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Google、賈伯斯的崛起,比爾·蓋茲如何化中年危機為轉機?
面對Google、賈伯斯的崛起,比爾·蓋茲如何化中年危機為轉機?

編按(2020.3.17):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於2020年3月16日宣布同時辭去微軟及波克夏·海瑟威董事會的職務,表明未來將全力投身慈善事業,以科技來解決全球發展的難題。

延伸閱讀:微軟、巴菲特都留不住比爾·蓋茲了

從哈佛休學、創業、稱霸個人電腦到如今,蓋茲打造微軟的這45個年頭裡,他經歷了Google的崛起、賈伯斯的挑戰,也曾當眾被人砸派⋯⋯這段近半百的歲月中,一代富豪的心境與人生經歷了哪些轉折?他又如何化中年危機為轉機?以下是2006年3月15日《數位時代》的報導。

比爾蓋茲這個名字,似乎不需要再多做介紹:全球最大軟體公司微軟的創辦人、連續蟬連十二年的全球首富、慷慨捐助慈善事業的企業家,當然,挾著個人電腦作業系統的絕對優勢,在各種科技領域中攻城略地,也讓不少人把他視為科技產業中邪惡帝國的首領。

不論是哪一種形象,不可否認地,自蓋茲自哈佛大學休學創業以來,他的一舉一動都是矚目焦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蓋茲以科技傳道家的角色,告訴大家一項新技術將改變人類生活、一個新時代就要來臨。

對台灣電腦產業而言,比爾蓋茲一手打造出的軟體帝國更是重要。因為沒有當年的MS-DOS(Microsoft Disk Operating System),就不會有IBM相容電腦的產生,就不會今天台灣如此令人驕傲的電腦產業。但是近三年來,一向意氣風發、自信滿滿的蓋茲,也開始有些迷惘:到底什麼才是我的下一步?

在作業系統之外找出路

在過去的三年間,微軟的確做了許多在作業系統之外的新嘗試:2002年,與宏碁在內的幾家硬體廠商,在紐約共同發表可手寫的平板電腦;同一年,微軟又和歐洲最大的電信營運商Orange及王雪紅轉投資的宏達電子,在倫敦展出第一款智慧型手機;2001年首度跨足遊戲機市場的XBOX未成功,去年底帶著重新開發的XBOX360捲土重來。

GA11174087_GatesAllen1980-pic4.jpg
比爾蓋茲與創業夥伴保羅艾倫。

「我們正在迎接一個新的工作世界(A new world of work),」去年5月,比爾蓋茲在西雅圖總部所舉辦的「微軟執行長論壇(Microsoft CEO Summit)」中指出,過去5年,微軟所做的事都在思考資訊與人的新關係,「軟體從個人電腦開始,然後擴展至網際網路與圖形領域,而現在,我們必須思考如何透過網路及各種裝置將人們連接在一起。」

曾經在1999年出版「數位神經系統」的蓋茲,自然也不會輕忽網際網路的力量,但是近來小老弟Google積極出招,讓蓋茲與微軟一直標榜的科技創新者的形象,受到極嚴重的挑戰。由於Google的各類服務,都試圖將軟體作業轉移到網際網路的平台上進行,不少業界人士都預言,微軟賴以起家的作業系統,未來有可能面臨被取代的窘境。

面對年輕創業家嚴峻挑戰

不過今年已52歲(2006年時)的蓋茲,面對小他快兩輪年紀的Google創辦人,他可是一點也不服老。

Alphabet執行長賴利·佩吉(Larry Page)
Google共同創辦人賴瑞·佩奇。
圖/ Google官網

「我並不認為我跟Google之間有正面競爭,」蓋茲去年接受美國科技媒體《CNET》訪問時回應,「這場革新的關鍵是從伺服器轉為服務的思維(Server to service),對於Google,我是很期待他們的發展,但我不認為他們理解這個遊戲規則,目前是因為在蜜月期,所以他們做的任何事大家都視為合理,」他甚至回應記者,「在1985到1995這十年間,微軟也是在一個蜜月期。」蓋茲比較,「Google是要幫助人們組織各種資訊(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而我們是給大家管理資訊的工具(give people tools tolet them organize information)。」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在產業打滾三十年,歷經與蘋果電腦、網景、昇陽等重量級公司纏鬥的驍勇經驗,略謀略,蓋茲絕對稱得上是精明的老狐貍,初出茅蘆的布林與佩奇,或是比較有經驗的老手如雅虎的執行長,蓋茲的確可以不把他們放在眼裡,不過,蓋茲很清楚,後進者對於改變世界的雄心企圖並不亞於他,這才是最難防的挑戰,一如他當年創業一樣。

Sergey Brin
Google共同創辦人謝爾蓋·布林。

延伸閱讀:佩奇、布林退位交棒!Google傳奇創辦人:公司21歲了,不需要嘮叨的父母

## 全世界最討厭的有錢人?

1968年,比爾蓋茲13歲,湖濱中學啟動一台電傳打字機與一台遠端電腦的連線,從此改變了比爾的一生。他和最要好的朋友肯特埃文斯(Kent Evans)以及長他兩歲的保羅艾倫(Paul Allen),只要有機會,就衝進電腦室玩機器。包含比爾在內,幾個對電腦有著狂熱的學生,組成的「湖濱程式設計師集團」就此展開「晚班」工作。

比爾常常在回家吃完晚飯後,又偷偷的從後門溜回學校,通宵達旦地流連在電腦室裡,吃著披薩、喝著可樂、徹夜工作。1974年酷寒的12月天,保羅看到剛出版的一月號《大眾電子》(Popular Electonics)雜誌,封面上宣告著:突破!全世界第一台迷你電腦問世—⋯⋯愛爾他電腦(Altair 8800)。艾倫知道,個人電腦要來了,就要成為人人可用的工具了,他衝進比爾的宿舍,大喊:「比爾,我們可不能在這場發展中睡大頭覺。」1975年8月,比爾蓋茲和保羅艾倫正式成立微軟。談判高手蓋茲,就是認為自己要有60%的股份。

1985年股票上市,比爾蓋茲成為億萬富翁。

過去30年來,為了自己一手創建的軟體王國,蓋茲使盡商業手段,咄咄逼人「把每個競爭者都逼到死角」。1998年2月,比爾蓋茲在比利時正要出席一場演講,才走到門口,一個派就準確無比地打在比爾臉上。蓋茲頭髮、眼鏡和大半個臉都在無情的奶油之中。

shutterstock_247513390_bill_gates_microsoft_比爾蓋茲_僅
2005年全世界96%的個人電腦都使用著蓋茲的Windows作業系統,上面幾乎都跑著微軟的Office軟體。
圖/ shutterstock

透過電視媒體,透過自己所說的網路網路浪潮,狼狽的模樣重複播放著,記者訕笑地報導這則新聞:一個全世界最有錢的人,一個全世界最令人討厭的人?每個人答案各自有異,不過,事實擺在眼前,2005年全世界96%的個人電腦都使用他的Windows作業系統,上面幾乎都跑著微軟的Office軟體。

寧捨財富渴望有影響力

「從很小的時候我就瞭解到軟體的神奇。我想只要我集中心力在軟體,雇用到很棒的人,我們就可以一起透過軟體來改變世界。我想我們應該做到了。」蓋茲說。但是,在目前的時空下,同樣的話語,只要把「軟體」換成「網際網路」,看起來就像是Google創辦人會說出來的話。不然原本擔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的李開復,怎麼會被Google挖走?

對蓋茲而言,他想要被外界認可的角色,不是全球首富,而是有影響力的人,不然他也不會在商場拼鬥之餘,換了一付慈善家的形象。1999年,反托拉斯訴訟後,比爾蓋茲以170億美元正式啟動基金會的運作。2000年在西雅圖舉行的數位落差會議,比爾蓋茲在會議裡,大聲疾呼,「把個人電腦搬進非洲國家的教室裡,有何意義?根本解決不了第三世界國家的貧困問題。」他用力地說,「從可以喝的乾淨水做起,從好的健康照顧開始,忘掉個人電腦吧。」相信嗎?這是比爾蓋茲說的話。

比爾蓋茲與各國領袖會面,參加世界經濟論壇會議,媒體開始逐漸重視蓋茲基金會在做的事情。當去年基金會捐七億五千萬美元給國際防疫組織(Global Alliance for Vaccines and Immunizarion)時,挪威政府也跟著捐二億九千萬美元。「做善事蔚然成風,引爆點就是比爾和美琳達兩人。」《時代》雜誌如此報導著。2005年底,《時代》雜誌遴選比爾、與他的妻子美琳達和搖滾哥歌手波諾一起成為年度風雲人物。

覬覦有較多掌聲的賈伯斯

蓋茲大可退休,就像他的創業夥伴保羅一樣,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但他並沒有,原因很簡單,別忘了,他是一個創業家:不計創業的各種可能風險和後果、重新思考那被眾人公認為定律的規則、聚焦那被所有大師忽略的瑣事、研發那最平庸市場所需要的技術,即使失敗,大不了拍拍屁股重來。

現在的蓋茲,擁有500億的身價、率領6萬名的員工,也許少了點拍拍屁股重來的勇氣,但他一直沒有停下來思考,每年重要的科技盛事,如CES、ITU通訊展,蓋茲總是不忘發表他的新看法,今年(2006年)也不例外。

「2005年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年(very big year),但2006比去年更重要。」今年(2006)一月,蓋茲在拉斯維加斯所舉行的CES電子展上表示,除了最新的作業系統要問世,其他還有包括家庭娛樂中心、智慧型手機等眾多數位產品,都會變成市場主流,「我們正邁向下一個十年,談論的是一種在以數位為核心的風格世代。」

怎麼可以錯過這樣的時代轉折?蓋茲在2004年於哈佛、麻省理工學院、卡內基美濃、康乃爾及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校園演講中,總是鼓勵台下的學生,而他也期許自己能成為新時代的導師,只是,還有一個人比蓋茲更有機會,他是蘋果電腦的賈伯斯。

蓋茲與賈伯斯之間,究竟誰發明了電腦圖形介面的爭議,一直是科技界不休的話題,蓋茲對於外界總認為是他盜用的說法不以為然,「圖形介面不是蘋果電腦發明的,是全錄公司發明的。重點是,我們發明(invent)了軟體產業,沒有其他公司這麼做,我們是唯一的(unique),只有我們願意突破,願意冒險這樣做。」

既生瑜、何生亮的情結,至今依然存在。同樣都是大學休學創業,同樣對科技充滿熱情,做為一個經營者,賈伯斯的事業不如蓋茲順利,然而,賈伯斯卻一直擁有更多的掌聲,iPod的空前成功,讓賈伯斯在蓋茲口中所謂的風格世代中,佔據了一個極重要的位置,儼然成為數位風格生活的代言人,加上被逐出公司、得癌症的曲折人生,更讓賈伯斯多了點貼近真實生活喜怒哀樂的面貌,蓋茲要怎麼贏過賈伯斯?

比爾蓋茲與賈伯斯.jpg
比爾蓋茲與賈伯斯。

不只是蓋茲的個人成就的戰爭,也是影響未來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時刻,也許蓋茲少了一點激情的話題性,但他的企圖心卻是三十年來都沒改變過,你可以不喜歡他這個人,卻不能不注意他接下來要做的事。

責任編輯:蕭閔云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提供在地服務、鏈結全球網絡!KPMG台灣創新科技大賽,助新創躍登國際舞台!
提供在地服務、鏈結全球網絡!KPMG台灣創新科技大賽,助新創躍登國際舞台!

從2021年至今,每年11月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辦的Web Summit大會期間,都會有一場扣人心弦的「KPMG Global Tech Innovator」(以下稱KPMG GTI)全球總決賽。包括KPMG台灣、瑞典、巴西等各個國家的會員所,會在國內先經過激烈競選、推派出一組代表隊後,接著再由KPMG全額贊助,前往里斯本,一同展開一場新創間的「國際擂台賽」,「這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新創賽事。」KPMG安侯建業創新與新創服務團隊主持會計師黃海寧強調。

KPMG GTI 規模最大新創賽事、創業風向球

她進一步解釋,由KPMG Global Private Enterprise創新創業服務網絡平台舉辦的KPMG GTI,一方面是為了提供各國新創產業在地服務,同時也是透過KPMG的國際網絡,為新創鏈結全世界。

如今,隨著賽事即將邁入第四屆,KPMG GTI幾乎已成為全球新創的風向球,每年進入決賽的隊伍,都是站在趨勢上創業。例如2021年有17個國家的KPMG會員與會,裡頭的主題包括AI和機器學習、金融科技與金融服務應用、零售和電商等,而台灣選出的代表隊,是投入AI、致力找出數據價值的InfuseAI;2022年增加至22個國家與會員所參賽,隨著ESG浪潮興起,在前三名中,包括能源跟潔淨科技、電商與零售的應用和健康科技等主題,台灣則由開發次世代眼動追蹤模組的見臻科技入選;2023年再度擴增至23個國家、隊伍與會,永續、AI和機器學習、金融科技一樣是熱門議題,黃海寧觀察,歐洲與中東國家的隊伍對「永續」議題著力甚深,尤其聚焦在像氫能等新潔淨能源解決方案的提供與應用,而耕耘永續、減碳的台灣代表活優科技,同樣不落人後,專注在植物肉油脂的研發。

特別的是,在KPMG GTI全球總決賽中,所有參賽隊伍需要在一周前抵達里斯本,準備事前採訪、與創業導師的三次一對一對談。所有採訪、短片錄製都採最高規格,由知名科技節目《Beyond Innovation》的主播兼製作人 Michael Bancroft進行訪談,Michael Bancroft也會在決賽的pitch時刻,擔任主持。來自全球知名創投機構、加速器和科技巨擘的評審,則會在團隊結束三分鐘的簡報後,針對選題、商業模式、短中長期發展規劃等環節,提出簡潔但直指核心的問題,「這是一場體現『創業無國界』精神的賽事,尤其團隊都是以『革命性的高科技』為題,不只要解決台灣一小撮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地球的問題,每一個建議都會非常受用。」黃海寧說。

401262861_658074446472924_4133069903260611896_n.jp
圖/ KPMG

賽事結束後,由於KPMG擁有完整的創新創業服務網絡平台和資料庫,所有參賽隊伍的資料,都會被收錄到KPMG的平台和資料庫中,方便全球投資人尋找標的,等於團隊不需要到不同國家、台灣駐各國的辦事處一一叩門,「只要透過KPMG的平台,直接在全球23個國家,都能找到對的資源。因為每個國家背後,就是一個KPMG的新創服務團隊在支援他們。」

從第一屆至第三屆,台灣的新創代表在KPMG GTI全球決賽中都收穫滿滿。那麼,究竟要如何才能脫穎而出,成為「KPMG GTI台灣創新科技大賽」的冠軍,代表台灣出賽?

選拔台灣代表 著重前瞻性、創業的人文素養

黃海寧解釋,賽事鎖定創立2至5年的早期科技新創,團隊首先必須經過書面初審,接著在決選的pitch中,展現自己的主題、技術、產品與商業模式,最終由9位評審團共同做出決定,「我們挑選代表隊的考量點,並非是已經募到很多資金、開始有許多訂單、高營收的閃亮明星。評審反而更希望看到具前瞻性、充滿信心的團隊。」

由於評審團中,KPMG僅占2個名額,另外7位是創投、加速器的代表,因此也能推薦各自輔導的團隊前來參賽,目的是期望藉由多元的評審團組成,擴大參賽團隊範圍,找出遍布台灣的優秀隊伍。

即便新創最終沒有成為代表台灣出征的團隊,但只要是進入前10名的隊伍,評審團便會設計各式各樣的課程、資源,協助新創在未來一年中快速成長。近來,黃海寧就觀察到,許多在0到1階段團隊的主要投資人,其實是台灣的中小企業主,但由於投資人和團隊間缺乏理解、互信,對新創的未來走向、產品發展等問題的看法可能天差地遠,導致新創無法挺過死亡幽谷,最終不幸夭折。因此,包括信任關係、基礎會計財報知識、法律知識、股權結構等,都是KPMG會提供新創團隊的重要課程內容。

366809329_607452221535147_8304102715319474388_n.jp
圖/ KPMG

另外,過去KPMG的媒合區域較著重在北區,且多為幾間固定的大企業;今年,KPMG預計增加中小企業與新創間的媒合,會再將媒合範圍擴大至南部,建立與億載會、磐石會等團體的合作關係。

目前,第四屆的KPMG GTI台灣創新科技大賽已經開跑,對於有心參與KPMG GTI競賽、成為台灣代表隊的新創,黃海寧透露,她經常在國外的創業團隊身上,看到對技術和產品的自信、對夢想的擘畫、對技術的擁抱,以及愛護地球的態度。她建議團隊參賽前,可以向不同面向的專家虛心求教,讓專家將技術、產品、商業模式協助修整到對的樣態,再端上舞台,「產品、技術固然重要,但建立與利害關係人的互信、培養『創業的人文素養』,也會是新創能否走得長久的關鍵。」

第四屆的KPMG GTI台灣創新科技大賽,瞭解更多:
https://kpmg.com/tw/en/home/insights/2024/03/global-tech-innovator.html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