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資通訊關鍵發展~無所不在的智慧應用
2014資通訊關鍵發展~無所不在的智慧應用
2014.02.17 | 科技

工研院產經中心(IEK)發表2014十大資通訊產關鍵議題,其中,「無所不在的智慧(Smart Everything)」已成為產業發展關鍵,以智慧型手機為點,發展出更寬廣的線、面,形成智慧生活生態系統。

工研院IEK電子組組長紀昭吟預估,今年智慧型手機全球成長率約25%,平板電腦則約22%,和前幾年相較之下,成長曲線已開始趨緩。因此,手機、平板以外的各種智慧裝置,也將逐漸形成生態系統。手機成長趨緩的挑戰,更激發了資通訊業者更多創新,如穿戴電子裝置、變形顯示技術、3D列印、智慧終端生態系等。

她指出,ICT產業重點將由過去的高效能訴求,轉變為簡單高穩定、輕巧低耗電與高環境容忍的技術發展新路徑。整體產業在4G LTE、雲端應用、社群網路、物聯網等基礎環境逐漸普及下,造成衍生商機與策略的改變。全球發展上,中國業者的成長有目共睹,同樣背景下,印度業者也悄悄崛起;而中國製造風險不斷提升,美國的再工業化同樣需要台灣ICT製造業審慎關注。

工研院觀察,2014年全球ICT主要市場均呈現疲弱現象,主力平板與智慧手機年成長均不到10%,PC與NB出貨衰退、總體消費性電子市場也預估下滑1%,因此產業界需要新的目標來維持ICT市場之持續成長。

工研院預測今年十大關鍵科技議題:

1 穿戴裝置百家爭鳴,產業技術另闢新徑
2014年是產業正式大力發展穿戴裝置之元年。基於產品技術發展成熟度與市場清晰度,2014年將會以手環、手錶類為主,眼鏡類與生物電子類將佔極小部分。由於廠商今年發展態度為迅速投入市場,而非精研市場需求,因此今年產品應用仍將以手機配件與運動健身為主,這兩類市場之發展較為明確,但市場規模有限。目前仍未見到殺手應用,因此工研院IEK預估今年穿戴裝置仍將無法大量普及,今年全球出貨約3170萬台,到2018年可成長到1.9億台。

2 印度手機品牌崛起,新興市場競爭加劇
由於中國生產成本上升、盧比貶值與印度政府為了扶持本地供應鏈而策略性調漲手機等電子產品之進口稅,加快印度手機廠商評估自行組裝的腳步。如Micromax將於2014年Q1開始於印度自行組裝手機。伴隨東南亞市場對於智慧型手機的需求持續成長,各國陸續培育出當地手機自有品牌業者,除了印度之外,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和越南也開始嶄露頭角,中國大陸以外之品牌手機逐漸成為國際上之新興勢力。台灣業者可以藉由與當地品牌通路廠商合作方式切入以爭取商機。

3 4G LTE 服務普及加速 微型基地台展露曙光
隨著4G LTE用戶普及度提高,營運商在用戶密集地區建置微型基地台,以解決暴增的數據流量和增加數據頻寬。IEK預估2014年台灣4G LTE微型基地台可佔有全球21%市佔率,產量可達到58萬台,其中以ODM形式為主。2018年產量可達到1131萬台,市占率提升至28%。台灣4G LTE產值在2013年前以手機和接取產品為主,但自2014年起,台廠將陸續獲得4G LTE微型基地台訂單,4G LTE微型基地台產值開始浮現,顯示我國4G LTE產業供應鏈已由終端延伸至局端。

4 IoT裝置與應用興起,帶動IC製造需求區隔化
IoT的特性所強調的是使用者的便利性與多樣性(輕巧、價廉、省電),而非單單效能的追求。其主要架構為物件感測、通訊傳輸與雲端運算所組成;近年行動通訊的發展已為IoT建立了良好的通訊基礎,未來IoT的發展,將會著重在感測器與電源管理等相關IC產品的研發。感測器作為IoT第一線的資訊收集元件,電源管理IC的改進則會滿足省電的需求,對於IoT而言,皆是不可或缺。

5 跨裝置互連需求,智慧裝置邁入群體戰
當智慧裝置與感測裝置開始頻繁互動,消費者利用熟悉的智慧裝置去控制、分析、分享其他智慧裝置與智慧感測器之資訊。原屬於公有領域的感測裝置,開始與私有領域的智慧裝置結合,共同構成一個私人的智慧與感測裝置生態體系。例如越來越多建築與家庭感測裝置可透過智慧手機控制、顯示、分析資料,大廠如Apple與Google均正式發展智慧手機與汽車之結合技術,且已有許多汽車產業開始導入。

6 變形顯示來臨,軟性面板技術掀起裝置革新
隨著軟性面板技術成熟與良率的提升,面板將會進化到捲軸式,最終發展如報紙,可以摺疊之顯示器為軟性面板技術發展目標。軟性面板應用於手持裝置為大宗,未來將更進一步跨入數位看板、行動醫療、車用等利基型市場。

7 大尺寸Tablet跨界發展,新一波終端競爭發酵
大尺寸智慧手機(5吋到6.99吋)的銷售成長,逐漸蠶食小尺寸平板電腦市場,驅動主要廠商紛紛開始找尋新產品定位,大尺寸Tablet即是2014年各家業者積極想要布局之方向。值得注意的是11-13.9吋產品,預期2014年開始嶄露頭角,強調2 in 1功能的Hybrid產品、或是搭配觸控筆功能的平板電腦,在商務與教育使用上具有優勢。預期11-13.9吋產品預期將於2014占整體3%至2018年提升至9%。

8 Big Data多元應用,資料中心規格創新
2014年將是多元資訊硬體架構與系統管理軟體走向大規模應用的關鍵決戰年,預計國際應用服務大廠將更積極導入針對應用需求優化設計的硬體,其中包含針對巨量資料儲存、離線巨量資料分析與網頁伺服等輕量化應用,可望帶動如微伺服器產品的快速成長,預估2014年微伺服器產品規模將達5.8億美金,到2018年可成長為14.5億美金。

9 3D列印生態成型,ICT製造新機會
透過整合3D Camera的3D影像內容擷取、以及3D列印的內容產生,代表個人化製造時代來臨,結合創意與落實,將形塑未來次世代ICT製造業新模式。推動3D Camera 成為全球NB/PC配備,目前成本相對較高、軟硬體整合技術上尚未完全成熟。然而台灣擁有筆電與桌機製造代工優勢外,可整合台灣其他產業COMS、光學模組、鏡頭模組及3D影像擷取模組組裝之能力,推動台灣整體產業鏈機會。

10 產業鏈持續移動,美國ICT製造業再起
近期美國品牌主導ICT製造回流, 包括Apple、Google、Motorola、GE等都已正式啟動美國製造,EMS大廠鴻海、偉創力都宣示加碼美國,然初期仍是以美國在地市場為主、少量客製化的的消費電子產品。

關鍵字: #工研院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正式成立,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延續開放精神助海外新創回臺掛牌活絡資本市場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正式成立,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延續開放精神助海外新創回臺掛牌活絡資本市場

今年臺灣加權指數的年度大盤走勢呈現強勁上揚的趨勢,根據證交所資料,臺灣資本市場表現截至9月底,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對臺灣資本市場以及鏈結全球創新能量有何指標性意義?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暨AppWorks之初加速器董事長林之晨,從業界角度剖析第一手觀點。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偕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舉辦「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展現政府打造臺灣特色亞洲那斯達克的決心。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具備三大特色:法規鬆綁、聚焦重點產業、實踐市場雙向開放。

法規鬆綁!調整創新板及外國企業來臺上市規範

深耕亞洲新創生態、關注AI、雲端、數位科技創投領袖的林之晨,相當認同本次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法規鬆綁新制。根據證交所資料顯示,本次鬆綁重點包含:創新板採行一般板交易制度;精進創新板本國公司上市制度;優化創新板及一般板外國公司上市制度(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以及創新板、上市一般板、上櫃得互相轉板等機制。

針對上述機制升級,林之晨表示:「資本市場的制度革新是臺灣科技公司邁向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試金石。對於任何科技公司,如果想要上市掛牌,最重要的是必須擁有籌碼和流動性。一旦具備良好的流動性和優質的估值乘數,這些公司就有機會利用他們的籌碼去進行國際併購,進而擴大他們在整個區域的佈局跟影響力。」

透過法規鬆綁,林之晨也認為對於臺灣新創、優質企業走出去有絕對助力。「今年初創新板的投資人資格鬆綁之後,這此這次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等於延續開放精神,也就是提升流動性的重要舉措。同時,我們也觀察到許多臺灣的創業者在海外經營,有時會因與海外公司併購或合併而可能被歸類為國外公司。如果這些公司在退場時,能夠回歸到我們臺灣自己的資本市場掛牌,這對於活絡資本市場,並讓臺灣與國際接軌都具有非常大的好處。」

聚焦重點產業,資本市場活絡AI新創機會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另一特色是聚焦重點產業,特別是半導體、人工智慧、AIoT技術、智慧製造、綠能環保、機器人、 數位雲端、智慧交通、智慧健康、生技醫療、資安安控、次世代通訊、無人機及國防航太等前瞻新經濟產業,同時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提供整合服務。

盤點相關產業正巧與AppWorks生態系與台灣大哥大過去關注的AI、數位經濟、雲端科技、次世代通訊等不謀而合。林之晨回應道,「我們開始進入所謂Agentic AI(AI代理)時代,可以說是AI 3.0,接下來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會變為Business-to-AI to Consumer,然後再進一步變成B2AI to AI2C。在這個過程中,將會產生很多AI的新創機會。」

針對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關注的新興領域,林之晨認為不論是台灣大哥大自身參與這些成長的機會,或是透過投資新創,攜手他們有機會抓住在這個領域的成長,「我們對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感到欣慰,因為資本市場能支持這類產業發展,我們也期盼,未來有機會能讓這些我們支持的新創公司上市,創造流動性,並為創業者或股東創造好的報酬。」

實踐雙向開放,支持海外優質公司進入臺灣資本市場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更遠大願景是雙向開放,不僅讓臺灣的公司能走向國際,同時也要讓國際優質的資源能夠與臺灣連結,讓創新板將成為匯聚創新產業的核心樞紐。針對這方面的制度優化,林之晨認為對於臺灣的投資人,如果有機會透過這些板塊投資國際優質的新創公司,參與這些公司成長,這對於廣大的投資大眾能增加他們投資組合的多元性,並帶來未來的財富成長機會。

另一方面,林之晨也提到他們在東南亞投資的公司之中,不乏有市值已接近新臺幣一兩百億的企業。林之晨明確指出,「但我們也觀察到,許多東南亞的資本市場相對不活絡,不論是印尼證券交易所(IDX)或新加坡交易所(SGX),對於掛牌後的交易量,或者對科技股的友善度都非常不夠。」

換言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由本次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推出,加上證交所將再次鬆綁創新板及外國企業上市制度,林之晨深信此舉不僅讓臺灣公司在海外併購有強大的籌碼後盾,同時也能吸引更多在海外發展或符合科技趨勢的優質公司回流臺灣資本市場掛牌,並且讓臺灣的投資人能夠參與優質公司的成長,從而全面提升臺灣資本市場的活力與國際接軌程度。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