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iCook更串聯Facebook的社交圖譜功能,使用者在朋友動態上可看見好友在iCook上收藏了哪道料理。在台灣,iCook是繼「雅虎奇摩新聞」和「KKBOX一起聽」後,推出此功能的網站。「過去網站流量,不是從搜尋引擎而來,就是要砸大錢下廣告,但****Facebook****卻給新創團隊很好的機會,」蕭上農分析。
iCook在站內也打造特色功能「我也做了」,創造更多社群黏性。除了第一次分享食譜的原作者外,跟著照做的人,也能再次上傳同樣料理。「這讓跟著做的人能用最簡單的方式參與,原本作者也會覺得好多人因為我也做了這道菜而感到開心,這都是鼓舞使用者上傳分享的原因,」蕭上農說。
依使用情境設計功能
有別於網站主打上傳、瀏覽,iCook在今年9月陸續推出的iOS和三星獨家的Android App,則強調隨身特性,目前兩者分別有17萬和2萬的下載量。App特別新增「購物清單」,使用者可將食譜食材加入收藏,再到賣場對照採買,未來也有可能跟賣場合作,直接在手機購買。也因為手機拍照上傳食譜更方便,App推出後,「我也做了」的拍照上傳量增加四、五倍以上。
明年第一季iCook預計推出iPad版,提供大圖的瀏覽介面,適合使用者邊做邊看。「我們希望在各式載具上,提供使用者在任何生活情境下都方便使用的網站,」蕭上農說。
目前iCook****的收入來源完全倚靠廣告收入,大同電鍋、桂冠食品和康寶都曾在站上徵求創意料理,因為社群黏著度高,幾乎每個活動都能募到****2****、300****道食譜。iCook的出現,也成為料理產業中一個全新的行銷平台,「就像巴哈姆特是遊戲公司必下預算的網站,我們也希望成為這產業裡必下的網站,」蕭上農有信心地說。
蕭上農也透露,iCook到明年都不急著開拓額外財源,等使用量擴大後,不管是推電子商務讓會員購買食材,或是收取VIP費讓他們看名人食譜,都是水到渠成的收入模式,未來iCook的商業潛力無限。
蕭上農笑稱因為iCook,好不容易讓廚藝從0分進步到40分,儘管不是因為喜歡做菜而創了iCook,少了浪漫的創業故事,三人只是務實地從社群和網路的思維切入,才創造羨煞不少創業者的成長曲線。他們證明,熱愛一件事是創業額外的趨動力,但踏實經營才是成功關鍵。
iCook Profile
●創辦人:蕭上農/李致緯/林宜儒
●成立時間:2010年
●大事記:2011年11月網站上線/2012年3月串聯Facebook的社交圖譜功能/2012年9月推出iOS App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No.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