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巨頭最新獵物!
東南亞3大獨角獸如何應戰?

解析全球最夯科技淘金熱

東南亞的人口正在迅速成長,若將其視為一個整體,是全球僅次於印度、中國的第三大國。而這龐大人口催生的網路服務需求,像是一場科技時代的淘金熱,造就了新創公司的機會,也孕育出新時代的科技富豪。
最具代表者,是冬海集團創辦人李小冬、Grab執行長陳炳耀、Tokopedia執行長塔努維加亞。這三大巨頭主宰了東南亞電商、乘車外送、線上旅遊預訂、線上媒體、金融科技這數位經濟的5大領域。
事實上,東南亞市場不只孕育「土生土長」的科技富豪,也吸引中美科技巨頭虎視眈眈。他們將如何引領這場變革?一次看懂東南亞爆發中的數位商機與角力。

東南亞新一波數位變革

2021年8月,蝦皮老闆──冬海集團創辦人李小冬一度以超過200億美元的身價,成為了新加坡首富,雖然幾個月後他隨著股價動盪離開這個寶座。不過,以一位白手起家、在地新創老闆身份登上這個位子,揭示了正在東南亞上演的數位變革。

一位創投家回憶,2010年代初期,在東南亞買機票都得付現,因為連航空公司都不接受線上付款,咖啡廳也鮮少支援信用卡,沒有現金可說寸步難行,然而近幾年來,電子支付已經變得稀鬆平常,從航空公司到路邊攤都支援。靠著一支手機,沒有走不通的地方。

身為印尼水果攤老闆的蘇帕諾(Suparno),以往每天早上必須冒著身懷鉅款的風險,帶著大把鈔票到批發市場進貨,假如先到銀行領錢,就只有別人挑剩的次級品等著他。但現在有了行動支付,帶著手機就能輕鬆在銀行開門前備好商品,「早上是我最忙的時候,這對我幫助很大。」

諸如此類的數位變革正在東南亞持續上演。全家出門旅遊,用一款App打理好從乘車、保險到購票所有事宜;靠著電商與直播帶貨,店家生計不再全然仰賴實際造訪店面的客人;臨時急缺現金,也能透過數位銀行快速小額貸款,任何人都有辦法隨時隨地享受銀行服務。

但引領這場變革的,並非Google、亞馬遜等有著世界級影響力的科技巨頭,而是過去10年裡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新創。東南亞最初並不被認為是有潛力的市場,好幾位東南亞創業家不約而同地指出,當年創業時幾乎沒有投資人看好東南亞市場前景,甚至會勸退他們,鮮少有人相信東南亞能像矽谷誕生不容忽視的科技公司。

「威廉,你說的出任何一個在印尼打造科技公司或網路事業而成功的人嗎?」Tokopedia共同創辦人威廉.塔努維加亞(William Tanuwijaya)回憶,當他試圖推銷自己新成立的公司時,遭到投資者無情地回應。

實際上,10年前東南亞的確沒有任何獨角獸公司,但透過軟銀願景基金等非傳統投資者的支持,現在整個東南亞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新創就有50間以上,甚至有多間公司達到百億美元規模,躋身十角獸的行列。

目前東南亞的數位經濟主要由Grab、GoTo及冬海集團所主導,從電商、乘車外送、線上旅遊預訂、線上媒體到金融科技這數位經濟的5大主要領域,皆在其業務範疇內。這三家公司是打開東南亞新創版圖的第一批獨角獸,而背後的創辦人也都成為了東南亞新興富豪。

像是2012年登場的「Uber殺手」Grab,從乘車起家,逐漸將業務發展到外送、數位金融、旅遊預訂等眾多領域,力求成為涵蓋用戶全天生活所需的超級App。

GoTo由Tokopedia及Gojek合併而成,2021年上市前曾是當地最大獨角獸,業務涵蓋乘車、外送及電商業務。

冬海集團旗下蝦皮則是東南亞最大電商平台,一手掌握當地電商市場半邊天,也持續將業務拓展至金融科技。

遊戲事業攢下大財庫,
蝦皮封王後下一步:進軍金融支付領域!


冬海集團執行長_李小冬

李小冬(45歲)出生於中國,從美國史丹佛大學畢業後決定隨妻子遠赴新加坡,並在後續創辦了Garena,以這間遊戲發行公司為起點,李小冬的事業擴大到電商、金融科技領域,疫情期間曾一度成為新加坡首富。

2005年,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向學子們勉勵「stay hungry,stay foolish」。這場演講讓當時在美國攻讀MBA的李小冬大為震撼,接下來的一個月裡,他每天都會重複觀看演講錄影數次,也為他累積了創業的勇氣。

2009年,隨女友前往新加坡的李小冬,正式成立了遊戲公司Garena,10多年過去,李小冬已躋身新加坡最有錢富豪行列。根據《富比士》資料,李小冬身家約為43億美元,Garena也發展為業務橫跨遊戲、電商及金融的冬海集團(Sea),一年創造超過30億美元營收,旗下蝦皮更是東南亞最大的電商平台。

回顧創業環境,李小冬表示,當時鮮少投資機構看好東南亞市場發展,「不同於現在,當時沒有人看好東南亞的投資前景,我們基本上都是用自己及親朋好友的錢創業。」

所幸,Garena很快在隔年獲得騰迅投資收購40%股權,得以取得《英雄聯盟》的東南亞及港澳台代理權,成為其發展基礎。直到2017年公司才更名為冬海集團,並在紐約證交所上市。

遊戲業務怎麼助攻蝦皮市占?

遊戲是冬海集團的安身立命之本,絕大多數時間是唯一獲利的業務。2017年推出的首款自研遊戲《Free Fire—我要活下去》暴紅,曾在2019年成為Google Play及App Store下載量最高的遊戲App,至今仍是主力收入來源。

遊戲帶來的穩定收入是冬海集團發展電商業務──也就是蝦皮(Shopee)──的根本,得以不惜成本地燒錢在東南亞、甚至全球大肆擴張,雖然相較於Tokopedia、Lazada等東南亞電商,2015年登場的蝦皮推出時間較晚,卻已經在當地擁有約45%的市占率,成為最受歡迎的電商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遊戲業務除了提供「燃料」外,本身也是推動蝦皮進一步搶占市場的助力。蝦皮App內置了小遊戲來提供折扣,將娛樂及電商結合的行銷作法,被認為是成功擄獲消費者的重要因素。

金融及支付服務是李小冬的最新一步棋,他認為電子支付是數位經濟的基礎設施,市場潛力不亞於電商。其蝦皮支付(ShopeePay)透過高額回饋已在印尼等地快速占領市場;2023年冬海也在新加坡推出數位銀行Maribank,逐步提供金融服務,並透過高額的蝦皮回饋吸引用戶加入。
完整故事請看>>>

遊戲公司起家,孵成東南亞最大電商!
——冬海集團大事記

2009年5月:成立遊戲公司Garena

2010年:Garena獲得騰迅千萬美元投資

2011年8月:Garena取得《英雄聯盟》東南亞及台港澳代理權

2014年:進軍金融領域,成立SeaMoney

2015年2月:在新加坡推出蝦皮,隨後拓展至東南亞及台灣

2017年5月:獲得5.5億美元融資,更名為冬海集團

2017年10月:冬海集團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

2019年3月:蝦皮推出直播購物功能Shopee LIVE,台灣是首個上線的市場

2021年2月:蝦皮進入墨西哥市場,開啟在中南美洲的擴張

2023年3月:冬海集團宣布10多年來首度轉虧為盈

他做好2件事,讓Uber也踢鐵板!
Grab加速開向「超級App」之路


Grab執行長_陳炳耀

從小抱持成為企業家夢想的陳炳耀(41歲),從共享乘車為起點,目標將Grab打造成包羅萬象的超級App,並協助緩解收入不平等、金融服務不足等問題。陳炳耀曾在2021年進入《富比士》新加坡50大富豪榜單之中。

「嘿大叔,你想要一份免費的椰漿飯嗎?」陳炳耀在加油站旁等待,甘願忍受排水溝飄來的陣陣惡臭,就是為了向計程車司機推銷他新打造的乘車平台Grab。

陳炳耀父親是馬來西亞陳唱汽車的總裁,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他,2012年不顧父親的反對投入創業。希望藉由Grab解決東南亞計程車為人詬病已久的問題。當時東南亞的計程車服務既不便又不安全,司機也時常多收乘客的錢,他希望建立更透明化、安全的乘車平台。

10年過去,Grab成功在東南亞8個國家建立起乘車服務,平台上有著超過500萬名司機與外送員,獲得軟銀、豐田等知名企業競相投資,並在2021年透過SPAC上市,目前市值逼近130億美元。

超級在意用戶體驗、極致追求在地化,成為勝出關鍵!

Grab會依照東南亞各國的習慣調整服務,好比說他們為柬埔寨提供嘟嘟車、在印尼及越南則率先推出計程機車服務Grab bike,還針對東南亞民眾的喜好,推出榴槤外送服務GrabDurian,藉此成功銷出30、40噸榴槤,至今榴槤仍是平台上的熱門商品。

而為了改善計程車與外送員的行車路線、提供用戶更準確的預估時間,Grab更在2022年推出針對東南亞地區的地圖服務GrabMaps,聲稱較第三方業者錯誤率降低75%,導致延遲的機率降低90%。

對用戶體驗超級重視、在地化的極致追求,或許正解釋了Grab為何能站穩腳步,甚至將Uber攆出東南亞,在2018年以股權買下Uber在當地的業務。這筆收購也成為Grab發展的轉捩點,得以加速拓展服務範疇,朝著「超級App」的目標發展。

2022年8月,Grab與新加坡電信的合資企業成為了新加坡首批數位銀行,並將業務拓展到馬來西亞等更多地區。儘管東南亞近年快速發展,仍有70%人口未充分享有銀行服務,陳炳燿希望透過低門檻的金融服務,營造互利互惠的環境。

陳炳燿認為,金融等利潤相對較高的服務,可以彌補乘車等低利潤的服務,同時多元服務能替司機創造更多元的收入方式,除了最基本的廣告託播外,司機也能透過錄製街景、外送賺取額外收入,聲稱2022年有72%的Grab司機,在平台上有超過一項收入來源。

縱然Grab發展到如今規模,陳炳耀並沒有把自己鎖在辦公室裡,每隔幾個月他便會親自下去跑外送,希望藉由親自參與整個外送流程的體驗,認識平台功能是否有不足之處。「沒什麼比到第一線快速了解痛點,然後找出解決方法更好的作法。」
完整故事請看>>>

「東南亞小黃」讓軟銀投資、成功在美上市
——Grab大事記

2012年6月:陳炳耀共同成立叫車公司MyTeksi,在馬來西亞推出服務

2013年10月:MyTeksi更名為GrabTaxi

2014年12月:獲得軟銀2.5億美元投資,軟銀成為最大股東

2016年1月:GrabTaxi更名為Grab

2017年4月:收購印尼支付新創Kudo,成為金融科技發展重要一步

2018年3月:收購Uber東南亞業務

2018年5月:推出食物外送服務GrabFood

2020年12月:獲得新加坡數位銀行牌照

2021年12月:透過SPAC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

2022年6月:推出GrabMap服務,力求在東南亞打造比Google更精準的地圖及導航工具

不怕蝦皮、阿里巴巴進攻電商,
印尼獨角獸結盟TikTok,「一起走能更遠」!


GoTo監理會共同主席_塔努維加亞

鄉村家庭出身的威廉.塔努維加亞(William Tanuwijaya,42歲)沒有背景與資源,在27歲憑藉著擔任工程師存下的薪水,以及從前主管募得的資金,與好友愛迪生(Leontinus Alpha Edison)踏上創辦Tokopedia的路途,如今Tokopedia是印尼最主要的電商之一,其持有的股份價值已超過1億美元。

印尼最大電商平台Tokopedia擁有超過1,400萬商家、1.5億用戶,服務範圍涵蓋印尼超過99%地區,成為連結消費者與商家間的橋樑。創辦人塔努維加亞也躋身億萬富翁的行列。

Tokopedia能夠站穩龍頭的關鍵是在地化能力。他們推出針對客群的新功能、甚至多角化開拓業務範疇進軍超級App,從2016年開始便投身金融科技,提供用戶簡便獲得支付、借貸等金融服務的需求。

一個經典例子是,Tokopedia瞄準虔誠穆斯林消費者推出符合伊斯蘭教教義的「清真商品」清單,甚至與伊斯蘭銀行合作,推出符合教義的支付方式及金融服務(伊斯蘭教禁止放貸收取利息)。尤其印尼是全球最大伊斯蘭教國家,其87%國民都是穆斯林。

塔努維加亞曾預估,2025年時印尼將有15座城市人口超過100萬,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但這些新興的二、三線城市消費者有許多人沒有銀行帳戶,甚至對網路不熟悉。因此除了發展門檻的金融科技服務外,他們也積極舉辦線下活動,把電商推進平民生活中。

只是印尼巨大的商業潛力,也引來想分一杯羹的國際巨頭,包括阿里巴巴投資的Lazada、東南亞最大電商蝦皮,正不斷加碼於印尼及整個東南亞的布局。

「建立合作夥伴」便是他們面對競爭與挑戰的回應。「我們的理念一直是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然後一起成長。」塔努維加亞曾表示。有趣的是,Tokopedia對旗下員工的稱呼就是Nakama(日文的「仲間」,夥伴之意),顯示他們攜手共贏的態度。

2021年,Tokopedia與印尼乘車公司公司Gojek宣布合併,雙方共同成立新公司GoTo。與Gojek的合作,不僅補充了超級App戰略所需的多樣化服務,Gojek遍布全印尼的百萬駕駛更是電商最後一里路的重大助力。

「有一句話說,『獨行走得快,結伴同行走得更遠』,GoTo就是要一起走得更遠。」
完整故事請看>>>

Tokopedia textlogo

百萬駕駛、超夯社群平台,助攻電商王國
——GoTo大事記

2009年:Tokopedia正式成立

2014年10月:獲得軟銀及紅杉資本投資1億美元

2015年6月:推出iOS App

2015年8月:與共享乘車平台Gojek建立合作關係,Gojek的百萬駕駛更是電商最後一里路的重大助力

2016年12月:推出信用卡申請服務,踏出金融科技第一步

2017年8月:獲得阿里巴巴領投11億美元,成為獨角獸公司

2018年12月:再次獲得軟銀願景基金、阿里巴巴領投的11億美元資金

2020年12月:月活躍用戶突破1億人

2021年5月:與Gojek合併,更名為「GoTo」

2022年4月:GoTo在印尼上市,市值一度飆至280億美元

2023年12月:TikTok向GoTo投資15億美元,取得75%股份

發生在東南亞的變革,顯示的是這塊市場正在快速成長,並提供大量致富機會。

東南亞人口眾多,光是越南、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印尼這6個主要國家人口總計達到6億以上,若將其視為一個整體的話,便是全球僅次於印度、中國的第三大國。

同時東協國家的GDP合計排名全球第5,僅低於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成長速度也處於第一梯隊,與印度、中國相仿。

而在東南亞市場中,尤以數位領域最為受到關注。Google,貝恩、淡馬錫每年發布的東南亞數位經濟報告中指出,東南亞的數位經濟8年裡成長了8倍,在2023年達到1,000億美元規模,並看好2030年時達到1兆美元。

數位經濟核心的電商、線上旅遊預訂、外送乘車、線上媒體這四項業務的商品交易總額(GMV)及營收也都以雙位數的複合成長率快速攀升,其中營收的成長幅度幾乎是GMV的1.7倍,顯示東南亞數位經濟的變現能力正在不斷加快腳步。

身為開發中國家,東南亞的網路人口正在迅速成長,2015年時其網路人口只有2.6億人,到2020年便達到4億人以上。2023年度《東南亞數位經濟》報告中雖未披露具體數字,也聲稱目前東南亞的上網人口比例已達到70%至80%的規模,且平均每天上網時間達到4小時以上。

東南亞龐大人口催生的網路服務需求,像是一場科技時代的淘金熱,這造就了新創公司的機會,也孕育出新時代的科技富豪。2021年時,冬海集團創辦人李小冬身價一度高達220億美元,甚至登上過新加坡首富的寶座。

同時東南亞各國也持續加強從政策面扶持新創,以及對數位領域的支持。例如泰國政府提出的「泰國4.0」計畫,其中一個重點便是希望發展數位經濟,並透過提供稅收及關稅減免、簽證等方式鼓勵新創發展。

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也陸續在2020、2022年發放了數位銀行牌照,包括Grab、螞蟻集團、冬海集團等多家公司相繼獲得許可,取得在當地經營數位銀行業務的資格。印尼也制定了數位經濟計畫,鼓勵全國上下的中小型商家擁抱數位化,並藉此走向全球,其目標之一便是在2024年讓3,000萬微型企業數位化,並發起「#1000 Startup Digital」運動,著手建立印尼的創業生態。

東南亞市場的挑戰

但不能忘記的是,東南亞從政體、人種、語言、宗教到地形、天候都有非常大的不同。越南是社會主義國家、印尼信仰伊斯蘭教,國土由超過1.7萬座島嶼組成、新加坡則是以華人為大宗的城市國家,各個國家間的發展程度也有巨大差異。

網路及手機的普及將整個東南亞連結在一起,讓企業得以挖掘市場潛力,但同時也極度要求企業針對各個國家、地區進行在地化調整。Uber在東南亞碰壁的案例,其中一個原因便被認為是缺少在地化,以美國的成功模式套用到所有市場,不僅水土不服,也難以與Grab、Gojek等本土對手競爭。

另外,東南亞深厚的潛力,近幾年也被中美科技巨頭給盯上。冬海集團、Lazada等在地新創原先就有中資背景,而現在有更多中國巨頭打算進軍。TikTok正在東南亞推出直播購物服務,甚至收購Tokopedia多達75%股權,企圖爭奪占據東南亞數位經濟大半江山的電商市場。

拼多多旗下跨境電商Temu也虎視眈眈,在歐美日韓等地取得成功後,2023年就與東南亞物流公司極兔快遞合作登陸菲律賓、馬來西亞,要以最擅長的低價攻勢搶占市場。東南亞電商競爭之激烈,從蝦皮2023年中宣布加碼投資重啟價格戰或許也能窺知一二。

競爭白熱化也令這些新興科技富豪的資產大幅縮水,Grab上市前估值一度高達400億美元,然而在劇烈競爭及大環境的衝擊下,投資者似乎厭倦了等待公司轉虧為盈、甚至擺平對手,股價已從高點下滑約70%,連帶創辦人陳炳燿的資產大幅縮水。

美國巨頭則從更後端的領域進發,Google在2020年於印尼設立了首座資料中心,而亞馬遜也在隔年進駐當地。IDC的資料指出,目前微軟及亞馬遜在當地的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市場中,合計擁有超過6成市占率。

東南亞市場正成為各大玩家亟欲爭奪的目標,究竟誰能勝出現在要下定論還為時過早,但可以知道的是,過程中將會不斷誕生成功捉住機會,躋身新興富豪的玩家們,或許有的人能從此平步青雲,而有的人只是曇花一現。

撰稿/陳建鈞 編輯/林美欣 設計/林映辰 工程師/李信建 UI設計師/沈佑穎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