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過驗證的打卡與評比:
消費者評比網站的一個可能壞處是,其所提供的資訊可能受到一小群願意發聲的消費族群的主導。擴大意見來源、增加提供評比的人數,必有其價值。因此未來消費者使用信用卡購物時,將會收到email或簡訊詢問是否願意打卡或提供評比。這麼一來,就能讓更多消費者參與意見回饋及推薦,而他們所提供的資訊也將經過更優良的驗證、與實際交易活動相關。當評比或打卡經過驗證時,它們將成為更有份量的意見。
四、量化自我:
「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是數位健康空間中的新興趨勢。最常見的例子包括早期使用者與健身愛好者穿戴Fitbits、Nike FuelBands等裝置,來監測心跳、燃燒卡路里、睡眠品質等狀態,以測量並改善健康狀況與運動表現。與雲端連結的信用卡將能根據用戶的交易行為,提供與此概念相似、具參考價值的情報,如此消費者便可得知自己花了多少錢在吃速食、多常進出健身房、或喝咖啡的頻率等飲食與健康習慣。
五、重新定義客戶等級:
目前消費者多半會依自己在單一公司的消費歷史換得一定的福利。例如:在甲航空公司累積里程數後升等,或是使用乙銀行的信用卡消費累積紅利換得贈品。但在不斷變化的紅利世界,紅利來源可能不僅止於此。未來消費者將可透過提供評比、分享經驗、按讚等各種方式賺取點數。而消費者在各業者或品牌的客戶等級,也將藉由分享並推廣自己喜愛的產品服務而提升。
來源:Forb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