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分享報】微內容的分享時代,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
【關鍵分享報】微內容的分享時代,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

「資訊爆炸」這件事情對許多現代人而言早已司空見慣,網路的興起也讓資訊(即內容)的取得更為便利、無論多樣或少量,且重要的是「免費」;而科技的進步也降低了內容產製的進入門檻,舉例來說,有了智慧型手機,不但可立即拍下畫面、也可以隨處錄影,透過簡單的後製就可以快速的分享出去。

也因為我們每天獲得資訊的供給量(來自大眾媒體、社群媒體)越來越大,可以利用的時間卻越來越零碎,因此,該從何瀏覽、如何歸整資訊?是多數人每天不斷在學習的課題。然而,對於行銷人員來說,在這樣「數大」的資訊洪流中,每一個、每一種訊息看起來好像都是「有意義」的,要如何讓你提供的訊息/議題更容易被凸顯、容易「被分享」?

內容洪流越來越大,是因為內容越作越小?

[![](http://2.bp.blogspot.com/-dgInawhwsmE/T8xXrqdgDuI/AAAAAAAAB-w/Ry6OMs9IWBg/s200/01.png)](http://2.bp.blogspot.com/-dgInawhwsmE/T8xXrqdgDuI/AAAAAAAAB-w/Ry6OMs9IWBg/s1600/01.png)

首先,讓我們將這個世代的資訊做個比喻。如河流般,越靠近出海口,石頭越小,卻也為數越多。反之,越往源頭,石塊越大,但數量相對少了許多。
這些大石塊就如同官網資訊、專業期刊、或深度的報導,你要找到這些石塊的原貌,就得要費些力氣爬上山,所以,需要花點時間才能將它了解透徹、摸個清楚。

相對的,越靠近出海口的石頭因為越接近平地,所以十分容易取得。就好比看到朋友在facebook的發文、看到朋友在twitter、甚至是看部落客的文章等,要「看到」這些資訊相對容易一些,且隨處都可見類似的內容。這種現象其實很像你在沙灘上撿貝殼,總會有長得「很相似的另一個」在四周,只是看那一個先映入你的眼簾罷了。

而在這個時代,撿貝殼的人因為行動裝置普及,找到能夠利用零碎時間的工具,你不只單向的接收內容,也可以立即產出新內容、或給予回應。因為即時性,所以不需要長篇大論,你只需要掌握「微」的精煉;因為互動性,按讚、分享、回覆、再次創作、重新整理當中,都會讓這些「微內容」因為主題的相似性而集合起來,並且能造成的話題性與分享性十足。

【微內容】興起,要快速被分享,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

微內容的定義在數位時代第216裡有完整的解釋,而本期分享報所要剖析的是:透過小塊拆解但又能透過網路凝聚出更強大的力量的微內容。微內容呈現的形式很多元,但多少與「集體創作」的概念有關,眾多網友藉由將原本的內容,加上自己的觀點、想法,並再一次變化、整理與包裝,再次產生新的微內容。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我們可以將微內容分成「有意思」和「有意義」兩種。

「有意思」指的是讓人感到『驚喜』或覺得有趣的內容。好比正好補捉到某一個有趣動作瞬間的圖片、一則笑話。它的影響力在於擴散的面積,與被分享的『廣』度上。而「有意義」則是指內容包含了主觀或是客觀的論點,可能是取自某文章的片段、觀看完一本書的心得,甚至是對某一個服務體驗後的想法。要「有意義」,也代表著必須要滿足更多主觀或客觀的「價值感」,因此需要比較『深』度的溝通。

雖然兩者同樣都會擴散及被分享,但在資訊過量的時代,太『深度』的內容需要較長的時間與篇幅溝通,一般人難以迅速判斷這則訊息提供何種「意義」?相反地,「輕薄短少」的微內容,總能讓人迅速判讀資訊,因此,只要能掌握『有意思』的元素,往往能讓內容產生廣大共鳴、創造被分享的價值。

以『淡定紅茶』為例,一開始是在某個論壇,有位「目擊證人」發表了他吃飯時看到一對情侶要分手而「隨手」上傳的實況報導,雖然第一位發文者在中途就離開了,但因為最初發文的文句實在太詼諧幽默,立刻就有其他的「目擊證人」接著實況報導下去。而當觀看該系列的人越來越多,便開始出現懶人包整理,或是新的有趣內容,甚至朋友在facebook說「最近要開始多喝紅茶」等等之類的互動發文。

[![](http://3.bp.blogspot.com/-I6MWAHE2l2A/T8xYLVyswYI/AAAAAAAAB-4/WTizkZRExoY/s640/02.png)](http://3.bp.blogspot.com/-I6MWAHE2l2A/T8xYLVyswYI/AAAAAAAAB-4/WTizkZRExoY/s1600/02.png)

這大量的曝光、被分享的微內容,絕非因為他是狗血淋頭的分手擂台,或是其中隱含著男女相處的大道理。而是因為這一系列的內容在網友創作下,都是那麼的「有意思(趣味性高)」。誠如我們在第89期的關鍵分享報提出的催化劑絕不只有一種要素,但必須要讓創造「驚喜感」的元素,而這個元素放在微內容的時代,就會「有意思」!

微內容洪流匯集而成的微笑曲線:

[![](http://3.bp.blogspot.com/-kyKAfJTGIa4/T8xYZQhNWpI/AAAAAAAAB_A/8XiYnU4D80c/s400/03.png)](http://3.bp.blogspot.com/-kyKAfJTGIa4/T8xYZQhNWpI/AAAAAAAAB_A/8XiYnU4D80c/s1600/03.png)

區塊1
內容較有深度,但趣味性較少。例如片面截取一些事件的報導,將某些專業知識作心得的分享、論述,或是主觀編輯過後的轉載等等。因仍具有一定深度與專業,要產生廣泛共鳴得花上一些時間去了解溝通。因此這區塊雖然同樣有機會被無限的分享,但面積卻不如區塊34來得大。

區塊2
在大量的資訊產生當中,既無意義也無意思的那一類訊息,例如只是作為回應是的「沒錯沒錯」、「贊同」、「這個很棒大家可以看一下」,等等的內容話語。也因為這類訊息的溝通較個人化,主要再串聯情感(即你的好朋友)產生些微的共鳴,因此常常在發文後便被其他的訊息掩蓋,雖容易互動、但被分享的廣度與影響力的深度,都不會無限延伸擴散。

區塊3
有內容普通,但是容易引人會心一笑,通常會結合生活、時事等,並且以較為詼諧的方式呈現。也因為結合的廣,所以分享面積向右無限延伸,如淡定紅茶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區塊4
屬於「有意思」但又「有意義」的微內容,這一類的微內容因為有意思,所以被分享的多且廣。也能清楚傳達「意義」,所以讓人有餘韻。例如IKEA最近推出的廣告,資深主播盛竹如配上台灣變色龍的口吻旁白,不僅勾起了小時候看台灣變色龍的回憶,也因為這樣的組合「大有意思」,也適時的傳遞跟表現出IKEA家具的特色,讓人印象深刻。

[![](http://4.bp.blogspot.com/-CiqSuJ3EW1A/T8xZAOXCpzI/AAAAAAAAB_I/YUefytFI3pg/s320/04.png)](http://4.bp.blogspot.com/-CiqSuJ3EW1A/T8xZAOXCpzI/AAAAAAAAB_I/YUefytFI3pg/s1600/04.png)
圖片來源:廣告畫面截取 

另一個有名的例子-從土豆網開始爆紅的「大連話鴨子」,原本只是一段對話的錄音檔,加上口音十分不清楚,所以當時的分享程度僅是一般。但當有某位網友替這段話加上動畫之後,整件事忽然變得「有意思」了!因為在第一個「有意思」(被再製)的版本推出後,總共又創造出300多個新的版本,越滾越多。因此,微內容要能被擴散、分享,或是再製、整理,「有意思」絕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結論:

在行動載具越來越普及、微內容越來越容易被創造的世代中,因為資訊量太多,加上更多人被強迫學習、利用零碎時間瀏覽資訊,否則看不完。因此「有意思」絕對是行銷人在創造「有意義」時的要考慮的先決要素!而要產生「有意思」的微內容可以從以下三點下去著手:

1.共同回憶/共鳴感:
要讓網友有意思的內容,有部份可以建立在共同回憶。例如常會看電視節目上請來小丸子、花媽的配音人員作為搞笑、有趣的單元,無非就是希望利用共同回憶創造出有意思的味道。

2.結合時事與議題:
除了淡定紅茶,近期火熱的還有復仇者聯盟,譬如有網友將浩克替換成史瑞克,在網路上也引起了不少話題。

3.創造反差「笑」果:
突兀的衝擊常常能夠讓人印象深刻,例如上述舉的IKEA廣告便是十分具代表性的例子,因為反差極大,所以讓網友因為突兀反而覺得更有意思。

對行銷人而言,『有意義』與『有意思』的內容同樣重要,但因為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下,訊息已經滿載,如果希望有效溝通消費者,但又能兼具產生共鳴回響,必須要讓你的內容創造能被分享的價值,透過小塊拆解的微內容是一種不錯的方式,尤其在需要被快速分享的時代,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

來源:關鍵數位行銷 關鍵分享報94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國泰未來保險體驗日(Cathay InsurX Day)是國泰金控攜手國泰人壽、國泰產險,所舉辦的台灣金融業首場以保險科技為主軸的產業盛會,打造產壽險對話平台,從台灣保險產業特性出發,以技術 + 場景 + 人性三大視角,重新定義台灣的保險科技。

國泰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孫至德在開場致詞中,特別提到根據國泰多年的觀察,發現客戶需要的是數位結合實體的保險體驗,因此我們希望結合數位平台與業務員能力找到新的經營模式,同時運用科技讓體驗變得更方便、透明。國泰金控副總經理林佳穎也分享,國泰持續透過場景金融、數位體驗、AI賦能三大關鍵做法,期待能成為「以金融為核心的科技公司」。她強調,保險業不是單打獨鬥,需要更多跨域協作,面對充滿挑戰的未來,「我們更要Run Faster,Better Together」,才能在挑戰中找到新機會。

3.jpg
圖/ 國泰金控

過去,保險業的數位轉型多聚焦在「流程更快速」與「服務更便捷」等領域,但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與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技術崛起後,國泰金控旗下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勇於嘗試、將AI全面滲透核心業務流程,讓 AI 不再只是單點輔助,而是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

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國壽以 Agentic AI 提升體驗與效率

「我們的目標是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應用。」國泰人壽數據暨人工智慧發展部協理莊淑儀以理賠流程為例解釋,國泰人壽早在許多年前就透過數位與 AI 等技術協助理賠同仁加快服務與受理、登打、派件與審理的速度,例如,以 OCR(光學字元辨識)醫療文件擷取與 ICD(國際疾病分類)/手術選碼優化登打效率、以 CRSS(理賠風險識別系統)風險分級識別理賠浮濫與詐欺等高風險案件並將之派送給可以審理的同事,以及透過智能工作台與 AI 骨折判讀加快與優化審理流程等。然而,保險陪伴客戶的時間是很長的,隨著保戶年齡逐漸提高,再加上超高齡社會來臨,理賠案件數量持續攀升,需要更多 AI 與自動化強化效率與正確性。

國泰人壽的做法是在既有的 AI 基礎上,加入GenAI 與Agentic AI等技術,以 AI全面升級理賠流程。首先是以「DocAI Agent」突破傳統 OCR 覆蓋率低與高維運成本的限制,僅需一個月調校,即能快速適配不同醫院表單,維持原本的正確率並將覆蓋率由50%提升至近100%,大幅縮短登打時間。其次是透過「Abnormal Agent」打造圖形資料庫(Graph DB)建立理賠關係網,快速標示高風險關係案件提供判斷依據及建議後續的應對方式,加速理賠人員的決策。最後是藉由「Review Assistant Agent」協助整理病歷、醫療單據、診斷證明…等複雜且可能甚至上百頁的文件,並快速歸納出重點,幫助理賠人員快速找到關鍵資訊進行交叉查證,大幅節省審理時間。

莊淑儀指出,光是理賠流程,國泰人壽已打造30個以上的AI Agents,目標是協助理賠人員化繁為簡、更快完成相關工作。在善用科技提升流程體驗的思維下,國泰人壽沒有特別打造額外的AI平台,而是將AI Agent整合至現有理賠流程各個環節,讓同仁們可以在一個介面完成所有工作,兼顧便捷、好上手與效率提升。

除了理賠,國泰人壽也將 AI 應用延伸至商品知識管理,打造業務員的行動智慧助手,從保障缺口判斷、個人化商品推薦到業務員智能對練等流程,都有AI Agent協助提高同仁效率,讓客戶的保險體驗更便利且完善。舉例來說,隨著保險商品高度複雜化,國泰人壽推出「商品知識助理」,協助業務人員快速查詢 3,000 多檔的商品保單條款及規範、醫療行為理賠項目,幫助業務員更快速採取行動,也能將時間與心力投入在更有價值的保戶互動與服務。

「我們不會為了 AI 而 AI,而是建置AI Agent 生態圈,高度整合與重塑理賠、商品服務等核心流程,藉此提升用戶體驗與營運效率。」莊淑儀進一步解釋,國泰人壽不會單純以投資報酬率(ROI)評估AI成效,將以風險控管、流程優化、員工效率與客戶體驗四個構面衡量 AI 對公司影響的廣度、深度和商業價值,並勇於在新的商業模式上進行嘗試,確保每一次的 AI 投入都能為國泰帶來有意義、有實質效益的進步。

圖4.jpg
圖/ 國泰金控

從數據到智能,國泰產險以AI強化核心競爭力

國泰產險同樣積極透過數據與AI極大化競爭優勢。國泰產險督導吳香妮指出,面對火災、地震、颱風等難以預測的風險,需要數據與AI驅動的產險保護傘填補損害,把衝擊降到最低,讓生活、經濟與社會能持續穩定運轉。在具體實務上,國泰產險是從「Enrich加值服務」、「Enhance AI輔助風險決策」,以及「Empower生成式AI賦能」這三個面向切入。

台灣交通事故逐年攀升、平均1天發生1,100件交通事故,其中,大車事故發生率是小車的2.2倍,致死率比起小車高達6倍等現況後,國泰產險開始思考,除了提供大車事故後的理賠支援,還可以從事前提供哪些服務?也因此催生了業界首創的「CarTech智能車險加值服務」,透過跟運輸業者與學校等單位的合作,針對車險承保前、中、後提供相應的風險辨識、預警與防治等加值服務。國泰產險與陽明交通大學合作建立全台首個「運輸業者健檢」流程,透過駕駛行為及行車環境等多元數據建置AI模型,即時洞悉駕駛行為及風險分析,並提供運輸業者客製化的風險改善建議,實踐以數據及AI優化損害防阻。吳香妮強調,我們的目標是不僅提供理賠,更要守護客戶,提供超越價格的價值服務。

產險的核心業務之一是再保險,國泰產險的作法是運用AI及數據,化被動為主動,以AI輔助風險決策。過去再保險業務仰賴經驗法則、手動整理資料與透過國際再保險公司提供既有方案,現在則透過數據與AI驅動,主動精準拆解業務目標,以28項風險因子預測風險發生機率與損失金額,自動輸出並比較多種方案,從中探索最適合的再保險規劃。

國泰產險也將AI導入內部流程,解決長期困擾員工的報告製作痛點,包含資料查找費時、人工編寫品質不一、專業術語翻譯困難等。透過一鍵生成報告服務的三個GenAI模組,為員工省下6到7成的手動作業時間,將時間與精力聚焦在更具策略價值的工作,以新世代人機智慧協作模式提升效率與創造嶄新競爭力。

圖5.jpg
圖/ 國泰金控

從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的實作,可以清楚看到:對國泰而言,AI不僅是新技術導入,更是保險價值鏈全面進化的核心動能,將以數據與AI驅動服務實踐用戶體驗的優化,持續引領台灣保險科技體驗走向新世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