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期雜誌精選]從貝爾實驗室到Google,再到台達電子雲端事業,翟本喬將過去在海外所見的雲端產業和企業文化帶回台灣。現在許多和雲端有關的論壇,紛紛找上他。他更創辦了和沛科技,如同eBay一樣,希望成為台灣創業圈的搖籃,期望十年後,現在的夥伴都能自行創業,豐富台灣軟體產業。
談雲端,大部分的人都要談談「什麼是雲端」,偏偏只有翟本喬丟出的題目是「什麼不是雲端」。頂著傲人學經歷的翟本喬,他多次在公開場合談台灣雲端產業謬誤、談台灣轉型困境,雖然言詞犀利,但總是深藏對台灣產業的期待之心。
翟本喬的成名之作,是2005年在Google負責伺服器平台規畫,透過軟體的設計發揮硬體效能,將電源效率從六成提升到九成以上,每年幫Google省下千萬美元電費。正因為在Google任職之故,他比台灣企業家更早且更第一線接觸到雲端的概念,雖然在美國已有不錯的成就,但他始終心繫台灣。「唐僧取經,意在中土,這就是我2006年回來台灣的想法,」翟本喬說。如果當年繼續留在美國過好日子,30年後一定會後悔。
當時,雲端概念在台剛開始火紅,許多企業爭著要和雲端沾上一點邊,只要和網路有關,都可以叫「XX雲」。「我們要清楚知道,網路就是網路,那不是雲,」他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之後,他接受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提議,在台達電做全新的雲端事業,可惜尚未有具體成果,台達電就放棄雲端事業。於是他和部分同事把這塊事業買下來,成立和沛科技,這也是他第一次正式創業。
大公司經驗加上創業熱情,翟本喬被視為台灣雲端發展的重要意見領袖,而且他也不怕得罪人,在許多演講場合都直言:「大部分的企業老闆做雲端,還是想藉著這名詞賣既有的硬體,那是沒有用的。」
「再做代工台灣就沒前途了,一定要更大力投資軟體業,」他說,全世界在談雲端技術,重點都是找出新的軟體應用,和沛花三個星期開發出來的蒐證雲只是個開始,台灣年輕人很優秀,他之所以用「老人」的身分創業,就是希望讓年輕人可以用不一樣的思維,找出屬於軟體世代的機會。(攝影/林衍億)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4年2月號《數位時代》「軟體出英雄」,全國7-11、誠品等各大書店熱賣中。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