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以健康人為中心的社會,並不是健康的社會;只有障礙的環境,沒有障礙的人。」這句話是多扶接送創辦人許佐夫座右銘,同時也成為多扶接送的公司理念。多扶接送所提供的接送資源,主要服務對象為沒有身心障礙證明(身障手冊)的人,尤以孕婦、小孩、老人、行動不便者為主,由於多扶接送所提供的貼心乘車服務,也減輕許多家庭的負擔。
故事拉回到3年前,當時許佐夫還是個資歷豐富的紀錄片導演,因為家中長輩開始需要使用政府提供給身障者的資源,卻發現限制多、取用困難,加上在走訪相關資料時,發現有來自國外身障旅行者給予台灣的評論:「台灣所規劃的身障環境並不友善,」對台灣印象大打折扣。得知這樣的結果雖讓人灰心,但他心念一轉,「與其抱怨,不如出來把它做好。」因此許佐夫和哥哥許佑夫半路轉職創業,為要補足台灣提供給身障者的不全資源。
「即使沒有領身障手冊但行動不便的人,依舊能享有搭乘復康巴士的權益。」多扶接送一共規劃了3種不同車型的巴士,提供給行動不便者與隨行照護者搭乘,無論在何處,只要一通電話立即派人車接送。而車上的設備也相當講究,使用的是德製AMF-BRUNS輪椅升降機,經過安全測試,讓輪椅乘坐者上下車時感到寬敞、安心;此外,也引進國內首部提供給身障者採坐姿的爬梯機,避免人工搬運時造成二度傷害,而這些都是需要經過重重訓練的專業服務人員細心的操作。
政府在規劃復康巴士的取用限制-需領有身障手冊、需事先預約、不能跨縣市接送、只限於就醫用途。多扶接送除了補足前3項規範所帶來的不便,也進一步考量行動不便者的心理需求。兄弟倆人心想,為何行動不便者不能搭乘適合的交通工具出去看電影、和家人出去踏青?於是規劃了多扶漫遊-提供無障礙旅遊,專屬的行程安排、巴士到點接送,讓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身心藉此獲得紓壓。
許佐夫說明,會一步步添加設備、制定這麼多細則讓服務人員遵循,「這些都是從身障者身上看到的需要。」他說,當我們是健全的人時,和身障者對於無障礙設施的認知是有差距的,於是在服務身障者過程中訂定細則規範。窩心的是,他們找零必定提供新鈔,避免讓人擔心有交叉感染的疑慮;公司同仁從不使用歧視字眼,讓身障者備受尊重。
全台灣有110萬人領有身障手冊、而交通工具只有600輛復康巴士、10萬輛計程車,等於全國每天都有1833人在搶資源。即使僧多粥少,但這個行業並不好做,「如果好做,這個行業應該會相當競爭,但到現在還是只有我們在努力著。」常被人當作租車業,一路走來也曾經歷過許多不公待遇,但他們仍堅定認為作的是服務業,車子只是服務的工具。而規劃無障礙環境的完善也獲得交通部、經濟部的認可,欲與多扶接送合作未來輪椅接送與復康巴士改裝細則的規範制定。
「我們希望提供身障者多一個選擇,」藉著多扶接送的服務,讓身障者的生活也可以多采多姿。當存以服務、關懷人的心出發,多扶接送團隊的快樂也從乘坐者臉上的笑容而來。最令許佐夫印象深刻的是,公司曾有一名服務滿意度優等的司機告訴他說,「收到每天有這麼多需要幫助的人跟我說謝謝,是我工作以來最大的獲得。」

 左至右創辦人許佑夫、許佐夫。(攝影/侯俊偉)
**Q1.****從事這份工作服務人員是關鍵,你們選人的標準是什麼?
**我們希望找來的夥伴是跟我們一樣,相當具有服務熱忱,並且認同我們的理念,這份工作不用付出很多勞力,但心力很重要,需要將心比心,將身障者當做自己最關心的人對待。 
**Q2.****下一步你們有什麼規劃?
**預計從目前15輛車擴充到30輛,並延伸至中南部,並與雄獅旅遊合作,提供行動不便者多樣行程的選擇,除此之外,未來會制定更多細膩化的服務規範,並運用科技,讓服務作得更全面。 
團隊****  Team
 17位同事,其中11位為隨行司機。
公司服務 **Project****
** 提供行動不便者接送服務、並規劃無障礙旅遊行程,滿足身障者日常生活中「行的需求。」
成立時間 Founded Time
 2009 年 5 月
主要用戶 user
 老人、孕婦、小孩及行動不便者
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
 無障礙旅遊、醫療接送。
滿足創業團隊需求x媒合企業商機x多重機會曝光****,現在就上創業小聚網站 !10/1~10/25加入會員,就送「一頁A4溝通術」電子雜誌。
【共好計畫****1****】
 域動行銷 ClickForce 每月贊助 1 個新創團隊,10 萬元廣告聯播行銷資源,詳見活動網頁 。
【共好計畫****2****】
 萊碼創意科技與中華雲市集聯合贊助每月 6 個團隊,6 個月免費使用雲端互動式行銷系統,詳見活動網頁。
【共好計畫****3****】
 104市調中心每月不限名額,提供創業團隊將服務/產品上架至試用平台,供目標族群試用體驗,團隊得以聽見使用者真正心聲!詳見活動網頁。
【活動預告】第 22 場創業小聚暨《數位時代》****2012****社群行銷評選賽頒獎與分享
 10 月 17 日(週三) 19:00-21:00 在台北科技大學綜合科館第二演講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