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你的QR Code,我轉給你。」無論是網購面交,或吃飯分帳,操作直覺、高活存利率的數位帳戶,早就是精打細算年輕人的基本配備。根據金管會統計,全台目前共有29家銀行推出數位帳戶服務,早已是群雄並起的戰場。
銀行局在今年,也針對數位帳戶作出三大開放措施,包括讓20歲以下未成年開戶、開放手機身分認證開戶,以及企業戶開戶,可以預期將成為各銀行角力重點。
在眾多數位帳戶中,台灣第29家成立的永豐金「大戶DAWHO」,以後進者之姿異軍突起,推出短短半年時間,就衝出前四大用戶數,憑著系統整合的優勢殺出重圍。
優勢一:拚體驗一致性,數位帳戶、網銀系統都整合
永豐銀行的數位帳戶「大戶DAWHO」,在去年六月推出,當時市面上已經有29款數位帳戶產品,相較其他同業速度慢了許多。
「我們不做數位實驗,數位轉型更不是表演。」永豐銀行電金處副處長嚴國瑞認為,先行者不一定有優勢,原因是金融產品的差異性有限,最常見的做法是行銷包裝吸引消費者注意,永豐內部在設計產品時,更注重的是功能體驗的一致性,因此花了許多功夫做內部系統整合,對消費者來說,金控內部資源是否整合,到底有什麼差別?
簡單來說,數位帳戶跟一般銀行帳戶最大差別,在於沒有實體存摺。功能方面,可以直接在線上做定存、買基金、貸款等理財服務,能執行的業務內容跟傳統銀行沒有不同。對銀行來說,數位帳戶因為省下設立分行、行員的成本,能夠在活存利率、跨提服務、貸款起息標準上,給消費者更優惠的條件。
不過在實際使用上仍有些限制,目前台灣數位帳戶共分成三類,是依據身分認證強弱作區別。
最嚴格的第一類需要自然人憑證和視訊認證,最寬鬆的第三類則可以用他行帳戶認證來開一個新戶。這三類帳戶的差別會影響到網路轉帳、交易金額的上限,所以對有大筆資金往來需求的人來說,數位帳戶就沒那麼適合。
這就是嚴國瑞所說的「體驗的一致性」,部分銀行在開發數位帳戶服務時,底層的架構跟銀行本身的網銀,其實沒有彼此串連。當用戶在同一家銀行,同時擁有一般帳戶、數位帳戶時,卻可能必須下載兩個App、開啟兩個不同網頁,才能管理帳務。
這是為什麼永豐的「大戶DAWHO」會花這麼久的時間才推出,嚴國瑞點出:「數位帳戶不是只有把帳戶數位化,如果不方便非約定轉帳,最後客人還是要到臨櫃升級帳戶,跟一般帳戶區別性就不大。」
永豐銀行的網銀服務「MMA金融交易網」,早在前身建華銀行時期就存在,嚴國瑞回憶,團隊下足了苦功,將永豐本身的網銀系統跟大戶串接在一起,所有的服務、功能,都跟原先的系統高度整合。
優勢二:串接證券服務,早上開戶、下午就能交易
台灣數位帳戶競爭激烈,單靠銀行的服務優化,已經很難凸顯出差異。因此,永豐以金控的高度去思考數位帳戶的發展,「最一開始在規劃大戶時,除了帳戶服務,我們就把證券功能也一併考量。」嚴國瑞說。
現在要開證券戶買賣股票,即便消費者已經是同一個金控下的銀行客戶,還是需要經過繁複的資料填寫、身分認證程序,永豐金證券總經理江偉源觀察,從開設股票交割帳戶的過程仍存在不少斷點。
永豐銀行透過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式界面),串接永豐證券的身分認證系統,推出「大戶投」。如果本身是「大戶DAWHO」用戶,只需要花3到5分鐘時間填寫基本資料,就能透過API直接完成身分認證,不需要跑到臨櫃,數位帳戶就能直接作為股票交割帳戶,「早上開戶,下午就能開始交易。」江偉源說。
藉由與數位帳戶的串接,消費者不需額外再開一個交割帳戶,可以直接在永豐證券App「iLeader」下單,購買股票、復委託等投資商品。大戶投是銀行跟證券溝通的橋樑,iLeader則是提供投資資訊、交易的平台。
靠「系統優化」突圍,半年衝出第四大
「證券業本身比較封閉,趨勢上,必須透過API整合生態圈資源。」江偉源說,現在永豐證券跟投資社群「微股力ScanTrader 」、「CMoney」都有合作,接下來希望陸續增加內容、交易、身分認證等類型的API,擴大生態圈的合作夥伴,預計在今年第二季推出全新的股票交易App,長期目標是要與現在的下單App iLeader整合在一起。
「大戶投」自去年11月推出以來,已經累積2千多戶,證券客群從原本的40~50歲,下降到30~35歲,成功觸及到新客群。
不搶當先行者,嚴國瑞說,永豐的轉型哲學,就是每項新服務都必須與金控本來的系統高度連結,即便身為數位帳戶的後進者,產品一推出依舊吸引大批用戶使用。
大戶只花了半年的時間,就衝出前四大用戶數,僅次於台新、王道跟國泰世華,目前整體用戶數已經突破23萬,平均年齡約落在33歲;永豐金證券公布2019年自結稅後盈餘18.56億元、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達6.92%,較2018年成長297%,雙雙創下十年新高紀綠。
證明金融創新不必靠花俏的手段吸引眼球,穩紮穩打的系統優化,後進者也能取得好成績。
責任編輯:陳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