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再不開始研發自駕車,小心變成下一家黑莓!

最近半年,幾乎是每幾個禮拜就會聽到又多了一座城市開始測試自駕車的消息。對科技大廠、傳統車商和叫車服務業者而言,這是一場不能缺席的競賽。
2016.12.09 | Google

7年前,Google喊出要用軟體取代人類駕駛,在當時看來仍是在實驗室裡的科技。然而自2013年起,科技大廠和傳統車商紛紛展開自駕車專案,特別在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加入後,自駕車競賽開始變得火熱,尤其在最近半年,幾乎是每幾個禮拜就會聽到又多了一座城市開始測試自駕車的消息。

包含通用汽車(GM)、福特(Ford)、奧迪(Audi)等車商,都在2013年左右開始陸續發展自己的自駕技術。而看好自駕車作為服務平台的發展潛力,叫車服務Uber和Lyft也投入這場科技競賽,希望在自動駕駛車領域中發揮自己的優勢。直至現在,已有超過33家廠商投入發展無人車,且預計3到5年內就能商用。

在各大廠商爭相搶進自駕車領域之際,美國政府也在今年大力擁抱自駕車,先是於2月承認Google無人車的機器是一名「駕駛(Driver)」,更在9月為自駕車立專法,設下15項安全標準,其中包括設黑盒紀錄意外數據、用戶隱私保障、道德考量等,希望透過自動駕駛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

「人工智慧」是科技公司的最大優勢

最早開始投入發展無人車的Google,其最大優勢莫過於領先的人工智慧技術,在高度仰賴機器學習運算的自動駕駛技術,無疑是贏在起跑線。從2009年起,Google陸續開始在加州山景城等4個城市上路測試自動駕駛技術,更於2015年推出無方向盤、煞車和油門、可完全自動駕駛的無人車原型。「車子不須要這些功能了,感應器和軟體會接管他們的工作。」當時的Google無人車專案負責人Chris Urmson表示。

Google無人車專案前負責人Chris Urmson
車子不須要這些功能了,感應器和軟體會接管他們的工作。

而現在的自駕車市場上,最令人直覺聯想到的廠牌莫過於在2003年創立的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特斯拉在2015年時,將車載軟體升級具有自動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能力,不過該系統由於無法辨識交通號誌和行人,只能在高速公路上使用,不適合用於路況相對複雜的市區,且駕駛仍需隨時準備接手。

特斯拉在今年10月時宣布,目前特斯拉出場的所有車款,都已具備完全自動駕駛所需的硬體,包含8個攝影鏡頭、12個聲納和雷達,車載電腦的計算能力更比上一代快上40倍。

特斯拉發布升級後的Autopilot測試影片

作為Google中國競爭對手的百度,也在2013年投入無人車專案、在2015年於中國上路實測,並於今年9月拿到美國加州所頒發的無人駕駛測試牌照。有消息指出,百度計畫在2018年推出完全自動駕駛車,並於2021年量產。

相較之下,蘋果在自駕車領域相當低調。今年10月時《彭博社》引述消息來源報導,於2014年展開的無人車專案「Titan」,在有汽車工程背景的負責人薩德斯基(Steve Zadesky)離職後,原以研發硬體為目標的研發方向大轉彎,將改研發自駕車軟體,導致近千人遭調職或離職。不過,蘋果在12月寄信給美國政府,希望傳統車商和車輛市場的新進公司,在無人車測試方面應有同等的權利。雖然未透露細節,卻首度承認其已在自駕車領域砸重金。

傳統車廠不想成為下一個黑莓機

面對科技大廠的來勢洶洶,傳統汽車商顯然不能坐以待斃。《彭博社》報導指出,傳統車商的研發預算,從2010年到2014年大幅增加61%到1370億美元。

「從福特、GM、Toyota等傳統車商的角度看,它們不希望自己成為下一個黑莓機。」矽谷知名創投Andreessen Horowitz合夥人Chris Dixon指出,傳統車商面對自動駕駛車,同時感到非常害怕又興奮,興奮的原因在於,這是一個相對沉睡中的產業,即將有新的事發生;但又有點害怕的原因是,它們不希望iPhone或Android的來臨,讓它們走向黑莓機或Motorola的命運。

福特預計在2021年前量產無方向盤、油門、煞車的完全自動駕駛無人車,預計在今年底將測試無人車增加至30輛,號稱是目前汽車廠中最大規模的無人車測試車隊,更計畫於2017年擴大測試車隊到近百輛。

作為汽車大廠的GM,傳將朝讓自駕車變成服務的方向前進,而非想要販售自駕車給消費者。今年初,GM宣布向Lyft投資5億美元,獲得9%的股份。此外,更在5月時宣布首款自駕車將用於Lyft服務,以在一年內上路實測自動駕駛電動車的叫車服務為目標。除了布局應用面,GM在技術研發也相當積極,不僅成立專門研發自動駕駛的工程團隊,更在今年以10億美元收購自動駕駛技術新創Cruise Automation。

其他自駕車領域的主要玩家還包括菲亞特克萊斯勒(Fiat Chrysler),於近日與Google達成協議要合作開發100台自駕車、在2015年成立自動駕駛研究單的位Toyota,以及奧迪(Audi)、賓士母公司Daimler等。

自動駕駛和叫車服務的完美結合

發展自動駕駛技術,除了將此服務直接賣給消費者外,或許更多廠商著眼的是自動駕駛技術的服務商機。而對Uber和Lyft這樣的叫車服務公司來說,自動駕駛可望大幅降低交通成本,是未來戰略不可或缺的一塊。

Uber近來發展自駕車動作頻頻,先是在2015年2月於匹茲堡成立了無人駕駛研究中心,和Volvo達成3億美元的自駕車合作開發專案,計劃於2020年將無人駕駛車投入車隊營運。另一方面,Lyft選擇和GM合作。除了GM,其他正在開發自動駕駛技術的科技和汽車公司也多有投資叫車服務。例如,Google、微軟都投資Uber,福特汽車執行主席福特二世個人創辦的投資公司Fontinalis Partners投資入股了Lyft。福特還打算建立自己的叫車服務,票價介於計程車和公車間,接駁用戶住處和交通樞紐。

Uber無人車
圖/ Uber官網

好處是什麼?對車商而言,叫車服務多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移動,可有效累積地圖數據,對叫車服務來說,一旦無人車開始量產商用,將大幅減少人力成本,且透過合作可降低硬體研發成本。

過去,Uber執行長Travis Kalanick曾宣布他的目標是「終結汽車所有權」,讓未來消費者不再需要買車、叫車軟體就能滿足接送需求,或許這天真的快來了。

大眾交通也是可能的應用。例如,芬蘭、日本和英國都在進行無人車巴士系統的測試,東京更預計於2020年的奧運採用無人車接駁。在自駕車研究領域領先卡內基梅隆大學,其所在地匹茲堡政府也開放Uber於當地試行無人車叫車服務。回到亞洲,亟欲改善交通壅塞的新加坡,也希望透過無人車打造汽車減量的城市,在今年8月和自駕軟體新創nuTonomy合作成為全球首座試行自駕計程車服務的國家。

此外,由Uber收購的Otto和賓士母公司Daimler,則是看好無人卡車商用潛力,紛紛在今年陸續完成上路測試。

在這些城市,無人車不再只是實驗室中的項目,而是走在路上很有可能從身邊經過的汽車。

圖資、機器學習相關領域也崛起

自駕車帶來的潮流,也讓科技產業再次洗牌,用來指引道路的圖資技術便是之一。

Audi、BMW和Daimler三大德國汽車製造商,在2015年共同出資超過25億歐元從Nokia手中買下收購Here Maps。今年7月,3D地圖新創Civil Maps也獲660萬美元融資,福特、雅虎共同創辦人楊致遠的AME雲端創投、Wicklow Capital和StartX Stanford都是投資者。

HERE maps
圖/ HERE maps

另外,專用於自駕車系統的機器學習軟體也是應自駕車潮流竄起領域之一。例如,今年8月在新加坡試行全球首輛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背後技術便來自自駕軟體新創nuTonomy。同時,由於自駕車仰賴的機器學習運算需要高速電腦效能,也讓過去在此布局的晶片廠取得先機。

nuTonomy無人車
新創公司nuTonomy在新加坡推出全球首輛自動駕駛計程車

距離自駕車普及的那天還有多遠?

不同的公司也喊出不同的時間表。距離最近的是2018年,目前已在新加坡展開自駕繼承奢服務測試的nuTonomy,要在2年後正式推出該服務,並預計在2020年拓展到10座城市。福特則是預計在2021年推出無油門、煞車和方向盤的全自動駕駛車,另一方面,GM則是將這個日期壓在2020年。回到亞洲,百度認為三年內路上就會充滿大量的自駕車,大規模量產將於2021年全面展開。

不過,儘管多數車廠都將自動駕駛商用時間壓在2020年上下,特斯拉仍相當有野心的喊出要在2019年前推出全自動駕駛,但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也提到,法規須等到2021年才有可能跟上。

「不用20年,擁有一台車將像擁有一隻馬一樣奇怪。你只會因為情感上的原因買車。」馬斯克說。「就像電梯一樣,過去有電梯操作員,到了現在,我們發明出更簡單的電路,讓電梯可以自動到達你在的樓層……,而汽車也會像這樣發展。」

不論是哪家先實現自駕車理想,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我們現在正在前往自駕車普及的未來。

關鍵字: #自動駕駛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