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印模具效率大進化!
金屬印模具效率大進化!
2013.06.25 |

台灣是全球金屬模具市場的第七大國,近年來卻面臨低價競爭,導致產業外移。在金屬製造上,越來越成熟的3D列印技術,將是台灣模具業的轉機!透過特殊水路設計,加快冷卻速度,也提升生產效能,有機會讓台灣模具業更加與眾不同。

在新北市樹林一家不起眼的工廠中,傳出轟隆隆的機器運作聲響,十幾名工人操作著金屬切削銑床,或者以手工調修一塊塊金屬模具,有些用來生產手錶外殼,有的是手機殼。模具完成後,會送到十分鐘車程外的塑膠射出廠進行量產。

這樣的產製流程是台灣製造業的縮影,也是支撐台灣幾十年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雖然產值穩定,但少有創新。尤其近年來中國業者削價競爭,也導致產業漸漸外移。不過,****3D****列印技術逐漸成熟,將可成為翻轉模具產業的重要機會。

有人將此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但對模具業來說,
3D列印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專業快速模具及模型代工業者、數可科技總經理杜秉明指出,第一次的模具革命在1950年代,美國、日本都開始研發電腦數值控制工具機(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CNC),以電腦程式控制機械切削模具,更加精準快速。台灣則是到1980年代才開始研發、使用。

但不論是傳統方式或CNC,在製作模具時都採「減法概念」,也就是用刀具削切,切、鑽、刨出想要的形狀,然後再以高熱再冷卻的方式,快速成型大量產品。在整個成型過程中,冷卻時間約占40%~90%,一般來說都會利用水或其他冷卻介質,圍繞模具進行循環流動,因此冷卻水路的設計,就成為是否能快速生產、品質穩定的關鍵。然而削切的方式,對傳統模具的冷卻水路設計造成很大的限制。

台灣模具業升級關鍵技術
**
如何讓台灣模具業與眾不同?這就是關鍵技術!**」杜秉明解釋,以金屬3D列印製作的模具是加法思維,不受刀具限制,能做出各種水路設計,就像用黏土捏出的形狀,用打洞機做不出來。數可將水路以螺旋狀分布在靠近模具表層的位置,改善冷卻效率。

這就是模具業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從減法到加法,不但生產效率變快、設計彈性變大,還能減少不必要的金屬材料浪費。數可從德國進口的千萬等級金屬列印設備,連麻花捲形狀的模具都能做出來。不過缺點是成本非常高昂,機器要價近3千萬,客戶得花上過去數倍的成本採購新型模具。「這就看企業對於『改變』有多少決心,」杜秉明說。

有效提升產能
未來台灣模具業的競爭力就在這裡,」杜秉明強調,過去中國有辦法削價競爭,主因是它們會抄襲台廠的水路設計,但新式設計將水路埋藏在模具內層,成為本土廠商的獨特知識。只要效率高,就有競爭力,玩具商樂高已經利用異型水路模具提升****25****%產量。

台灣是金屬模具第七大國,雖然這幾年產值仍維持在新台幣
500億元,但產業面臨外移與低價競爭,高階材料與製造設備長期仰賴國外。工研院南分院基層製造與雷射應用中心總監曾文鵬則指出,國內在積層製造模具應用上仍有挑戰,包括缺乏耐高溫、高硬度專屬材料及缺乏整合應用服務。但工研院會扮演整合角色,以3D列印技術為基底,發展國內自主模具製造材料、製程與應用服務,協助模具產業升級。

未來模具產業將走向單一規模、等級更高、極致量產,」長期與模具廠接觸的奇想創造執行長謝榮雅表示,未來的生產方式將走向兩極化:少量多樣、極致量產。部分3D列印機種已能做出商用產品,因此模具產業要避開商用3D列印機能做的事。3D列印出一片外殼可能要20分鐘,但模具機器30秒就能做出一片,一塊模具能生產70萬次。

他建議台灣製造業應朝「模組化」思考,核心模組可用模具大量製造,但客製化的外殼則採3D列印,畢竟模具才適合量產,30秒就能做出60支筆。「誰能妥善搭配兩種製造方式,就能決定未來能否取得優勢,」謝榮雅說。

3D**列印帶來的模具變革
****改變一:模具一體成型,能滿足任何形狀設計
****改變二:改變模具水路設計,冷卻快、效率高
****改變三:減法製造變加法製造,更精確、無廢料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No.227》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正式成立,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延續開放精神助海外新創回臺掛牌活絡資本市場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正式成立,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延續開放精神助海外新創回臺掛牌活絡資本市場

今年臺灣加權指數的年度大盤走勢呈現強勁上揚的趨勢,根據證交所資料,臺灣資本市場表現截至9月底,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對臺灣資本市場以及鏈結全球創新能量有何指標性意義?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暨AppWorks之初加速器董事長林之晨,從業界角度剖析第一手觀點。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偕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舉辦「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展現政府打造臺灣特色亞洲那斯達克的決心。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具備三大特色:法規鬆綁、聚焦重點產業、實踐市場雙向開放。

法規鬆綁!調整創新板及外國企業來臺上市規範

深耕亞洲新創生態、關注AI、雲端、數位科技創投領袖的林之晨,相當認同本次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法規鬆綁新制。根據證交所資料顯示,本次鬆綁重點包含:創新板採行一般板交易制度;精進創新板本國公司上市制度;優化創新板及一般板外國公司上市制度(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以及創新板、上市一般板、上櫃得互相轉板等機制。

針對上述機制升級,林之晨表示:「資本市場的制度革新是臺灣科技公司邁向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試金石。對於任何科技公司,如果想要上市掛牌,最重要的是必須擁有籌碼和流動性。一旦具備良好的流動性和優質的估值乘數,這些公司就有機會利用他們的籌碼去進行國際併購,進而擴大他們在整個區域的佈局跟影響力。」

透過法規鬆綁,林之晨也認為對於臺灣新創、優質企業走出去有絕對助力。「今年初創新板的投資人資格鬆綁之後,這此這次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等於延續開放精神,也就是提升流動性的重要舉措。同時,我們也觀察到許多臺灣的創業者在海外經營,有時會因與海外公司併購或合併而可能被歸類為國外公司。如果這些公司在退場時,能夠回歸到我們臺灣自己的資本市場掛牌,這對於活絡資本市場,並讓臺灣與國際接軌都具有非常大的好處。」

聚焦重點產業,資本市場活絡AI新創機會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另一特色是聚焦重點產業,特別是半導體、人工智慧、AIoT技術、智慧製造、綠能環保、機器人、 數位雲端、智慧交通、智慧健康、生技醫療、資安安控、次世代通訊、無人機及國防航太等前瞻新經濟產業,同時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提供整合服務。

盤點相關產業正巧與AppWorks生態系與台灣大哥大過去關注的AI、數位經濟、雲端科技、次世代通訊等不謀而合。林之晨回應道,「我們開始進入所謂Agentic AI(AI代理)時代,可以說是AI 3.0,接下來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會變為Business-to-AI to Consumer,然後再進一步變成B2AI to AI2C。在這個過程中,將會產生很多AI的新創機會。」

針對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關注的新興領域,林之晨認為不論是台灣大哥大自身參與這些成長的機會,或是透過投資新創,攜手他們有機會抓住在這個領域的成長,「我們對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感到欣慰,因為資本市場能支持這類產業發展,我們也期盼,未來有機會能讓這些我們支持的新創公司上市,創造流動性,並為創業者或股東創造好的報酬。」

實踐雙向開放,支持海外優質公司進入臺灣資本市場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更遠大願景是雙向開放,不僅讓臺灣的公司能走向國際,同時也要讓國際優質的資源能夠與臺灣連結,讓創新板將成為匯聚創新產業的核心樞紐。針對這方面的制度優化,林之晨認為對於臺灣的投資人,如果有機會透過這些板塊投資國際優質的新創公司,參與這些公司成長,這對於廣大的投資大眾能增加他們投資組合的多元性,並帶來未來的財富成長機會。

另一方面,林之晨也提到他們在東南亞投資的公司之中,不乏有市值已接近新臺幣一兩百億的企業。林之晨明確指出,「但我們也觀察到,許多東南亞的資本市場相對不活絡,不論是印尼證券交易所(IDX)或新加坡交易所(SGX),對於掛牌後的交易量,或者對科技股的友善度都非常不夠。」

換言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由本次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推出,加上證交所將再次鬆綁創新板及外國企業上市制度,林之晨深信此舉不僅讓臺灣公司在海外併購有強大的籌碼後盾,同時也能吸引更多在海外發展或符合科技趨勢的優質公司回流臺灣資本市場掛牌,並且讓臺灣的投資人能夠參與優質公司的成長,從而全面提升臺灣資本市場的活力與國際接軌程度。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