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位退休的職籃選手提到一本讓他印象深刻的書;由運動心理學者朵夫曼(H.A. Dorfman)所著,書名是《投球的心理ABC》(The Mental ABC's of Pitching)。雖然本人並不是個投手,而且目前也沒有任何一個大聯盟主動表達對我的興趣,在某個閒適的傍晚,我還是找了這本書來看。
閱畢我也一樣對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本書的道德色彩。朵夫曼教導了讀者遠離心理不安這個惡魔的方法。當投手們站在投手丘上腦子裡千百個思緒擾動時,朵夫曼引導他們,提供心靈的紀律。
建立行為與態度的架構
當其他作者們大肆鼓吹著勇氣與創意時,朵夫曼信奉的是紀律。在書中唯一的抒情段落中,朵夫曼寫到:「自律就是某種形式的自由,它是讓你免於懶散、昏沉的自由,免於受他人要求與期望影響的自由,也是讓你免於軟弱、恐懼與懷疑的自由。」
他的理論是你不能單單只是驅使別人開始有紀律,而是得先建立起一套關於行為與態度的架構。行為會改變思考,假如一個選手開始端正自己的行為,則心靈也會同樣受到糾正。
朵夫曼建立的架構就是棒球的持續訓練。大家都說,要精通任何一門技藝,得花費一萬小時的練習。朵夫曼假設選手們已經歷了這樣的大量反覆訓練,並力勸選手們應該要有屬於自己的賽前儀式。他注意到聖地牙哥教士隊(the San Diego Padres)的金牌救援投手霍夫曼(Trevor Hoffman),總在每場比賽第四局時由更衣室走到球員休息室,第七局的時候再走到牛棚。
當一位投手進入比賽後,朵夫曼強調他應該抱持著正面的心態。好的投手應該在球數不多時規劃攻擊好球帶,不能懈怠;他不會只是輕觸好球帶,或者把球投到打擊者附近;他不刻意迴避擊球,即使在球數是兩好球沒壞球時,也不會改變心情去浪費投一顆壞球。
就好像腳踏車在往前進的時候,平衡最好一樣,投手的情緒也會在不斷的進攻中取得平衡。若一名投手無法在比賽開始抱著這種態度,朵夫曼建議他先假裝一下。當一個人的身體模仿某種態度夠久時,心理也會開始轉變。
接下來,朵夫曼開始建構比賽時的地理架構。在一個投手的世界裡,比賽時只有兩個地點:投手丘與非投手丘。投手不在投手丘上的時間該思考過去與未來,一旦站上投手丘,該考慮的則是現在;當一個投手站在投球板上,他腦子裡應該只有三件事:投什麼球路、投到哪裡,以及投球目標,也就是捕手的手套。如果這時投手發現自己還想著這三件之外的事,那他應該走下投手板。
雖然他支持數種投手可採用的深呼吸儀式,其實朵夫曼在賽時的重點是要投手專心一意的思考。如何定義一名投手,他寫「按照球被投出的方式」,其他都無關緊要。
在朵夫曼對投球的描寫裡,打擊者幾乎不存在。後者是一種遙遠模糊的障礙物,徘徊在球場上且不受投手控制。一個投手不應該用打者如何擊球來檢討自己,而應該審視自己是否投出自己想要投出的球。
朵夫曼曾在某場比賽後詢問名投麥達克斯(Greg Maddux)投得如何,答案很簡單:「七十三個裡有五十個。」他在七十三次的投球中,有五十球真正達到自己的要求,其他事都不相關。
棒球賽本身是場大型表演,有千百個值得注意之處,但朵夫曼把它簡化成一套簡單的目標。因此,比賽關鍵點並非投手的性格或才能,而是這些目標。
既然達成目標才是重點,他開始說明身體與心靈溝通合作的方法。曾有一些學者宣稱心靈凌駕於肉體之上,這種說法如今已被證據推翻。事實上,改變心態最容易的作法就是改變行為,這個道理恐怕在辦公室跟投手丘都一樣適用。
藉著強調一道道的目標,朵夫曼也幫助投手達到自我安定。他讓投手們遠離那些關於自我的念頭:期望、感受、自尊,引導投手們為了眼前的工作而忘我。
不久前,美國才剛見證了一股治療文化的興起,強調著自我發現、自我意識與自我表達。但如今潮流似乎遠離了這些自我崇拜的玩意兒,現在的想法是:把自我放後面點,否則就等著被安打吧!
這真是比賽的金玉良言……。(翻譯=陳松筠)
不能單單只驅使別人開始有紀律
而是得先建立起一套關於行為與態度的架構。
行為會改變思考,假如選手開始端正自己的行為,
則心靈也會同樣受到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