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純網銀時代,傳統銀行嗅到新科技對金融帶來的衝擊,早已練兵備戰多年,搶在純網銀開門前,積極開拓新客群。不僅在功能上強調行動化、數位化,還推出數位存款帳戶、數位銀行服務
但純網銀挾創新服務兵臨城下,傳統銀行為什麼沒在怕?
傳統銀行早推出數位帳戶,轉型備戰純網銀
穩定的客戶量,是傳統銀行優勢之一,而缺乏金融信用紀錄的「金融小白」,則是傳統銀行過去忽略的客群。
早已嗅到市場生態變遷,像是永豐、國泰、台新、王道、一銀、遠銀等銀行,近年都推出數位帳戶,結合信用卡、優惠活存利率、基金、外匯服務,加上特色鮮明的品牌風格,受到許多學生、小資族喜愛。
根據銀行局數據,截至去年底,廣受年輕族群喜愛的台新Richart以77.3萬戶穩坐市場第一,第二名則是31.5萬戶的王道銀行,第三名是國泰的KOKO,共有24.1萬戶。
全台數位帳戶數量,截至去年底共有150萬8,481戶,跟2017年底相比,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共增加111.7萬戶,年增幅達284.86%。
傳統銀行以副牌的模式,經營數位帳戶品牌,從銀行局的數據,可以看出線上操作為主的金融服務相當普遍,大眾的使用習慣已日漸養成。
傳統銀行擁抱數位科技,樂見純網銀帶動金融改革
面對純網銀壓境,傳統銀行可能沒有想像中的擔憂。
依照國外純網銀的案例,初期都會以低手續費、高活存利率為號召,來吸引用戶加入,如果要比補貼、比價格戰,傳統銀行資金一定比較雄厚;此外,純網銀想要做「金融小白」的生意,但這些人沒有那麼多財力,需要慢慢培養,對初期獲利貢獻度恐怕也不高。
純網銀跟一般銀行最大不同,在於不能設立實體分行,可以承做的業務皆相同,起跑點基本上是一樣的,金管會並沒有特別獨厚純網銀,或是優先讓純網銀做新業務。
國泰世華數位暨數據發展中心副總經理姚旭杰認為,每個金融機構都有做網銀、數位服務,純網銀帶給台灣的意義,在於是否能真的帶動法規上的改變,否則純網銀也很難做到客戶真正想要的服務,「法規一直都是金融科技發展的挑戰。」
台灣金融市場存在競爭激烈問題,目前國內的銀行早已熟悉市場競爭環境,且多數早已開始獲利,反觀純網銀樂觀預估,最快要3~4年才有辦法損益兩平。王道銀行策略長魏政祥就說,當更多業者投入競爭時,可以發揮「鯰魚效應」,不僅有助於金融法規的開放、鬆綁,也能激勵更多的創新發生。
金管會規定指出,純網銀業者要拿出100億資本額,在資安、洗錢防制、內稽內控等規範也沒有打折,也就是說所有銀行業者的法遵成本都是一樣的。
據國外業者經驗,光是建置IT系統的資金,就遠高於最低資本額,純網銀的優勢在於能省下分行、人員成本,初期的虧損仍無可避免。
除了本身的財力優勢,加上提早耕耘的數位化基礎,轉型後的傳統銀行不會對於純網銀的加入感到憂心,此外,純網銀帶動下的金融業網路業務法規鬆綁,意味著傳統銀行還有充裕的時間應戰。十足的準備以及環境優勢,這些都是傳統銀行把握能在金融新浪潮站穩的原因。
責任編輯:張庭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