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 2011年3月報告指出,全世界221個城市居住了超過1百萬的人口,到2030年,50億的人口將住在城市裡。老舊的建設、資源匱乏跟廢棄物處理將是各大城市要迫切處理的問題。《經濟學人》用不同城市比較不同政府的模式,比看那種才「智慧」?!
智慧城市的發展,可以用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提出的技術成熟度曲線來形容,就好比是新科技的促動期、底谷期、光明期、及實質生產的高峰期。
剛開始「智慧城市」理念萌芽時,讓人以為就是要建一個海市蜃樓或天空之城的偉大計劃。阿布達比的馬斯達爾就是最好的案例,一個未來可容納4萬人的城市,有著高科技的地下水管、靠磁吸力自動駕駛的車、綠建築等各式各樣的綠科技。金融風暴影響及投資者意願低的情況下,這樣的計劃可能要延後到2025年以後了。除了阿布達比的馬斯達爾,南韓首爾附近的「松島新都」要成為未來全自動化的城市,也被批評是炒房的手法。這些政府主導的智慧城市還有葡萄牙的PlanIT Valley,計劃還沒成型,軟體卻早已經在各地廣泛運用了。
阿姆斯特丹
去年年底,荷蘭阿姆斯特丹得到了在巴塞隆納舉辦的「智慧城市世博大會」首獎。與其想出一個偉大計劃,他們創造了「Amsterdam Smart City (ASC) 智慧城市平台」,讓整個城市一起做30幾個改善城市計劃,包括智慧電表、節電購物街、超速光纖網路等。今年得獎項目是開放政府資料跟改善交通,結合程式開發者,診斷問題,實施解決方案,包括停車位搜尋APP或腳踏車使用APP。阿姆斯特丹有超過80萬台腳踏車在馬路上行駛,旅客除了大眾運輸工具,還可以選擇騎腳踏車。問題是,這麼多腳踏車都長得差不多,常常會傻傻分不清自己的是哪一台。這APP幫旅客推薦安全路線、可停地點、怎麼停、還幫忙記住停車處,以防回來找不到。
倫敦
倫敦一開始就沒致力智慧城市的發展,倒是2012年的奧運盛事,讓倫敦公共運輸系統在接待全世界湧入的大量人潮,做好疏運計劃,提供旅客智慧APP,查詢巴士即時動態資訊。還有研究指出, 因為賽事,大部分的倫敦居民會接受建議而改道。
新加坡
今年大家看好的智慧城市是新加坡。新加坡的地利條件限制使其不得不推出疏運機制,早期就有市區道路收費管制車流量,現在新進到用衛星定位車子位置。MIT 的SENSEable實驗室在新加坡的分部欲解決新加坡常突然下起一陣雨的問題,正開發結合天氣跟交通資訊、下雨天時計程車數量,怎麼讓這個城市能更有效率的即時系統。
很多案例指出,未來的智慧城市要靠眾人智慧,光靠政府力量絕對不夠。資訊爆炸如果輔助智慧城市的開放資料,就可以達到技術成熟度曲線所謂的「實質生產的高峰期」了。
延伸閱讀:《Economist》Mining the urban data
>>臺北市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粉絲團提供「世界設計之都」最新訊息,小而美、親和、實用、適合閱讀吸收、臺北到國際、圖文並茂的內容,讓設計之都不只是一個口號,而能透過網路與社群媒體,深化到大眾的每日生活,讓「設計」成為全民的知識與行動!更多精彩豐富的資訊請參考:
■ 臺北市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FBhttp://www.facebook.com/taipeidesign
■ 臺北市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官網http://www.taipeidesign.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