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物報告】 統計~華碩每位員工淨利超過臉書、三星、IBM,以及他們的總和
【有物報告】 統計~華碩每位員工淨利超過臉書、三星、IBM,以及他們的總和
2013.03.30 | 科技

神祕部落客 Dustin Curtis

Dustin Curtis,一位神祕部落客,最近在他的 Twitter 上統計了幾個科技巨頭的平均每位員工賺得淨利(net profit per employee)。Dustin Curtis 的 Twitter 有4萬多人關注,也活躍於 Quora、Hacker News 等論壇,但真實身分成謎。從網站看來,他是一位設計師及統計學家,曾是 Y Combinator 的畢業生,並且創立了 svbtle,一個部落格平台。


圖片來源:Dustin Curtis

根據他的計算,美國科技公司淨利以蘋果員工第一,平均每位員工帶來淨利 $573,400。最低則是 facebook。若換成新台幣,由低到高數字分別是:

●Facebook:34萬
●微軟:493萬
●*Google:597萬
●Yahoo!:1,012萬
●蘋果:1,720萬

原文沒有寫淨利的計算時間,所以我查了一下蘋果臉書上一季的季報,推論這是指每位員工一年為公司帶來的淨利。

其中,蘋果的數字最驚人,因為它的員工數最多。若加上所有蘋果直營店(Apple Store)的職員,蘋果在全球有約8萬名全職員工。在分母如此巨大的情況下,蘋果的「每員工淨利」還能遙遙領先另外幾家公司,不愧為曾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相比之下,臉書去年僅有4,331名全職員工,每位員工淨利卻敬陪末座。

*註:台達電著名的雲端專家翟本喬,最近在其文章中提到,2003年時 Google 內部計算員工一年產值為$70萬美金,超過2,000萬台幣。這個數字定義不明,可能指盈餘而非利潤。不過當時 Google 還未併購 Youtube、Android 與 Motorola,員工數應該比現在少很多。

 

Pingdom.com 的結論相同

Dustin Curtis 的數據跟 Pingdom.com 在 2011 年的統計接近。Pingdom 除了上述的公司之外,還統計了 Amazon、Intel、Cisco、Oracle、IBM、HP、Adobe 等更偏硬體的公司。


各大科技公司每員工賺得利潤2011年(黃色)與2008年(藍色)的比較。圖片來源:Pingdom.com

由上圖可以看出,Pingdom 計算出的前三名分別是蘋果、Google、微軟。Yahoo! 掉至第7名,Facebook 榜上無名。剩下的公司中,以 Intel 每員工淨利約為台幣390萬居首。IBM 104萬、Amazon 93萬、HP 84萬,三家公司加起來還不到蘋果的五分之一。

 

華碩勝過 Intel,宏達電勝過三星 

那麼,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台灣的科技公司每位員工又帶來多少淨利呢?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幾家重要公司的成績相當好。

以下是我根據台灣上市公司的財報以及員工數,計算出台積電、聯發科、宏達電、華碩、鴻海、與 PC Home 的「每位員工淨利值」。我選這六家分別代表台灣的晶圓代工、IC 設計、手機品牌、電腦品牌、組裝代工以及網路業。他們的成績由低到高排列:

●鴻海(2012):16萬(淨利948億,員工約61 萬人)
●PC Home(2011):62萬(4億,654人)
●聯發科(2011):202萬(136億,6,749人)
●宏達電(2011):370萬(620億,16,746人)
●台積電(2011):383萬(1,342億,35,000人)
●華碩(2011):408萬(165億,4,061人)

這樣看起來,其實台灣科技公司表現也不差啊。至少除了鴻海之外都贏臉書?

再附上一個大家關心的勁敵 — 三星電子的數據:

●三星電子(2011):167萬(淨利3,674億,員工約22萬人

綜合我 與 Dustin Curtis 的統計,可得到以下的綜合排名(台灣藍色韓國紅色):

●蘋果:1,720萬
●Yahoo!:1,012萬
●Google:597萬
●微軟:493萬
華碩:408萬
台積電:383萬
宏達電:370萬
聯發科:202萬
三星電子:167萬
PC Home:62萬
●Facebook:34萬
鴻海:16萬

華碩為台灣第一。即便與美國科技公司比較,也僅次於蘋果、Yahoo!、Google、微軟,還勝過 Intel。台積電(383萬)與 Intel(390萬)不相上下。比較意外的是 PC Home、Amazon 等網路公司成績不佳,都在100萬以下,接近代工業的數字級距。

 

統計方法先天限制

當然,這種比較法不完美,有幾個問題。

第一個是時間問題。除了鴻海昨天公佈2012年財報之外,其他部份我只能依2011年年報推算。從2011年到今天,科技業版圖已經大幅變動,恐怕排列順序也會不同。例如蘋果跟宏達電的數字今年或許會較差,而三星跟聯發科今年的成績會更勝2011年。

第二個是會計問題,特別是各家公司的員工數難判斷。

一來,財報中常沒有明確的員工數目。例如蘋果、三星都沒有將員工數納入財報中,我必須靠網路資料推測。二來,許多公司是跨國多公司集團,雖然財報合併但員工數不一定合併。這部份歡迎會計高手指正。

 

台灣員工表現不差,三星賺的多員工更多

不過,即便是這樣基本的分析,還是可以歸納出一些結論: 

臉書不賺錢

這 . . . 如題。

 

代工廠如鴻海不適合這種計算方式 

因為絕大多數代工廠員工都是作業員。若排除這些低薪員工,剩下的「核心人員」產值應該會大增。

但反過來說,蘋果有大量的 Apple Store 員工,三星也有很大比例的員工來自組裝廠。雇用這些員工是鴻海、三星、蘋果的策略 – 垂直整合,直接掌握行銷或製造。Apple Store 幫蘋果賺了很多錢,打造了高品質的形象;三星的垂直整合壓得台灣的零組件廠無法呼吸;鴻海用大陸廉價的勞工擴大代工市佔率。既然大量雇用員工的策略給了這些公司優勢,將這些員工納入計算也不算虧待他們。

 

華碩表現超級亮眼 

華碩每位員工淨利值高的令人訝異,與科技業 F4(蘋果、Google、Facebook、Amazon)比肩。華碩員工或許會苦笑的歸因於華碩的「精實策略」。但不論如何這說明華碩員工的競爭力不容小覷。

如果深入探討華碩的員工數,會發現很大一部分低薪作業員,隨著華碩與和聯在2010年的切割,被一起切割至和聯集團(主要從事代工業務)了。這個切割有助於降低華碩的員工數與人事成本,同時每位員工淨利也水漲船高。

  

PC Home 與 Amazon 成績意外的差

如上述,PC Home 與 Amazon 的成績都落在100萬台幣以下,跟一般人對網路公司「低成本、高獲利」印象不太符合。但這可能是誤解,或許 PC Home 與 Amazon 的主要員工數都分佈在物流、倉管上,因此成績才會跟代工業類似。

當我們只注意到這些公司光鮮亮麗的網站時,常常會忘了他們在物流、offline(大陸叫「接地氣」)上的努力才是獨霸市場的關鍵。

 

三星淨利多,員工也多

三星的淨利非常驚人–一年3,674億!三星光上一季移動部門的淨利,就超過 Google 所有部門獲利的總和,包含廣告。但為何三星淨利超過我列的六家台灣公司的總和,每位員工淨利卻不高,只有167萬呢?因為三星賺得多,人更多。

三星全球有22萬名員工。除了代工、組裝業務之外,很大一部分是分散在各國的行銷部隊。從三星的低每人淨利,可以看出三星目前仍在持續擴張、強力行銷的策略。

 

但科技公司都打不過金融公司

有物的 Brandon 讀了我的草稿,開玩笑的說:『這些都打不過私募基金啦!幾百人就控制了幾兆的資產。』

於是我又好奇跑去查金融業的每位員工淨利,看看是否真的勝過科技公司很多。以下是凱雷投資集團(The Carlyle Group)、高盛(Goldman Sachs)、富邦金控的數據,分別代表私募投資基金、上市金融公司、與台灣金融公司。注意金融業是用淨收入(net income)而非淨利。以下由低至高排列:

●富邦(2011):30萬(90億,30,134人)
●高盛(2011):400萬(1332億,33,300人)
●凱雷(2012):4,624萬(淨收入647億,員工數1,400人)

國外金融業的數字果然很高,不愧是實體成本低、高來高去的行業。凱雷每位員工淨利更是蘋果員工的兩倍多。

但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科技公司跟金融公司比,好像有點不太對勁。例如,究竟凱雷的647億淨利是其1,400位投資顧問(limited partner)創造的,還是被凱雷投資的公司的65萬名員工創造的?

但反過來說,科技公司靠財務方式獲利的也不少,例如奇異電器公司(GE)很重要的收入來源就是其投資公司 GE Capital。而高通、InterDigital 等科技公司也越來越像律師事務所,靠專利授權賺錢。

 

公司養活員工,還是員工支撐公司?

大家每年參加年終尾牙,應該會發現長官的致詞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感謝大老闆的英明領導,本公司今年業績 XX 億元,讓大家可以加薪,過個好年。』換句話說,員工是來分獲利的,但賺錢是來自高層領導/公司文化/商業模式等,不是員工造成的因素。

另一類比較順耳一點,就是:『感謝各位員工的犧牲奉獻,本公司今年才能賺 XX 億元,讓我(以及大老闆們)可以過個好年。』換句話說,公司賺錢是靠員工集體的努力,是每位員工帶來的價值的總和。

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其實是看的角度不同。從這次統計可以看出許多台灣科技公司的員工,帶來了世界級的競爭力。如果你是大老闆,而且你不滿意公司員工的淨利值,你第一個想要減少員工數,還是提高淨利?我相信長期下來,把員工當成本的公司,會輸給把員工當資本的公司。

轉自有物報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方睿科技完成億元募資,以數據驅動商用不動產新革命,打造地產科技生態系全面升級
方睿科技完成億元募資,以數據驅動商用不動產新革命,打造地產科技生態系全面升級

在亞洲創投市場相對低迷的這兩年,投資人出手愈發謹慎,新創募資的門檻明顯墊高,尤其是處於早期階段的新創團隊,要在短時間內說服投資人點頭注資,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然而,就在這樣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方睿科技卻交出一張令人矚目的成績單。2025年4月成立,同年9月就達成首輪募資新台幣1億元的目標——投資人包含多位上市公司企業主以及家族辦公室,從零到億,方睿科技只用了短短5個月,在資本市場普遍謹慎、投資人出手趨於保守的當下,其募資速度與成績,顯得格外亮眼。

究竟,方睿科技是如何獲得投資人青睞?答案藏在兩個關鍵要素裡:一支讓投資人信任的明星創業團隊,以及一個切中市場痛點、充滿潛力的巨大生態系。

一個規模龐大卻長期被低估的市場——商用不動產

方睿的創辦成員多為連續創業家,具備扎實的產業經驗與過往成功紀錄,這是建立投資人信任的第一塊基石;但真正讓資本市場眼睛一亮的,是他們選擇切入的賽道——一個規模龐大、卻長期被低估的「商用不動產」市場與背後的生態系。

「商用不動產是企業營運的重要基礎,需求非常穩健,屬於剛需市場,」方睿科技執行長吳健宇指出,尤其近年來受到台灣戰略地位改變、台商回流等外部環境因素影響,更讓這塊市場需求持續攀升。這個市場卻長期被忽略——多數人只看到住宅不動產的熱絡交易,卻沒注意到商用不動產背後的龐大商機。「過往的技術門檻與商業模式都受到限制,只看交易金額又小於住宅市場,既有業者沒有誘因與資源去整合。」

方睿科技執行長吳健宇指出商用不動產是企業營運的重要基礎,方睿看到其市場與背後生態系的潛力,致力透過數據與科技推動產業升級。
方睿科技執行長吳健宇指出商用不動產是企業營運的重要基礎,方睿看到其市場與背後生態系的潛力,致力透過數據與科技推動產業升級。
圖/ 數位時代

從交易金額來看,商用不動產的規模確實只有住宅市場的十分之一,但真正的商機,在交易完成後才正要展開。「我們認為,商用不動產市場不應只有前端的租賃、買賣等交易,還包括交易背後衍生的各種服務需求,」方睿科技營運長陳致瑋解釋,當企業完成辦公空間的租賃或購買後,接下來就會產生一連串的服務需求,像是室內設計規劃、辦公家具採購、保全系統建置、資訊設備安裝等,這些都應被納入商用不動產市場的範疇內,過去這類服務缺乏共同的連結中心,而方睿完整的不動產資訊正好能成為整合的核心載體。

深度且完整的資訊整合,成就邁向產業 AI 轉型的關鍵

有了好的賽道,運用紮實技術結合不動產領域專業轉化出的高執行力,更是方睿脫穎而出的關鍵!
得力於跨領域中頂尖的技術與產業人才,在過往30餘年無人成功整合的孤島數據,方睿團隊僅用了短短數月就有階段性成果,並預計在今年度推出全新的商用地產智慧平台。

「正確、深度的資料整合是絕對必要的。新時代的 AI 要具備差異化競爭力,關鍵仍在於是否擁有足夠且深厚的領域數據。前期這些準備,是值得的投資。」方睿科技技術長郭彥良指出。

方睿科技獨創商用地產智慧平台,以全維度整合破碎資訊,提供企業清晰精準的決策依據,並成為產業資
方睿科技獨創商用地產智慧平台,以全維度整合破碎資訊,提供企業清晰精準的決策依據,並成為產業資訊的連結中心。
圖/ 方睿科技

未來方睿將能透過智慧演算法協助企業解讀市場趨勢、預測價格走向與分析潛在風險,並從專業角度揭示過去不易察覺的關聯與洞見,為使用者提供高度精準且正確的答案。無論是企業需求或專業人士,都能從中獲得莫大助力。

以數據為基礎,方睿也能進一步開發各種領域內專屬的 AI 工具,包含空間規劃、資訊收集,甚至能自動化產出專業報告書。

擴大徵才,同時培養新時代跨領域人才

隨著 AI 新時代到來,每個人都希望將科技與 AI 應用於自身專業。然而,不動產這樣深度的垂直領域,往往缺乏適合的環境。若沒有真正融合科技思維的團隊與文化,就難以培養具備轉型能力的人才。

身為在 AI 原生時代誕生的企業,相較於近年流行的「AI First」,方睿的企業文化反而是「Think First, AI Second」。執行長吳健宇表示:「我們認為在 AI 時代,最關鍵的是『高認知人才』──能理解技術的可能性與侷限,並融合自身專業,讓 AI 發揮最大效能。」

「我們經歷了許多時代,從數位轉型到 AI 轉型。技術固然是產業升級的關鍵,但產業累積的行業知識與深度智慧也是金礦。我們必須結合兩者,才能開創新時代。」吳健宇強調:「我們希望有更多高認知、願意嘗試並接受新技術的產業人士加入,一起探索更多可能性。」

方睿科技以Think First AI Second的核心文化打造專業力與科技力兼具 的團隊
方睿科技以Think First AI Second的核心文化打造專業力與科技力兼具的團隊
圖/ 方睿科技

目前,方睿正擴大徵才中。無論是不動產領域的專家,或對 AI 與科技應用懷抱熱情的人才,都誠摯邀請加入團隊,共同打造引領產業轉型的下一個關鍵平台。

方睿科技官網: https://www.funraise.com.tw/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