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Google 在 Gemini App 與 Google Search 的 AI模式 上線「生成式UI」,可依任何提示即時生成互動介面、工具與模擬。
重點二:Google 在新論文與實作範例中指出,若不考量生成速度,生成式UI介面的人為偏好度明顯高於標準 LLM 的純文本與 Markdown 格式。
重點三:官方強調,目前生成「整個互動介面」可能需要 一分鐘以上,且偶爾仍會出現不準確內容;後續將接入更多服務、納入更完整脈絡與人為回饋,讓介面更穩、更好用。
Google Research 宣布在 Gemini App 與 Google Search 的 AI Mode 推出「生成式UI(Generative UI)」的新功能,讓模型不僅生成內容,還能「即時設計與編碼」完整的互動體驗,包括網頁、遊戲、工具與應用程式,並可完全依使用者提示自動客製。
這項產品的意義在於:把生成式 AI 從「輸出內容」提升到「生成整個使用者體驗」。模型可依任何提示,即時設計並編碼出互動介面(頁面、工具、模擬、遊戲),讓使用者在動態視覺環境中理解、操作與完成任務,而非僅被動閱讀段落或標準 Markdown。
依照 Google 發布的最新研究,在忽略生成速度的情況下,生成式介面的使用體驗更能滿足使用者偏好,滿意度明顯優於一般 LLM 的純文字輸出。
Google 指出,今日起已在 Gemini App 推出「動態檢視」與「視覺版面」兩種生成式UI實驗;同時在Google搜尋的AI模式導入動態互動介面與工具。
需注意的是,AI Mode 的上述功能目前僅限 美國的 Google AI Pro 與 Ultra 訂閱用戶使用,並需在模型下拉選單選擇「Thinking」。換言之,台灣用戶仍須等待。
生成式 UI:讓 AI 的輸出更友善,不只是「吐出一堆字」
依官方說明,生成式UI強調以 Gemini 3 即時解讀用戶意圖,生成互動工具與模擬環境,特別適用於教育、兒童教學、實務任務、簡單查詢與趣味遊戲等情境:
一般教育:以互動式圖文與動態視覺輔助理解抽象概念(官方範例:計時裝置的歷史)。
兒童教育:依年齡與興趣高度客製,透過圖像、故事與遊戲化提升理解與投入。(官方範例:請狗勾教授說明「斜率」與「切線」概念)
實務任務:規劃流程、物品清單、決策輔助與視覺排版,提升可操作性與效率。(官方範例:如何為11個人準備感恩節大餐?)
- 簡單查詢:對看似簡單的問題提供互動呈現與整理(官方範例:現在幾點?)。
- 趣味與遊戲:可即時生成小遊戲、互動介面與角色內容,提升娛樂與參與感。(官方範例:生成拼字小遊戲)
但官方亦坦言此功能仍處早期階段,生成介面可能耗時 一分鐘以上,且偶有不準確;後續將擴大服務串接、引入更多情境與人類回饋,以強化互動與視覺體驗。
資料來源:Google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