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Agent Ventures與創業者對話
CyberAgent Ventures與創業者對話
2013.09.06 | 創業

從今年4月起,CyberAgent Ventures舉辦與創業者對話一系列小型分享會,第一場先是介紹CyberAgent Ventures在日本各項網路事業的介紹及投資觀點,並透過實際案例說明,了解他們如何看待被投資公司的短中期發展戰略。第二場則是針對國內或海外設立公司的考量及優缺點做討論,包含股權/募資規劃及業務發展計劃。在9/7(四)所舉辦的第三場活動中,則是說明國際性投資基金與創業團隊的投資框架協議,包含股權架構及投資條款。 

在活動一開始,主辦方邀請Pinkoi共同創辦人顏君庭Peter及Cardinal Blue共同創辦人樊立勳John,簡單分享他們的募資經驗以及對募資合約的看法與心得。

2011年成立至今的Pinkoi,已擁有8000位設計師、超過3500個品牌以及陳列9萬多件商品,但一開始並非如此順遂。顏君庭回憶當時到北京見投資人的情況,也曾被不看好過,以一句「Your business is not sexy.」被否定掉。但在去年11月,團隊審慎評估後將重心放在亞洲市場,訂定發展策略,只用了6張投影片和投資人介紹網站的traction,並順利拿到第一輪的募資。他建議,「當你信任你的投資人,甚至可以把GA權限開給他,把最真實一面呈現出來。」也可從中判斷投資人是否了解數據背後所呈現的意義。 

日前宣布全球下載量已突破3500萬次的PicCollage樊立勳表示,當時選擇在500 startup的Demo Day上發表,以及在AngelList上登錄,意外吸引許多投資人的關注。此外,他現場也提出VC與Angel的不同,例如VC投資金額較高,約3百萬~1億元美元之間,Angel則是落在10萬美元左右,並且為可轉債票券(convertible note)。他建議團隊,若未來有機會與國際投資人接觸時,需注意以下3點:第一,在對的時間找到對的投資者,並了解每位投資者喜歡的投資工具。第二,先透過介紹,然後再到當地面對面了解。第三,不僅針對台灣市場,最好在代表性市場中有一些好的數據表現。

接著由CyberAgent Ventures總經理方倩勻Alice說明投資公司的流程。CyberAgent Ventures在確認投資標的後,會事前簽署一份NDA保密協議,再來就會進行Due Diligence投資評估過程,才得以了解團隊在市場上發展潛力,並且規劃日後發展的Business Model,之後便開始製作投資報告,此時投資案大致抵定。

若與投資方進行到擬定Term Sheet(投資條件書)的階段,表示雙方已有共識,幾乎算是要準備投資了。以下提出CyberAgent Ventures在看Term Sheet的幾個重點:
1. Price/Valuation(公司估值)
2. Investor Right/Investment terms Discussion(投資條件)
此階段合約內容要看清楚,若覺得不妥,大多與投資人還是有談判討論的空間。
3. Legal and Financial Due-diligece(進入法律程序)
開始請律師共同參與,DD的目的主要是確認公司是否合法存在,過去沒有任何訴訟問題。
4. Agreements and legal documents(相關文件的準備)
文件如Share Purchase Agreement、Share Holders Agreement、M&AA、Legal Opinion等。像是條款規範、修訂章程的工作,就像是男女雙方結婚前的協議條款,必須在事前明訂財產分配的問題,以防不幸走上「離婚」一途。
5. Funding/Closing Schedule-Closing condition(結案)
網路產業變化速度很快,因此在投資前的準備工作是非常緊湊的,會盡量控制在6週內完成以上流程。

此外,方倩勻建議台灣團隊在A輪不能持股太少,至少要擁有50~80%的股份,要注意股權分配的問題,且團隊在持股比例上,以負責營運及技術部門的持股比例高一些較理想。萬一團隊拿到的股份過低,後續該如何拿回股份(Dilution Issue),可藉由以下3個作法:
1. ESOP(員工持股計畫)
2. Warrant(員工可用較低價錢買到現值股份)
3. Others(注意對等協議是否不利下輪投資)

而大部分投資人常見的退場機制不外乎以下3點:
1. IPO
2. Trade sale(出售)
3. Redemption(清算/贖回)

最後他給團隊兩個建議,要清楚且快速的完成Term Sheet的結案,另外很實際的是,要和你的律師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

【活動預告】創業小聚#33:創新創業X商務應用**
**9 月 17 日(週二) 19:00-21:00在犇亞國際會議中心。邀請86小舖總經理王閔麒、17life總經理李易騰Elton、Citiesocial執行長王偉任Eric、愛度無限執行副總裁陳菲Faye、Tagtoo執行長楊長峰Teddy、工作空間網總經理尹克勤Elias、Yahoo!亞太區電子商務研發工程部資深工程師劉自強TC、時間軸科技執行長葉建漢John。詳見活動網頁

關鍵字: #募資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