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Econsultancy最新調查發現,行動行銷除了最夯的APP之外,QR Code(二維條碼)也深獲企業主的青睞;2012年,近五成企業主在規劃行銷策略時,選中QR Code做為行動工具。截至2011年Q4,台灣持有智慧型手機人數已經突破300萬人,無論使用時間或黏著度都大幅度的提升,手機不只是通訊工具,未來將扮演更多「人機整合」的樞紐,企業該如何運用QR code整合既有資源?通路商如何運用數位工具提高消費者黏著度,進而直接引導銷售?
誰在使用QR Code?
根據Competitrack2011年針對企業的QR Code使用報告指出,零售業使用QR Code的佔比最高,達21.9%,科技產業位居第二,有13.6%的使用率,其餘的產業的使用率都低於10%。
在去年聖誕節前,eBay和Toys for Tots聯手發起一個慈善的活動,在舊金山與紐約建立了互動櫥窗,讓往來的人們可以透過QR Code應用程式捐贈玩具給需要幫助的孩子,就是零售產業一個知名的QR Code行銷成功案例。
【Emart案例】Sunny Sale
繼Homeplus在2011年整合捷運燈箱、利用QR Code推動手機購物而『名利雙收』,韓國第一大量販業者Emart也不甘示弱,緊接著在2012年推出了「Sunny Sale」,打造創意Shadow QR Code,運用正午日光產生的陰影QR Code結合限時優惠,成功觸動消費者的好奇心理,吸引消費者直接用手機APP購物,也帶動銷售成長。
創意為輔、誘因為本,SOLO仍是Call to Action的重要元素
1.《創意引導行動》:
QR Code掃描看似簡單的動作,但要讓消費者願意停下腳步,並且拿出智慧型手機掃描,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Emart的案例來說,QR Code的角色其實就像是一種戶外廣告,某種程度又像是一種藝術品,而且新奇度夠高,自然會很「吸睛」,且讓人想要「接近」。因此,廣告的呈現模式不管是創意的也好,是理性的也好,只要能抓住目光,導入流量,都可以稱上是有效果的廣告,就像網路banner或文案廣告文案一樣,點擊率是一種評估素材優劣的方式。Sunny Sale的QR Code無法觀測點擊率,但成功聚集人潮引起議題與媒體報導,也創下了高度曝光與流量。
2.《誘因刺激銷售》:
有好的創意素材吸睛『集客』,自然也得端出上好牛肉『留客』。在這個案例當中,QR Code創意是第一個開場驚喜,進入Emart的APP後,推播功能讓消費者馬上接收到當日的促銷及coupon好康,每天精心策劃的優惠活動是給消費者的第二重驚喜,消費者為了滿足這種期待心理會增加對APP的黏著度,因此,當出現超殺優惠時,也會大幅提高轉換率,帶動銷售。
3.《UEO無縫體驗》:
在線上或實體門市購物都要創造良好的體驗,因此誠心提升『待客』滿意度很重要。創造簡單快速的無縫購物體驗,無論一般網站或行動裝置上同樣不可忽視,三大UEO面項:平台UEO、溝通UEO、服務UEO絕對不能忽略。另外,如何提供行動裝置安全支付的可靠性,也是整合QR Code到產生行動購物無縫體驗很重要的環節。
QR Code就如同一串網址,它是引導消費者快速抵達產品頁的捷徑,但如同網址本身,並不會讓消費者產生任何想要立即行動的衝動,在EMart的案例中,我們看到透過創意去包裝、透過誘因去吸引都是很好的做法,但我們認為,要透過行動裝置帶動更多消費者一同產生Call to Action,『Social』與『Location』2項元素絕不可少:
1. Social(社交):在Emart案例中沒有提到社群的分享功能,可能因為這個活動創意夠吸睛,可以透過人潮、WOM及媒體報導快速大量擴散。但既然已做到集客動員,如果再加入社群分享功能,例如將你收到的本日好康訊息、Coupon券當作轉送給好友的贈禮(或者設定轉贈的Coupon券具有Special discount),或分享彼此的勸敗購物清單推薦本日必敗好物…等,不但讓友情加溫,也透過病毒行銷獲得更多、更大的免費擴散與分享效益。
2. Local(適地):在Emart案例中,消費者可以下載Coupon券,選擇使用手機購物或到實體門市消費。 Emart是韓國最大的零售商,因為規模夠大、據點夠多,很容易找到鄰近的門市到店消費。不需擔心導客到店的便利性,但一般廣告主在規劃虛實整合活動時,應考慮是否有完整的通路資源,除了推播適地的價格優惠,也可以針對不同地區推出『限定商品』以「限量、限地區」凸顯特色商品的稀有性、進而可以接觸到外來客、旅客、通勤族等一般不常觸及的潛在市場;而品牌客戶在發展行動活動若不單純只想獲得品牌曝光,可以尋找適當的異業結盟夥伴合作。
給企業主的三個行動整合建議:
(以下建議內容彙整自mobile commerce daily、imedia connection)
01.【把行動做為整合的一環】
誠如前述,行動裝置不只是溝通的工具,而是整合『人機體驗』的樞紐,品牌可以與消費者有更直接的互動。因此,行動裝置應該被視為傳統或數位媒體整合行銷的一環,它具有Call to Action的優勢,除了前面提到的QR Code之外,電話撥號也是一個可以快速引導動作的方式。此外,消費者在接受電視、戶外廣告等傳統媒體的訊息後,即使沒有設計相關的鍊結,我們也可以透過行動裝置快速搜尋相關資訊,因此手機的SEO重要性也開始浮現。
02.【擅用分析工具】
善用行動相關的分析工具,不僅能提供前端企劃掌握消費者使用樣貌,也能輔助數據分析的參考;數據的分析跟隨來的就是營收成效的優化。Our Mobile Planet是一個Google、Ipsos 和行動服務行銷聯盟 (Mobile Marketing Association,MMA) 共同開發,提供智慧型手機在全球 40 多個國家/地區的普及率和使用情況的數據資料,是目前台灣地區可以使用的行動線上分析工具。數位行銷人必須了解、且懂得運用更多線上分析工具。
03.【UEO為基本配備】
麥肯集團的前副主席說:「在行動裝置的世界裡,互動遠比創新來得更重要」;在美國,高達90%的人都隨身帶著手機;行動裝置為行銷人員打開了一扇門,消費者與品牌不再只是單向的溝通,而是雙向的互動。因此,行銷人員必須要能夠把握消費者「當下」的那個衝動,讓整個行動體驗是不間斷的,甚至不應該有多餘的步驟阻礙。因此,前述提到UEO的三大面向都應該顧及,唯有順暢的溝通,品牌才能透過與客戶關係的建議、服務的滿意、提高品牌忠誠度,從『集客→留客→待客』將流量有效轉換為營收。
結論:
行動裝置搭配一點創意元素(ex.QR Code),就會產出一個強而有力的Call to Action工具,相信在往後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應用會越來越常見。但回歸到前端的企劃面,『Social』與『Location』絕對是推動行動裝置使用者Call to Action的重要元素;然而,行動行銷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在於整合,不只整合傳統與數位媒體,更要懂得應用數位分析工具、優化成效。因此,行銷人員得更全方位的了解消費者洞察、透過資訊蒐集與交叉比對,才能在策略上有更突破性的進步,為企業主帶來實際的效益與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