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蘇論劍:母豬教爭議是否有解?
苗蘇論劍:母豬教爭議是否有解?
2016.10.27 | 人物

上週末,前社民黨立委參選人苗博雅在參加女人迷與性解放の學姊合作的講座「女人迷性別沙龍」中,談及「母豬教」的演講稿被轉到PTT上,當天隨即遭到「男女板」的戰神蘇美回文打臉(但最早的新聞轉錄已經被刪除),之後,苗博雅難得在PTT發文,但為節省時間,她回覆得相對簡短,打算直接邀蘇美到現場座談。這個舉動引發許多鄉民聯想到線上遊戲打輸的小屁孩叫對方出來單挑的「約戰」行為,因而讓圍觀鄉民亢奮不已,也有人質疑苗博雅身為公眾人物卻挑戰未曾露臉的網友,是否危及網路匿名性。話題在PTT引爆之後馬上外溢,臉書的諸多意見領袖及性別/社運圈網友紛紛投入戰場,並與板上主流風向為「挺母豬教」的PTT八卦板對幹。(編按:讀者如果想要瞭解苗蘇論戰事件的發展脈絡,不妨參考鄉民百科的整理

苗博雅.jpg
苗博雅
圖/ 周致/攝影

那麼,這群人到底在吵什麼?

讓我們先從「母豬教」說起,這個詞誕生其實才剛滿一年。當時還只是小有名氣的網友 obov,因為常常推文「母豬母豬夜裡哭哭」等相關名言而爆紅。在眾網友的起鬨之下,obov 被尊稱為母豬教主,許多鄉民則自稱教徒,四處宣揚教旨,並數次對女孩板(WomenTalk)發動「聖戰」。

發跡更早的蘇美戰神,則是母豬教徒(因實際界定時充滿困難與爭議,暫且將認真贊同母豬教論述,以及純粹拿母豬一詞嘴砲、搞笑的鄉民都歸類在內。)的另個精神領袖。他以評判兩性議題聞名,已活躍將近十年。蘇美的文章戰力不俗,文中常常批判有公主病行為的女性,引起許多鄉民認同。在母豬教崛起之後,蘇美的部分主張也被鄉民納入以支持「教義」,他所提倡的AA制(男女約會平分帳單)便是大家最朗朗上口的一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母豬」一詞也漸漸從男性鄉民開玩笑的用詞,變成一個意涵愈來愈具體的詞彙。母豬教徒常聲稱「仇母豬不等於仇女」,藉此表明自己只針對「部分」女性,而非攻擊「全體」。至於母豬的具體定義,也就是究竟擁有哪些不檢行為的女性值得譴責,至今則仍眾說紛紜。在鄉民們的定義中,「母豬」常見的行為包括「拜金」、「公主病」(愛利用「工具人」)、骨子淫亂卻裝清純(欺騙常是理組的「回收業者」)、「誣告男方性侵」的女性等等。

工具人.jpg
7-11廣告中的「工具人」

鄉民文化:母豬教的隱藏脈絡

目前大多數環繞母豬教爭議的討論,主要都是在談論「性別」,不過,其實批踢踢這個「網路媒介」的特性,早已默默推了母豬文化一把。

就拿鄉民文化的「流行語現象」來說好了,在PTT上大紅大紫的網路流行語,許多便跟性別有關,像是:

  • 好人 :告白被拒,或戀愛技巧拙劣只好當工具人的男孩;
  • 馬路三寶 :三種危險用路者,老人女人老女人,獨缺年輕男性;
  • 魯蛇 :失敗者,特徵為貧窮或交不到女友(但也常見女性自稱魯妹)。
    (按:對這幾個鄉民語的詳細分析,可進一步參考《婉君妳好嗎》)

鄉民語有什麼共通點?

第一,它們都很Kuso,大家覺得好笑就會一直講,讓這些詞彙愈來愈紅,成為鄉民的「通關密語」,甚至流傳到現實社會。

第二,他們都跟網友的集體經驗有關。或許是因為年輕男性平時比較習於「嘴砲」,在創造詞彙上較勇於發揮想像力,這些鄉民語反映的「集體」經驗或視角通常會朝男性傾斜,當然也有例外,如「魯蛇」跟「(年輕)世代」的關係比起「性別」要來得大。網友天天嗑瓜子交流,總有靈機一動的時候,像「好人」這個詞,就是因為有網友揭露自己被女生拒絕時有先被稱讚「人不錯」,沒想到廣大男性同胞都跟他一樣,因而促成了廣大的共鳴。

豬pigs_shutterstock_331740527.jpg
圖/ Shutterstock

因此,這類鄉民語的產生和網友的生活經驗脫不了關係,而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集體經驗總有「類型化」各種行為的傾向。有時候,某些行為或特質會被連結到特定族群,一旦未必符合實情,就會產生「刻板印象」,帶來各種錯誤的標籤或污名。像「馬路三寶」除了源自男性鄉民的經驗,也多少繼承了「女性比較多路癡」的印象,但這樣的印象是否屬實,則有著相當大的疑問。

女性主義者素來對性別刻板印象有所批評。「母豬教」由於包含許多刻板化的描述,又充斥所謂的「地圖砲」現象,因而在臉書等較強調「政治正確」的空間,成為眾矢之的。

母豬教徒與性別圈的代溝

剛才說到,自 10 月 22 日展開的「苗蘇論劍」,導火線源於「現實的公眾人物」對「有影響力的知名鄉民」約戰,但更重要的是,它背後涉及了兩群人的隔閡:一方是女性或關心性別議題的人文社會學科圈,另一方則是位於人社或性別同溫層外的鄉民大眾(當然很多人社圈成員同時具有PTT鄉民的身分,這些成員或女性也有可能自認母豬教徒,各種排列組合極為複雜,就不一一列舉。另外也有認為「母豬」真的存在,但未必自認是母豬教徒者。)。在網路世界,臉書正好是許多性別倡議人士或「公共知識份子」活躍的地盤,才會營造出PTT與臉書風向截然相反的狀況。因為繼苗博雅之後,陸續有人文社科領域的名人表態批評母豬教(教徒或精神領袖),鄉民於是戲稱這群人組成了「反蘇美包圍網」。

兩方不只是「主場」不同,甚至連最基本的定義問題都落入了「一豬各表」的僵局。

先不說鄉民對「哪幾種行為偏差的女性算是母豬」已莫衷一是,性別圈與母豬教徒對母豬及性別關係的想法,更是天差地遠。而母豬教最核心的主張──仇母豬不等於仇女,更是引起了性別圈的全面質疑。根據鄉民百科,就連鄉民自己也承認母豬教的毛病是定義不清,所以常有亂開地圖砲的疑慮。臉書就有網友整理出各種「母豬」案例,像是CCR、劈腿者、小三等,但這些案例並不符合常見的定義,也就是「 母豬=利用性別優勢牟利的女性 」。畢竟,母豬教並非真正的宗教,眾多信徒(搞不好很多只是來鬧來戰的)根本不會去約束當中過於偏激的性別仇恨言論,就連蘇美戰神都曾被抓包過濫開地圖砲

這一年來,鄉民頻繁地討論「母豬」議題,甚至還有概念化、理論化「母豬」現象的趨勢。「女權自助餐」這個流行語最近常常出現,和它連結的概念則是「父權紅利」,要注意這裡的父權紅利跟學界強調之處不同,鄉民版本的父權紅利特指「部分女性在父權體制下獲得的利益」,利用性別身分取得經濟收益的拜金女算是當中的典型。分析更深入的鄉民(如ERQQ)則指出,母豬現象的興起有其歷史淵源,也就是傳統父權體制鬆綁了,可是,部分女性卻在享受女權高張的同時,繼續霸占父權紅利。這群女人,正是廣大男性鄉民氣得牙癢癢的「母豬」。

然而,這種說法卻讓性別圈的不太開心。先不論母豬定義浮濫,害女性容易覺得自己遭到指責,對於「父權體系鬆綁的程度」,或說白話一點,「女性現在真的已經不是弱勢了嗎」的問題,圈內圈外恐怕有非常大的歧見。我想,這應該是兩邊持續雞同鴨講、各說各話的主因之一。

反過來說,也有些原因造成人社圈的意見領袖較難「苦民所苦」。拜人文社會學科致力於推廣性別教育所賜,當中的成員多有一定的性別意識。但普羅大眾在日常生活遭遇的性別麻煩,比如金錢的分攤,對人社圈成員可能太過理所當然「要均分」,而沒能被聚焦關注。就這點來說,母豬教現象至少在點出一般男性遭遇的性別困境時,還是有它的貢獻,儘管我們不一定要認同「母豬」這個用語。

事實上,關於這次的苗蘇論戰並還沒有結束,本來持續八卦板輿論佔上風的蘇美戰神,私德遭到了質疑;另一方面,苦思兩晚沒睡的苗博雅,竟然又現身於八卦板,以近五十頁的篇幅回覆蘇美。鄉民的反應,也從上一篇的諸多噓聲,轉變成這一篇的「推爆」。且不論內容,苗的第二篇文多處使用「鄉民體」,在嚴肅的論述中穿插娛樂化的用詞,確實有效引起鄉民的共鳴。倘若當初苗能夠端出這般誠意回文而非冒昧邀戰,或許這幾天的「苗蘇論劍」風暴,就不會發生了吧?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800至1000字,兩天內會回覆是否採用,文章會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關鍵字: #簡報技巧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