上。Meta 也在 2025 年安全團隊的簡報裡承認:自家平台涉及美國三分之一的成功詐騙案例。
但即使大家都知道 Meta 某種程度上成為詐騙集團的溫床,當前卻難以一次趕盡殺絕,關鍵在於背後的資本邏輯。
在投放詐騙廣告的灰色地帶,平台以監管成本為上限、以營收損失為下限,在兩者之間尋找「可持續的均衡點」。舉例而言,當「最高 10 億美元」罰金被視為「可吸收成本」,就能理解為何策略從來不是「一鍵封禁」。
因此可以說,反詐不再只是「道德命題」,更接近「資本命題」。也因此平台才會透露:「我們會做,但不會一次做完。」
資料來源:路透社、ArsTechnica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