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不少談論職場有關的書,有些講職場生涯的精采、有些講如何成功經營管理,但這一本 , 則是一本有關工作者如何勇敢「面對自我」的勵志書。作者是織田紀香(本名陳禾穎),是網路圈名人,取了個和日本知名女藝人相同的名字遊走職場、擁有亮麗出色的外表,卻讓他在職場裡備受爭議,但那並不阻礙他的努力與成就,就像紀香在自序中所說:「工作看的是能力,不是學歷、性別、更不是外表,只要你有能力,工作永遠會為了你而存在。」
「性別」在職場裡向來是個議題,職場環境原本就藏著許多檯面下的不平等,更何況論及「跨性別」議題可能帶來更多的不平等與歧視。作者是男兒身卻以女性外表闖蕩職場15年,他比一般工作者有更艱難的起跑點,他也曾經失志、自憐,但他願意為自己而活,為了不一樣的自己,努力存在著,這本書就是他與他看到的職場故事。
記得書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描述作者如何收掉自己自憐自艾的心情。那是作者與副總的一段對話,當時作者還只是一位基層員工,原本企圖心滿滿為自己設定成功的目標,卻因不懂得釋放負面情緒與壓力,又加上超強的自尊心而受不了工作上的挫折與委屈,轉而讓自己沉溺在線上遊戲,並開始斤斤計較,自己擁有的比別人少,做得比別人多。直到某日一位副總的話,讓他徹頭徹尾的醒了。
副總對作者說,與其計較抱怨,先問問自己做了哪些?貢獻了什麼?「不要去計較那些看不到的,先去計算自己能做的。……凡事沒有來不來得及,只有做不做得來。……在你自怨自艾之前,請想清楚你到底有沒有為了眼前的挑戰付出心力,如果有,那表示付出得不夠;如果沒有,只是兩手一攤就擺爛,那遭到忽略也是必然。」
副總的話一針見血,卻命中核心。
作者提到,他終於明白無關對與錯,在工作上很難選擇到「對」的,也不一定都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唯有理解每份工作得來不易,珍惜著那份工作,從不一定喜歡的工作中找出一點喜歡的理由,才能夠繼續在職涯中闖蕩下去。」
書中也對於「企業要不要給員工學習的時間與機會」的議題有所剖析?或許很多人心中認為公司應該要給員工學習的時間與機會,但是作者在書中點出:企業不是人才培訓大學,企業是「營利單位」。這很現實也殘酷,但是工作者本身若不持續精進,不為自己仔細思考要達到什麼目標,並用什麼計畫來實現這個目標,而只是把訓練責任丟給公司,很難有所成長。「訓練是公司對人才賦予的加值,但要讓自己擁有人才的本錢,你才是自己最重要的教練。」
而怎麼樣成為自己職場上的教練,也和自己的態度有關。態度往往是決定一個人前進或原地打轉、甚至退步的重要關鍵因素。在書中,作者提到一位前來應徵行政事務的媽媽,雖然她沒有年輕應徵者的優勢與聰慧,但是她卻有著把「每件小事都當成大事在做」的認真態度,從隨手把椅子擺好、利用等待面試時間分類好零亂的雜誌區、以及順手整理電梯入口處亂塞的雨傘。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不關己事的小動作,卻足以顯現出這位媽媽細心謹慎的態度。作者認為:「專業的落差可以彌補,態度的落差卻很難彌補」,這句話非常實用, 就如愛因斯坦也曾說:「要把小 事情 當作大 事情 來做!」 。
看完 這本書,收獲良多,沒有金科玉律,卻有著滿滿的感動與向前的動力。作者用自身的挫折、對人生的迷惘、不平等起跑點等遭遇為案例,卻寫出他從中如何面對與思考那些挫敗所做的努力,而勇敢的迎向每一個明天。如今你所看到的作者,可以那麼有自信的站在眾人面前大聲的說:「我是紀香。我,選擇不一樣。」因為,他用「態度」決定了他的「高度」。
(作者薛怡青,曾擔任科技媒體記者,現為Readmoo特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