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親自當外送仔,Grab為什麼成了Uber殺手?做好2件事,站穩東南亞市場
老闆親自當外送仔,Grab為什麼成了Uber殺手?做好2件事,站穩東南亞市場

「嘿大叔,你想要一份免費的椰漿飯嗎?」身為富家子弟的陳炳耀,甘願忍受排水溝飄來的陣陣惡臭,守在加油站旁等待,就是為了向計程車司機喊出這一句話,希望用一頓飯時間推銷他新打造的乘車平台Grab。

陳炳耀父親是馬來西亞陳唱汽車的總裁,名副其實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他,本來人生的道路上完全不會出現這樣的畫面,然而2012年時他不顧父親的反對投入創業。希望藉由Grab解決東南亞計程車為人詬病已久的問題。

在當時,尤其是對女性而言,東南亞的計程車服務既不便又不安全,司機也時常漫天喊價多收乘客的錢,他希望建立一個更透明化、安全的乘車平台。

「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新加坡創投Vertex Holdings執行長蔡其樂(Chua Kee Lock)表示,陳炳耀一心想打造東南亞最好的乘車領導品牌。

10年過去,Grab成功在東南亞8個建立起乘車服務,平台上有著超過500萬名司機與外送員,獲得軟銀、豐田等知名企業競相投資,並在2021年透過SPAC上市,目前市值逼近130億美元。

Grab為何成功?

秘訣一:極度重視用戶體驗!老闆親自跑外送,了解平台不足之處

縱然Grab發展到如今規模,陳炳耀並沒有把自己鎖在辦公室裡,每隔幾個月他便會親自下去跑外送,希望藉由親自參與整個外送流程的體驗,認識平台功能是否有不足之處。「沒什麼比到第一線快速了解痛點,然後找出解決方法更好的作法。」陳炳耀表示。

疫情期間他也曾親自到海鮮料理店幫忙,不惜沾上一身腥味清理活生生的螃蟹,只為了進一步了解商家需求。這次體驗也讓他有所收獲,陳炳耀說,「我發現訂單是英文,講中文的廚師看不懂,之後我們就用兩種語言呈現。」

a49d148e9f05a6d6bae865bf8dbe97b1
Grab為東南亞最大出行業者代表,平台上有超過500萬名司機與外送員。
圖/ 光陽機車

且曾擔任Grab銷售主管的萊斯托吉(Pratyush Rastogi)表示,陳炳耀很懂得激勵員工、主管甚至司機,「他非常能夠保持積極樂觀,讓人們相信沒有不可能的事。」這樣的個人魅力也體現在他募集資金、推動公司策略,甚至是與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中──Grab曾在部分地區引發與Uber類似的經營爭議。

秘訣二:推出獨家地圖、榴槤外送服務,為東南亞量身打造最適合平台!

陳炳耀極度重視用戶體驗的表現,反應了Grab的超級在地化策略。Grab會依照東南亞各國的習慣調整服務,好比說他們為柬埔寨提供嘟嘟車、在印尼及越南則率先推出計程機車服務Grab bike,還針對東南亞民眾的喜好推出榴槤外送服務GrabDurian,藉此成功銷出30、40噸榴槤,至今榴槤仍是平台上的熱門商品。

而為了改善計程車與外送員的行車路線、提供用戶更準確的預估時間,Grab更在2022年推出針對東南亞地區的地圖服務GrabMaps,聲稱較第三方業者錯誤率降低75%,導致延遲的機率則降低90%,專注提升東南亞市場的體驗。

對用戶體驗重視、在地化的極致追求,或許正解釋了Grab為何能站穩腳步,甚至將Uber攆出東南亞,在2018年以股權買下Uber在當地的業務。這筆收購也成為Grab發展的轉捩點,得以加速拓展服務範疇,朝著「超級App」的目標發展。

延伸閱讀:撤出東南亞市場賣給Grab,Uber執行長:過去樹敵太多人

Grab理念:成為實現「三重利潤」的公司

陳炳燿計畫將Grab打造成一間「三重利潤」(triple bottom line)公司,意即除了公司理應關注的金錢利潤外,更應達到推己及人造福社會,甚至在當今的環保呼聲下兼顧對環境影響。東南亞龐大市場潛力的背後,潛藏著貧富差距懸殊、資源嚴重不均的現況。

能夠引領用戶進入龐大數位經濟的超級App,就是實現陳炳燿理想的重要手段,且當更多小型商家進入數位經濟,不僅緩解不平等的問題,還可以提高Grab的收入,進而實現雙贏的結果。

陳炳燿的理念在疫情下得以彰顯,Grab的乘車業務一度因新冠肺炎大流行遭遇重創,與此同時有多達60萬商家在一年之內湧入Grab的線上銷售平台。Grab成為一般商家遇封鎖的救命稻草,而大批數位化的商家,同樣幫助Grab度過乘車業務停擺的危機。

52歲的蘇帕諾(Suparno)在峇里島經營水果攤養活家裡的三個孩子,然而當印尼因疫情封鎖邊境時,他的收入頓時下滑70%,因而選擇成為GrabMart上的商家線上銷售水果,成功讓銷售額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

延伸閱讀:打造超級App、創SPAC最大案,Grab再瞄準6成東南亞人都要的服務

Grab下一步:前進金融領域,彌補乘車等低利潤的服務

2022年8月,Grab與新加坡電信的合資企業成為了新加坡首批數位銀行,並持續將金融業務拓展到馬來西亞等東南亞更多地區。儘管東南亞近年快速發展,仍有70%人口未充分享有銀行服務,陳炳燿希望透過低門檻的金融服務,營造互利互惠的環境。

陳炳燿認為,金融等利潤相對較高的服務,可以彌補乘車等低利潤的服務,同時多元服務能替司機創造更多元的收入方式,除了最基本的廣告託播外,司機也能透過錄製街景、外送賺取額外收入,聲稱2022年有72%的Grab司機,在平台上有超過一項收入來源。

Grab
陳炳燿希望將Grab打造成一間「三重利潤」公司,希望在賺錢之外,更應達到造福社會,並兼顧對環境影響。
圖/ shutterstock

值得一提的是,陳炳燿之所以能在公司上市後繼續堅持「三重利潤」的路線,而不迫於壓力以財務表現掛帥,很大部分與他擁有Grab 60%以上的投票權有關。雖然他對公司掌控力的要求,也一度導致與Gojek的合併協商告吹,失去兩強聯手的機會。

Grab的市值已從巔峰的400億美元下滑至約130億美元,但陳炳燿堅信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最終也能回饋到公司身上。最新發布的2023年第三季財報中,Grab也終於繳出成立10多年後首個正調整後EBITDA,未計算利息、稅務、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達到2,90萬美元。雖然仍然淨虧損9,900萬美元,相較前一年同期的3.4億美元已大幅收窄,並預估2024年底前能夠實現正自由現金流。

「建立社會影響和良好財務表現的方法有很多,它們並不互斥。」陳炳燿認為,如果不設法建立穩定社會、不給予底層一個機會,「問題會反撲回我們所有人。」

延伸閱讀:foodpanda、Grab都在轉型!疫情紅利快吃完,外送業如何度過陣痛期?

責任編輯:林美欣

關鍵字: #Grab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讓AI真正聽懂世界 ─ 律芯科技為機器插上「耳朵」
讓AI真正聽懂世界 ─ 律芯科技為機器插上「耳朵」

「不是我不理你,是有個頻段我真的聽不到。」律芯科技董事長薛宗智這麼說著,也就這樣一腳踏進了半導體產業的創業戰場。在創辦律芯之前,薛宗智早年在半導體大廠擔任工程師,長時間待在無塵室中機台操作,那些看似無害的低頻噪音,卻在這那幾年間悄然無息的侵蝕了他的聽覺神經,這種慢性且不可逆的損害,也成日後創業的契機。

2019年,Apple 首度發表 AirPods Pro,掀起降噪耳機熱潮,同年薛宗智也接獲一家聲學技術團隊的邀約,洽談抗噪耳機技術的投資合作。對市場極具敏銳的薛宗智卻反其道而行思考,從自身戴不住耳機的痛點出發,提出了「有沒有可能不塞入耳朵也能享受安靜?」的想法。也就是這個念頭引領律芯開展了新的研發賽道:聚焦開放式降噪晶片的開發。

瞄準開放式降噪,用「後發制人」技術創造靜音世界

薛宗智觀察到,目前市面上許多採用數位IC的抗噪系統,雖能有效降低環境音量,卻無法辨識聲音的「危險性」與「必要性」。他指出,像是火警警報、煞車聲、鳴笛等重要高頻警示聲音都可能被一併消除,造成潛在風險,「很多人戴著抗噪耳機走在路上以為很安靜,其實他們聽不到後面來車。」薛宗智強調。

因此,律芯決定聚焦難以處理、卻影響生活品質的「低頻噪音」,開闢不同於主流市場的創業賽道。該晶片採用硬體架構技術處理類比訊號,結合主動式降噪(ANC)原理,讓晶片接收到聲音時,能即時產出反向聲波,達到「以聲制聲」的抗噪效果。薛宗智認為,硬體架構在聲音處理方面具有即時反應與獨特優勢,律芯的第一代晶片便已能達到驚人的32微秒處理速度。

然而,空氣中的濕度、風向、溫度等環境因子皆可能影響聲波傳遞,這也成為團隊在開發晶片時的挑戰。薛宗智形容這就像武學邏輯中的「後發制人」,「我不是搶先出手,而是等你出招後,用最適合的方式接住再反擊回去。」這相當仰賴晶片所具備的高反應速度與精準度,才能在噪音抵達人耳前,完成複雜的偵測、分析、運算與反向波的發送。

薛宗智深知,這僅是律芯創業的開始。雖然第一代晶片已成功驗證技術可行性,但仍需透過人工進行被動式校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他觀察到,若要讓降噪需求朝更精細化場景邁進,晶片就必須能「自主適應」並理解環境。這也促使他決定開發第二代晶片,不僅強化性能,更是系統架構的重塑,所需資源遠超第一代的開發,也讓律芯的產品從抗噪,走向理解環境。

從降噪到理解環境,第二代晶片的 AI 進化

律芯聲學晶片再進化,提升邊緣智慧判斷力。
律芯聲學晶片再進化,提升邊緣智慧判斷力。
圖/ 數位時代

第二代晶片可說是律芯邁向智能聲學的關鍵躍進。它不僅整合了 AI 演算法,更以邊緣運算(Edge AI)為核心設計,能即時學習與感知聲源方向、反射環境與空間條件,主動判斷「哪些聲音該消除、哪些該保留」,使降噪從純物理抵銷進化為環境理解層級的智能判斷。

薛宗智以車內應用的場景舉例,這顆晶片不僅能與原有喇叭系統結合,產生針對駕駛與乘客座位區域的個人化降噪效果,更能與頭枕內建的聲學模組搭配,營造出安靜、舒適的座艙體驗。即使車輛行駛在嘈雜的高速道路上,晶片也能動態感知車內外噪音來源,並迅速調整反向波輸出策略,有效濾除不必要的聲音干擾。目前律芯也已與美、日多家車廠展開密切洽談,不久的將來更要往車用前裝市場邁進,並與整車系統商展開產品落地合作對接。

然而,技術升級的背後,往往也伴隨更高的開發門檻與沉重的資金壓力。「光是一輪投片,就可能讓新創公司資金鏈斷裂,」律芯科技執行長薛宗智直言。從晶片架構設計、模擬驗證、光罩製作到晶圓製造,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高度專業與大量資源投入,對新創團隊而言是極大挑戰。

也因此,律芯決定在關鍵時刻申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晶創IC補助計畫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座聚寶盆,」薛宗智強調。在這個以硬科技為本的時代,政府選擇將資源投入在IC設計這一環,不僅協助律芯跨越資金與人才的雙重門檻,更讓半導體產業鏈得以在台灣本地持續推動與深化。

從第一代靠自籌完成,到第二代獲得政府計畫支持,對律芯而言,這不只是產品的迭代,更是整體結構的轉捩點。薛宗智相信,透過政府資源的精準投入,將有效帶動半導體供應鏈上下游鏈結與倍增產業價值,協助本土IC設計業者站穩全球市場,同時強化整體產業生態系的韌性與競爭力。

從車用晶片到無人載具,讓聲音的應用無限延伸

律芯團隊從晶片到應用,每一步都走在讓聲音發光的路上。
律芯團隊從晶片到應用,每一步都走在讓聲音發光的路上。
圖/ 數位時代

對聲音的想像,不應止於消除噪音。薛宗智指出,聲音是機器理解世界的重要感知管道之一,相較於仰賴攝影機或雷達的視覺導向技術,聲學晶片在黑暗、遮蔽或空間複雜等條件不利的環境中,反而能展現獨特優勢。隨著律芯技術站穩腳步後,也吸引海外多家重量級組織主動洽談合作。展望未來,薛宗智透露,無論是在無人載具、機器人,或其他智慧系統領域,都有許多令人期待的聲音應用場景即將展開。

「我們站在一座聲音的金山銀山前,而我們手中握著鏟子。」薛宗智說。在他眼中,聲音不再只是背景,而是驅動未來機器感知與人機互動的起點。透過晶片,律芯要做的不只是消除噪音,更是讓世界聽懂聲音的價值。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律芯科技
- 創辦人:薛宗智
- 核心技術:主動抗噪IC晶片設計
- 資本額:新台幣9,993萬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