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Digital R U?
How Digital R U?
1999.07.01 | 科技

台灣正邁向網路社會。資策會調查資料顯示,政府大力推動的「3年300萬人上網」目標,已於一九九八年底提前達成。
踩著快跑的滑輪,行政院國家資訊基本建設推動小組(NII,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下一目標,是在公元二○○○年底前將500萬人帶上網路。而其中有300萬人是以「寬頻網路」上網,透過64~128K的保證頻寬,網路不僅不再塞車,而且還可提供動畫、影像等更多的新奇服務。
昨天彷彿仍然陌生的「網際網路」(Internet),今天對社會大眾已然不再陌生。在台灣企業界一片「邁向網際網路」(Go Internet)的風潮聲中;在每天的電視、平面媒體、甚至與同儕好友的聊天話題中,「網際網路」這個沒有形體的巨人無所不在。「網路」,已經成為人人朗朗上口的生活語詞。
當硬體與軟體同步前進,台灣已經大步走入網際網路(Internet)的世界。網際網路即將成為台灣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就如同你我身邊隨處可見的可口可樂、7-Eleven與大哥大。
根據《數位時代Business Next》雜誌最新的全國民意調查:台灣已有超過1/5的人口成為「數位人」——他(她)們目前生活中,至少使用大哥大、呼叫器、筆記型電腦、家用電腦4項數位工具中的一項;上網懂得而且每周至少寄出一封電子郵件。
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數字——目前台灣十五歲以上的人口當中「數位人」已達26%;總數超過420萬人。
當網路族群在我們身邊不斷發芽生長,我們不禁好奇發問——這群已經一腳踏進「數位時代」的「數位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群人?
這樣的關注,並不是來自對這群「數位人」的特別青睞;而是當「數位時代」已經成為一個無可避免的趨勢之時,我們會問自己:我是「數位人」,還是「非數位人」?而且,我們有必要了解,這兩群人有著如何的不同?
數位人與非數位人如何選擇他們的總統人選?
他們又如何看待不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他們如何看待工作與人生?
這次的調查,我們針對「過去、現在及未來生活的比較」、「政治及公共議題的看法」、「個人生活及生命態度的抉擇」3大主題分別進行調查。在抽樣統計分析的結果當中,我們的確發現到數位人與非數位人之間有著明顯不同的價值觀,而且數位人有著不同於過去「網路族」刻板印象的鮮活面貌。

**數位人樂觀而自信

**
關於過去、現在及未來生活狀況的比較和預期,數位人比非數位人有更樂觀的評價。
無論是問到與5年前的生活相比較,或是對5年後生活的信心度,數位人明顯地較非數位人更樂觀。尤其是比較現在與5年前的生活,數人認為變好的比例遠大於變差的比例(圖1:68%:11%)。
對於未來生活,數位人當中認為會更好和會更差的比例是49%:28%(圖2);而非數位人中的比例則是相當接近的33%:29%(圖2)。
為什麼數位人族群對過去與未來的發展遠較非數位人有信心。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郭正亮對此分析:「這種樂觀傾向來自於他們對目前社會主流價值——科技和經濟——的掌握能力;他們在過去因此改善了生活,而且相信未來也會。」
因為對主流價值的資訊掌握能力,數位人在社會的新潮流中沒有缺席。趕上社會變動的脈搏速度,他們在生活態度上比較樂觀;同時,他們也較具有自信,更有主見、更快做出決定。

**數位人積極表達意見

**
數位人對於公共議題有開放的心態。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使得數位人對生活周遭的脈動更關心、更涉入、也更勇於表達意見。
在總統大選的理想人選上,這次調查的排行榜仍不出人意外,宋楚瑜依然拔得頭籌,陳水扁次之,連戰第三,許信良第四。然而在數位人與非數位人的比較中,卻可發現,宋楚瑜、陳水扁在數位人中的支持度,都遠高於他們在非數位人中的支持度(圖3:40%:30%;24%:21%);數字的差異主要來自於有36%(圖4)的非數位人仍猶豫疑不定(相對地,數位人尚未決定人選的僅占20%)。這樣的數字差異一方面看出「數位人」具有較果敢的決定力,對自己的判斷有信心(擁有較多的資訊攝取量?);另一方面則可以看出對於4個總統候選人陣營而言,對非數位人族群的強力耕耘,似乎才是明年總統大選勝出的關鍵。
數位人對「公眾議題」的態度,與他(她)們在總統大選的抉擇一樣——黑白較為分明,而且勇於表達意見。
在「開放企業自由到大陸投資」、「公投」、「興建高速鐵路」等三項熱門話題上,數位人與非數位人表現了3種耐人尋味的結果。在高鐵議題上,數位人與非數位人異口同聲地投下壓倒性多數的贊成票(圖5:83%/79%)。但在大陸投資的議題上,多數的數位人投下贊成票(圖6:51%);而多數的非數位人卻投下反對票(圖6:45%)。;在公投決定台灣前途的議題中,固然雙方贊成者皆居多數(圖7:61%/64%),但是反對者也不算少(圖7:31%/23%),這樣的結果既考驗交通部的政府形象,也考驗李登輝總統與下一任總統的大陸政策(還要戒急用忍嗎?),更考驗民進黨未來的政黨轉型。
然而,數位人與非數位人也並非在每一項議題上都壁壘分明,在回答「認為未來生活會更好,主要是哪些因素改善?」數位人與非數位人都共同認為科技(76%/69%)、經濟(65%/60%)及教育(59%/48%)是最重要的三項原因(圖8)。這樣一致性的看法,約略說明了台灣社會在成長的經驗中,已經型塑了相同的主流價值,即使較少使用科技工具的非數位人,也認為科技具有改變他們命運的力量。
在我們的調查中,也可以看出數位人不再是呆板網路族的鮮活面貌。對於屬於網路一族的數位人,多數人的刻板印象是:整天守著電腦、不問世事的鐘樓怪人。同時,也會認為他們整天沈浸在電腦網路的異想空間(cyberspace),要不就是對世事冷感;否則就是有許多怪異奇特的想法。但從調查所呈現的結果來看,事實並非如此。

**數位人參與公眾關心科技

**
由於資訊工具使用頻率的差異,數位人對公眾人物的熟悉度普遍高於非數位人,而且比例都接近7成以上,對於一般性公眾人物更在9成以上。(圖9)
有趣的是,近兩年才走紅娛樂圈的徐懷鈺,在數位族群中的知名熟悉度高達92%(圖9),領先非數位人14%之多。雖然數位人和非數位人都以「電視」作為主要接收訊息的工具(未列圖:79%與90%),但是數位人顯然對現在流行的人事地物敏感度更高。
基於與科技產物的高度關連,數位人更關注科技議題的公眾人物。雖然數位與非數位人都認為未來生活會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來自於「科技」;但對於科技議題有關的公眾人物,數位人的熟悉度遠大於非數位人。國內與科技相關的公眾人物,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他們兩人在媒體上都有很高的曝光率;但比較數位人和非數位中認識他們的比例,前者明顯的較高(圖9:李遠哲94%:79%;張忠謀66%:48%)。
微軟(Microsoft)總裁比爾‧蓋茲(Bill Gates),數位人中有7成認識他;但在非數位人當中卻只有3成。兩者間的落差顯示出數位人與非數位人因使用數位工具的與否,連帶地影響了數位議題的穿透率。

**數位人更具有國際觀

**
科技將在未來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數位人與這些脈動的聯繫也更密切。數位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引導他們對科技議題有所關心,對於有關科技的公眾人物也較熟悉。數位人和未來大環境之間,是更貼近而非更疏離。
出國經驗,不論洽公、旅遊或是求學等等……,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對於國際環境的敏感度。除了出國經驗,數位人藉由使用網路,也可以延伸他們的生活空間。不管何種方式,數位人口呈現了他們的國際觀。
在每年平均出國的次數上,數位人明顯多於非數位人(每年平均出國一次以上,數位人有30%;非數位人是17%);以出國經驗來說,非數位人有5成從未出過國,數位人則是36%。(圖10)調查中明顯看出,數位人似乎較非數位人更追求新事物與新經驗,也在生活與工作中有更多出國機會

**數位人思考傾向於多元化

**
崇尚多元的價值,是數位人格特質的另一特色。不同生活空間的生命經驗,數位人可以更容易跳脫出單一的思考模式,有更廣闊的思維。
他們有不同於傳統的經濟模式思考;40%的數位人認為較長的工作時數,不必然會帶來較高的生產力,只有6%持相反的看法。數位人在網路空間的生活經驗會啟發工作方式和效率不同認知;傳統上,工時與生產力的正比關係,對數位人而言,是絕對過時的想法。(圖九)
數位人認為在一個團體當中,不同背景的一群人會比較能夠將事情作好(43%);相對而言在非數位人中認同此看法的只有31%,且較多數人覺得同樣背景的人比較能將事情作好(36%)。
除了偏好多元化環境,數位人認為與他人更多接觸的「人際關係」選項會是未來要出人頭地,比「專業能力」重要的因素;相對而言,非數位人則認為專業能力比人際關係重要(37%:26%)。
人際關係和專業技術的重要性,在數位人中的認知比例為38%:29%(圖十一),這或許是因為他(她)們對於專業技術掌握的能力較強,因此反而較看重人際關係;或者是更了解到經由合作與互助的過程,才是使專業技能形成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元智管理學院院長游克強教授則指出:網路上的生活經驗讓數位人體驗到,「真正的價值來自於各種專業知識的整體應用和管理」;而人際關係正是不同個體間溝通合作的關鍵。

**迎接數位時代來臨

**
透過這次調查,我們試圖揭露的是一個全新組合的台灣社會光譜,台灣的數位人口正形成一股越來越大的力量,他(她)們的樂觀自信、積極參與公眾事務、勇於表達意見想法;數位人關心科技議題、有積極跨越國界的國際觀和企圖心、傾向於多元化的價值觀。
數位人呈現出的特性,是力量也是啟示。420萬數位人所凝聚出的人口數,雖然仍屬相對少數,但他們是高速成長的一群,依照NII的統計資料,明年就可望有80萬人再加入數位人的陣營,我們可以預期,就在不遠的將來,數位人將成為多數人口,屆時台灣的公共政策,企業運作、市場行銷、人際關係、組織思維、個人成長……,所有政府、企業、新工作者的運作模式都將大不相同。
站在時代轉折的當口,「數位時代」雜誌將自一九九九年六月起,每年製作一次「台灣數位指數調查」,我們也自一九九九年起以4項關鍵指標設定了「台灣數位指數」(今年為基期元年-1000點),我們期許透過各項指標的交參檢索,協助讀者掌握變動中的新環境、新觀念與新人物。
請與我們一起走入數位時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生成式 AI 掀起的浪潮,正在重塑全球職場規則。當自動化與智慧工具成為日常,企業對人才的期待也正快速轉變,不只要會用AI更要能與AI協作。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看見了這股正在變化的趨勢,將「AI」視為青年職涯培力的核心議題,從課程設計到論壇活動全面升級。近期,更辦理「AI破浪者論壇」,邀集產業專家帶領青年從 AI 工具應用到心理韌性心法,全面探索 AI 時代的職涯解方,希望能陪伴青年不僅追上技術,更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培養學習力與行動力,學會駕馭浪潮而非被浪潮推著走。

從教育補位到心態進化,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的AI世代行動課

「我們要做的就是補上教育與職場之間的缺口,」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邱兆梅指出。她表示,新北市政府青年局雖僅成立3年,但始終以「接軌社會、接軌職場、接軌市場」為核心任務,不只是從開設課程賦能青年,更要讓青年加快速度以多樣化的姿態進入場景實戰,而「新北有課 UKO」正是這個「接軌職場」的實踐平台。

邱兆梅局長說,它是專為 18 至 40 歲青年而打造設計,串連了培力課程、職涯諮詢與實習體驗的完整職涯成長路徑,希望成為新北青年的「實戰培力基地」。因此,從AI 工具應用、數據分析到自媒體行銷,課程設計結合專案實作與專業證照,如NVIDIA DLI AI深度學習課程等,讓學習成果能直接成為履歷亮點。邱兆梅局長認為,青年需要的不只有學習知識,而是「能立即上場的實戰力」。「學校教的是知識,但我們希望青年學會行動、會嘗試,跌倒之後也能有再站起來的韌性。」這樣的精神,也成為今年「AI破浪者論壇」設計的出發點。

相較過去曾以「藝術變現」為主題,今年的新北市政府青年論壇轉向時下最熱的 AI話題,是順應趨勢,更是教育思維的延伸。「AI讓未來變得更快、更不確定。」邱兆梅局長深刻描繪了時代的變革,「在我父母親的年代,職涯像是在爬樓梯,大家都有明確的路徑。但現在年輕人面對的世界不要說樓梯,連堅固的地板都不見了。」

她坦言,現在的職涯模式更像是「衝浪」充滿高度未知性,也因此,AI 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心理挑戰。許多青年面對變化感到焦慮,擔心被取代或落後。於是,今年論壇特別以「上半場談技術、下半場談心理」的設計,將生成式 AI 的應用學習與心理韌性課題並列。

DSC01039.jpg
邱兆梅局長強調「我們要教的不只是技能,更是面對未知的能力。」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從技術到人性:AI時代青年行動力的三種樣貌

在論壇現場,來自不同領域的三位講者從各別角度,展現出對AI時代下青年可能的行動路徑的不同洞察與分析。

在AI實務應用的層面上,AI 創作者林上哲與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兩位講者皆指出,「協作」與「標準化」是進入AI時代的關鍵。李婷婷認為,與AI互動的能力就像訓練一位國中生,指令越明確、語境越精準,AI的回應品質就越高。她強調,唯有長時間餵養資料、反覆調整,AI才能成為真正理解使用者的工作夥伴。而林上哲則從企業角度指出,AI自動化若無法落地,多半是因為組織缺乏標準流程。唯有先完成SOP與工作鏈結的明確定義,AI串接與任務優化才有基礎可循。

DSC01106.jpg
AI 創作者林上哲在論壇中分享:AI 要真正落地,關鍵不在技術,而在組織能否建立明確的標準流程與工作鏈結。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至於在企業導入 AI 的實務層面上,DataDecision.ai 人工智慧科學家尹相志指出,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最大挑戰在於「不可控」。AI 無法產生完全一致的答案,對企業而言意味著風險與難以驗證的結果,因此實際上線的多為 AI 所生成、可被測試的程式,而非 LLM 本體。他進一步提醒,AI 並非萬能代理(Agent),真正的關鍵在於理解每個工具的能力邊界,並以「工作流」的概念設計系統,讓人類的品質管理與決策判斷成為 AI 發揮效能的保障。

在面對 AI 時代的個人修煉上,三位講者不約而同指出,真正的競爭力仍來自「人性深度」。尹相志提醒青年,要勇於挑戰超越自身能力的目標,因為這是機器無法模仿的勇氣與創造力;林上哲則強調閱讀與專注的重要,他認為在速食資訊的時代,願意深入思考、專注於單一主題的人,才具備「匠人精神」。李婷婷則以自身經驗呼應此觀點,指出與 AI 協作需要長期投入與耐心反覆調整。當你真正開始讓AI回覆訊息、處理日常事務時,才會發現需要調整與優化的地方,才能學習如何把腦中的 SOP 清楚轉達給它。唯有經過不斷試錯與磨練,AI 才能真正為你代勞並成為人類創意的延伸。

三位講者的分享,體現了青年局設計這場論壇的初衷:AI不只是技術趨勢,更是場人與心智的革命。從自學者、創業者到產業實踐者,這群「破浪者」讓人看見AI時代下多元的成長路徑:學習力、行動力與韌性。

DSC01384.jpg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指出:AI 就像一位需要引導的學習者。唯有持續餵養資料、反覆對話,AI 才能真正理解你的思考。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在AI解放之後,重新定義「人」的價值

邱兆梅局長分享,AI 的普及正迫使人重新思考「人」的價值。她認為,科技的進步本質上是一種解放,AI 取代的不是人,而是那 90% 重複、機械、缺乏意義的工作,讓人有機會回到核心問題:「什麼才是人類的獨特性與貢獻?」

「當這些被AI取代的事都被解放後,我們就該探索人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她說,而那才是人類真正的價值。邱兆梅局長鼓勵所有「AI破浪者」們,要誠實地面對跌倒與挫折,並專注在那 10% 無法被取代的價值上,因為那才是青年在這個時代中最關鍵的競爭力。「現在值得敬佩的,不是一路順利的人,而是一直跌倒還能再站起來的人。」她強調,「新北有課 UKO」不僅幫助青年學會寫履歷,更陪伴他們走進產業現場,從技能到心態提供完整支持。最終,能真正駕馭浪潮的,不是掌握多少技術的人,而是那顆願意持續學習、面對挑戰、勇敢破浪的心。

[由就業安定基金補助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