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Sandy, 容我先來個有點長的引子。 參與《經理人》「年度MVP」這個專案,是非常有意思的過程。從年初開始,同事們分頭蒐集有出色表現的經理人,在每星期會議中討論每一位的事蹟。我總是聽著那些事(What),好奇著資料上面沒寫的那些「為什麼」(Why)。 例如,中國人壽這家公司,為什麼都完全沒投資那些出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當那些商品出現高收益時,為什麼都沒動搖?而那些很專業、規模大很多的金融機構,為什麼他們逃不掉? 做媒體的最大好處是,我的好奇可以直接尋求當事人解答。 答案真的很簡單,中壽總經理郭瑜玲說:「作為一家金融機構,可以take interest risk(承擔利率的風險),但不能take credit risk(承擔信用的風險)。」這個觀念,大學金融管理教科書上就有。 觀念這麼基本,關鍵是,當承諾高投資報酬的商品上門兜售,你為什麼能拒絕?當幾千個股東、通路和業務員反覆質問你時,你為什麼扛得住?還有,你的決定,他們為什麼要埋單? 堅持決策的背後,是不斷不斷溝通、不停創造績效,來贏得信任。 信念(Belief),很少是複雜難懂的,例如學習、誠信或者企業社會責任。但是信念的實踐看起來卻如此艱困,甚至許多時候不慎誤入歧途。因為「決斷」並不是一瞬間的英明,而是每天每個人每一件瑣事,考驗著這個組織對於信念,相信的程度有多深。 那麼,信念為什麼被遺忘?大師彼得˙杜拉克說:「績效是管理階層的終極考驗,而不是知識。」當然信念也不是。尤其,當你從大馬路上小小拐進暗巷,績效卻如花火一般華麗綻放的那一刻,多數人會選擇相信,眼前是更快到達的捷徑。 如果不堅持信念也能帶來績效,我們為什麼要堅持信念?因為信念帶來的不是一時、而是長期的的績效。
Dear Sandy,經過這一兩年傳承和訓練,相信你一定擁有實力更堅強的團隊。也請相信,為伙伴創造成長的環境,最終你會得到的,不只是業績競賽冠軍而已。 ∼Wen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