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微軟宣布以262億美元(8500 億台幣)的條件併購LinkedIn,消息一傳出,各方反應都是驚呆了!一方面在於這個併購條件實在不常見,再者,這樁併購也讓目前科技巨頭的競爭,進入新的局面這可以從三方面來解讀,一是財務角度,再者是策略角度,第三則是未來的社群價值。
(微軟執行長納德拉積極帶領微軟攀向高峰)
從財務角度,以目前市值計算,這個價格大概是4個華碩、11個HTC、20個宏碁 ,看起來非常驚人,但如果看看微軟目前手上的現金部位,這樁併購金額不過佔了五分之一而已,根據標準普爾資料,手中握有現今的企業前五名分別是蘋果的2157億、微軟的1128億美元、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719億美元,以及思科的604億美元及甲骨文的523億美元,光是這五家公司的現金部位,就佔了美國企業現金部位的三分之一。滿手現金,幹嘛不用?
滿手現金,放手一搏
如果把企業比喻為人,當你手中有這麼多錢的時候,你會想幹嘛? 有上進心的富家子弟會用錢滾錢,創造更多價值,放蕩的就會花天酒地。做為一個上市企業,微軟當然不太可能隨意花天酒地亂搞,但手上的現金如果不積極運用,企業也很難跟股東交代,再加上在美國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之下,聯準會基準利率便一直保持在0~0.25%. 接近零利率的水準,市場上充滿著熱錢,當企業不需要為資金借貸太過煩惱時,那麼與其把錢拿在手上存在銀行,不如將投資重點轉向到具有成長題材與動能的標的,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科技巨頭們紛紛積極投資的原因之一。
雖然投資有賺有賠,但在目前科技業競爭的態勢下,不管是消滅潛在敵人、阻擾對手發展、或是增強自家實力,這些科技巨頭自然是抱著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心態。
比如Google,在過去兩年內,就收購了超過40家公司,Facebook也收購了16家,蘋果在去年一年內也收購了15 家公司,因為這些大企業知道,併購是最快推動創新的方法。Google 目前手上重要的Android系統就是併購來的,Facebook買了Instagram與Oculus,讓他們在未來視覺應用上,開拓極大的想像空間,有錢,不只任性,更考驗企業精準眼光、轉型速度與執行力。
就策略角度,微軟一直都是循著行動優先,雲端至上(Mobile First,Cloud First)的方向發展,在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帶領下,過去兩年成功的拉抬出新的氣勢,股價從接棒時的36 美元成長至接近1999 年的59元的記錄,重返高峰,華爾街分析師調升微軟股價,平均價位將落在60~65美元之間,其中德意志銀行更上看70元。
(微軟很清楚自己的優勢強項在於企業端的應用,也積極透過Win10打造跨平台的生態圈。)
與其他網路巨頭的策略相比,微軟很清楚自己的優勢強項在於企業端的應用,也積極透過Win10打造跨平台的生態圈。著眼於企業內部通訊需求,所以微軟2011年花了約85億美元(約2400億台幣)買了Skype,2013年又以72億美元(約2100億台幣)買下諾基亞,但在今年5月又將諾基亞功能性手機業務出售給鴻海子公司富智康與芬蘭公司HMD Blobal Oy,放棄消費端市場,甚至也傳出想以80億美元併購協同溝通軟體Slack,而這次透過併購Linkedin來補足人力資源管理市場,也順理成章,不失為好的策略途徑。
然而,值得觀察的是,過去幾樁併購案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並沒有帶來如預期的綜效,甚至,還不少人認為,微軟毀了不少好服務。
挑戰:建立使用者信心
那麼LinkedIn的合併可能會遇到什麼挑戰?我認為最關鍵在於社群的認同。不同於之前的併購,多是從技術端的角度出發,但LinkedIn卻不是以技術為核心,重點是使用者主動加入所聚合而成的社群網絡。LinkedIn的商業模式很清楚,先圈地拉攏使用者加入、然後社群產生數據,平台再通過分析數據來變現,他們的獲利來自三個管道:企業付費來與網站會員取得聯繫,其次是廣告,另外也替企業提供客製化解決方案。而微軟對於併購之後的想像則是當使用者使用Office365進行雲端工作時可以跟LinkedIn功能連動,比如當你在進行專案規劃時,就可透過LinkedIn來連結適當的專家名單,提供適當的協助。聽起來一切美好,不。
微軟的挑戰在於,除了併購本來就會面臨的內部整合外,這次面對的是具有高度自主性的使用者,他們願意如此被微軟綁住嗎?過去微軟並沒有在科技或是年輕一代工作者的社群內塑造出夠強烈的品牌認同,過去微軟對於使用者的吸引力,是建立在工作環境的現實限制上,而不是特別的品牌價值。一旦人群流失,Linkedin平台價值也就大打折扣,買到一個空殼的機率不能說沒有。
以台灣為例,目前許多人還會保留著IE瀏覽器,不是因為好用,而是許多銀行、企業還有政府單位的服務,仍是以微軟作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選項,不好用也得用,前陣子的報稅期間,就看到一堆朋友哀鴻遍野,或者Win10的強制升級,也招來不少負評,所以這次併購消息一出,先不管國外,在我自己的Facebook上,許多朋友就表態說要關閉自己在LinkedIn的帳號。以目前LinedIn擁有4.3億會員來計算,等於一個會員的取得成本近60美元,如何讓這群含金量高的使用者建立對微軟的信心,不離開平台將是個大挑戰。
微軟的處境,也是目前眾多科技業面臨的兩難,一方面得在技術端強化,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更直接地面對社群反應。不同於PC時代的工具效率導向,在網路時代,圈地經濟相對重要,社群經營不是靠業務或廣建通路來驅動,而是如何在工具效率上,進而推動價值觀的建立,比如蘋果的簡潔時尚,Google的協同智慧,或是Facebook強調開放透明,但目前微軟的訴求還不明顯,這對PC時代的大哥小弟來說,的確都不擅長,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微軟這局也可能是場豪賭,但微軟買到了LinkedIn的團隊,可以學到些社群經營的方法,相較台灣企業的保守,至少他們有勇氣去闖一條新路,也鼓勵到有志創新的年輕人!光是這點,就還是該給一些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