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一個行銷人說,每次要跟 AI 討論銷售頁面的文案,都要重說自己的客戶是誰、在意哪些事情,實在太煩了。
他決定,花 20 分鐘跟 AI 聊天,建構一份「客戶檔案」,裡面寫著理想客戶的角色、日常掙扎、過去客戶嘗試解決的問題,以及他家產品能提供的幫助。
把文件餵給 AI 之後,叮咚!跟他討論任何行銷的事,都像內建客戶資料庫,給出真的能打動客戶的精確建議。
是一個很有趣的點子,對吧?其實 Google 產品經理也這麼做。
今年年中因為參加「2025台灣數位收益啟動計畫」有幸聽了一場 Google 產品經理的演講,他建議產品開發者在開發之前,先做一份使用者輪廓文件提供給 AI,之後想開發任何功能,都去問問這位虛擬客人的建議!
怕他的建議太不落地?那就多給這個 AI 真實客戶的滿意度資料,訓練的更貼近真人。
這兩個例子,給我很大的啟發:別只叫 AI 寫、寫、寫,它可以升級成你的策略夥伴、24 小時的線上焦點團體,跟他討論和諮詢。實際上該怎麼做?我拆解成以下三個步驟,你也可以據此延伸出更適合的版本:
步驟一:啟動「專家模式」
首先,你需要設定 AI 的角色,讓它從一個通用的助手變成專業的顧問。
你需要告訴 AI:
你是一個客戶輪廓挖掘專家,你的任務是透過自然的聊天,一次問一個問題,收集足以產生可行 Persona 的所有資訊,其中須包含使用者的「核心痛點」、「每日的掙扎」、「過去失敗的嘗試」、「為何他做不到」、「心魔和阻礙」以及「期望產品和服務帶給他的轉變」,推導出站在使用者角度「具體的產品與服務優勢」,最終匯整成完整的人物誌(Persona Document)。先跟我說詳細的步驟和流程?」
透過這個指令,你可以檢視 AI 建立客戶輪廓的邏輯,同時它會切換成引導者的角色,開始對你提問。你也可以參考 moodboard 更長的提示詞版本,他定義了更細的追問方式和人物誌的產出格式。
步驟二:接受 AI 的「深度訪談」
接下來,AI 會像在聊天一樣,深入地與你探討關於客戶的細節。
訪談內容將涵蓋以下關鍵面向:
- 客戶角色與背景:他們是誰?
- 主要問題與日常:他們平常的生活樣貌,以及面臨的最大困擾。
- 過去的嘗試與失敗:他們試過什麼解決方法?為什麼失敗了?
- 真正想要的結果:他們內心渴望的理想狀態是什麼?
在這個階段,AI 的運作邏輯是:
- 依據所需資訊動態調整問題。
- 針對你回答模糊或值得深入的部分進行追問。
- 不問重複的問題。
- 隨時記錄已收集的資訊與目前的缺口。
步驟三:由 AI 產出「客戶輪廓文件」
當訪談結束,資訊收集完備後,就是收網的時候。
AI 會把訪談內容,整理成一份「架構化」的文件,內容會包含:
- 角色名稱與背景
- 日常生活素描
- 核心痛點
- 過去失敗的嘗試
- 期待的轉變
- 主要任務與障礙
- 知識和技能水平
- 為何產品能幫助他們 (Value Proposition)
- 這份文件就是你未來的和團隊對焦客戶樣貌的基礎文件。
進階應用:Google 產品經理的用法
擁有了這份「客戶輪廓文件」後,還能怎麼用?Google 的產品經理有一個高階技巧:
1. 模擬用戶反饋: 每次要開發新功能或寫新文案時,先開啟擁有這個 Persona 記憶的 AI 對話視窗,模擬用戶可能會有的反饋。這能幫你在產品上市前先做一輪「虛擬使用者測試」。
2. 增加真實性: 你可以將真實世界的「用戶意見調查結果」或「客訴回報紀錄」持續餵給這個 AI,讓這個客戶輪廓隨著時間越來越精準、越來越像真實的人。
延伸閱讀:
覺得ChatGPT變笨?其實是不會問!3個超強提示詞技巧,讓AI答案品質飆升
LINE Pay Money 12/3正式啟用!原有帳戶餘額怎麼辦?5大常見QA、開通教學一次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