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微軟的「垃圾小王子」汪劍超,賦予廢品新價值
離開微軟的「垃圾小王子」汪劍超,賦予廢品新價值
2014.03.05 |

一包垃圾的再生旅行

這是一包240公克重的垃圾。它由一疊雜誌、幾隻不鏽鋼杯、一堆塑料瓶子和利樂牛奶包組成。此刻它靜靜躺在成都市錦江區比利華小區田阿姨家中,即將開始一場與其他垃圾同胞大相逕庭的旅程。

出門前,它被田阿姨貼上一張二維條形碼—這個動作為它賦予了某種獨一無二的身份感—小區裡一隻鴿子灰色的垃圾桶專門負責接收這類已經被細緻分類的垃圾。條形碼「嘀」一聲,它的體重立刻被計算出來,換算成積分,自動計入田阿姨的帳戶之下。當天夜裡,它與3噸回收垃圾一起,出現在錦江區邊緣的某個半露天垃圾場。它發現這裡異常清潔,像一群有整理癖的人橫掃過的平原,紙和紙、塑料與塑料、金屬與金屬整齊扎堆地待在一起,組成勢均力敵的小山頭。這包垃圾的身份再一次被掃瞄錄入,在垃圾分揀線上最終找到自己的玻璃同類。它將在幾天內被送往玻璃廠,經過融解和重新製作,再一次誕生。

這個看似頗像「賣廢品」又與之截然不同的垃圾回收體驗,出自綠色地球—中國唯一一家專業從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及資源化的企業,通過積分兌換激勵與精細化信息管理的模式推進環保。

綠色地球的靈感來自一家名為「再生銀行」(Recycle Bank)的美國公司。2004年1月17日,美國費城West Oak Lane社區。在這個全市最貧窮的社區門口,突然豎起了一塊巨大的廣告牌:我們離星巴克有多遠?—10磅垃圾。這個讓人摸不着頭腦的廣告,後來成為美國環保產業一個里程碑。住戶每投遞10磅可再生垃圾,再生銀行向住戶支付5美元,劃入專門開立的銀行卡裡,住戶可到參與到該計劃的任何一家商家消費。

綠色地球為這套良性互動的機制設計了更接地氣的中國版:為每戶開設帳戶,進行細密的垃圾分類指引,將回饋綁定在積分體系上,並嫁接商業平台,以持久、穩定地推進垃圾分類。

2008年至2013年8月,綠色地球的新鮮服務擴散至成都市錦江區93個小區,49622戶居民家中。按100公克垃圾換1個積分計,田阿姨家5年下來累積4199積分,相當於419.9公斤可回收垃圾。「每月底能收到綠色地球的短信,顯示當月累積的垃圾重量,全家人很有環保成就感。」

刷新「扔垃圾」鏈條

「綠色地球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刷新與『扔垃圾』有關的一切用戶體驗。」公司總經理李力屬創業元老之一,親身經歷了綠色地球的蛻變。綠色地球在2010年進入低谷期,一張Excel 表,緩慢維持着整個系統運行,用戶量衝至1萬戶,系統崩潰,停滯不前。直到2011年執行總裁汪劍超的加入。

汪劍超話不多,身上帶有IT人特有的沉穩。他並沒有想到自己的職業生涯裡會出現「超級破爛王」這個環節。從中國科學軟件研究所畢業後,他在微軟中國待了5年,「進微軟的動機簡單又複雜,一心想要改變世界,改變億萬人的生活。」擔任研發工程師和產品經理的他,發現在大公司裡,一個哪怕微小的創新點子,從生發到實現的路徑極長,個人力量很有限。而在已經上市的電商公司蘭亭集勢擔任產品總監,讓他積累了豐富的創意經驗。「我終於意識到,改變世界,也可以不指向某個遙遠虛幻的群體,看看我能為身邊人、身邊小事做些什麼。」

汪劍超為綠色地球重新設計了完備的信息系統,讓整套用戶體驗輕盈、現代起來。「中國的特殊情況是,有廢品收購這個巨大市場的存在。可是用戶處在弱勢,收購者可以選擇收什麼、不收什麼;隨意定價和短斤少兩現象常有;再是雙方合作關係鬆散,並不持久。另外,美國即使像Recycle Bank這樣成功的公司走的也是單向回收(Single Stream),出口洋垃圾,於是你可以看到浙江做塑料垃圾加工的村子幾乎生態盡毀。我們要儘量做到,消化這些垃圾而不是轉移。」

「綠色地球想用現代方法,推動中國城市垃圾回收的產業革命,對垃圾分類行業作出重新定義。也許,今後你在大街上再也見不到頂着烈日的拾荒者或廢品收購客。」

在這個野心之下,綠色地球打通了小區、垃圾分揀線、垃圾大宗回收、商家合作整個鏈條。目前每天收運可回收垃圾超過3噸,創業5年回收量910.6噸,公司網站首頁不間斷滾動刷新着這些垃圾的隱形價值:相當於少砍伐5193.37棵樹,節省石油7692.35桶,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292.94噸。

對綠色地球來說,居民每扔一次垃圾,相當於完成一次微小交易。它們的潛力正在浮現。

垃圾就是金錢

綠色地球要面對的是帶有中國特色的「垃圾觀」。除了垃圾填埋、垃圾焚燒,垃圾分類始終處在不溫不火的弱勢狀態。

汪劍超從舊金山的Recology身上看到了信心,這個擁有近百年歷史的廢棄物經營企業,今天成為舊金山市垃圾處理的主力軍。舊金山市垃圾回收利用走在美國前列,關鍵因為他們充分利用了市場機制這只無形的手,確立了一個嶄新的概念:扔東西就得付錢,收垃圾就能賺錢。這一市場機制在美國不斷得到加強。美國人愛說,「Trash is Cash(垃圾就是金錢)」。在舊金山,每戶居民每月要花費近50美元的垃圾處理費。Recology已經確定了目標,在2020年將舊金山變成「零垃圾」城市,今天,他們的垃圾回收處理能力已經達到78%。

 

「想像一下,成都每天5500噸的城市垃圾,Recology能處理到只剩1210噸,這是多麼可怕的效率。」汪劍超意識到,與美國的模式不同,中國的城市居民並不需要為垃圾處理繳費,因而隨意且不成體系。借助政府力量,成為綠色地球的必須路線。2011年,成都開始試點垃圾分類,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著稱的錦江區找到綠色地球,投入400萬購買為期3年的服務,它承諾將在2012年達到5萬用戶,2013年達到8萬用戶。「目前我們的全年收入在400萬左右,政府投入占其中80%以上。今後,我們會增強賣垃圾收入的比例,政府對垃圾減量的補貼比例慢慢降低。」

2013年7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垃圾分類是個系統工程》,其中提到:「要市民願意分、會分,要政府引導分,分了之後還要會處理、能處理,更要平衡目前已經存在的廢品回收人員的利益,依靠他們幹一些市民不願意幹、政府又沒有能力幹的事。」中國多個城市出現的尷尬現象被明確指出:一面倡導市民垃圾分類,另一面,環衛垃圾車將所有垃圾混雜在一起「一鍋端」。文中明確指出垃圾分類一方面屬於政府指責,另一方面也需依靠更新鮮的市場力量。發文後不久,汪建超接到成都市市管局電話,請其詳談合作。

專業的力量在2013年420蘆山地震中得到檢驗。汪劍超帶著兩三個人趕赴現場,正是綠色地球出力的時候。廬山縣城分佈着幾百個臨時安置點,災後垃圾量激增,為防止災後疫情,環衛系統每天承擔巨大收運壓力。最終,綠色地球的垃圾分類試點落在楊家窪的生產隊,40多戶災民的臨時安置點,一次性用品堆成垃圾山,蠅蟲滋生。綠色地球一個一個帳篷普及垃圾分類常識,只用兩天,所有災民便開始自覺分類。環衛每天200多噸的垃圾壓力,減排到60多噸,與災前水平齊平。

「比如,一個廚餘機品牌借助綠色地球的社區渠道達到了超水平的售賣。如果我們的渠道能大到覆蓋一整個城市,那麼電影院線、超市、環保品牌等各種商家便能一步一步疊加進來。」汪劍超相信,綠色地球正在蓄力更多具有想像力的商業潛力。 

出自社企流/Yeti

 

 

延伸閱讀:

台灣第一個社會創新、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社企流於2014年4月12日舉辦二週年論壇,論壇主題訂為「夢想自造家: Everyone is a Change Maker」,邀請來自亞洲各地、耕耘於教育、環保、金融等不同領域的講者,一起透過跨界對談,激盪出創意火花。

講者包括香港「創不同」發起人黃英琦、運用條碼顛覆中國垃圾回收的汪劍超、以科技幫助香港貧童跨越教育鴻溝的黃岳永、在台灣透過網路打造分散式農產供應鏈的張駿極、用紡織機讓尼泊爾婦女自助自立的林念慈、帶領熱血青年為偏鄉教育注入新希望的劉安婷、鼓勵創新行動的夢想學校校長王文華等。3/31前早鳥單人票850元、雙人票1500元。更多資訊請參考論壇網站

關鍵字: #綠能環保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每年在台灣約有超過8萬家新設公司商號的誕生,然而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內部統計數據顯示,真正完成網站架設、踏上數位轉型起點的新設立公司卻不到一成。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新創團隊或微型企業,雖然正式登記成立,卻仍缺乏最基本的「數位門牌」,也就是企業的專屬域名名稱。

TWNIC 執行長余若凡指出,這看似是台灣新創團隊在數位轉型上的一個缺口,實際上卻是關鍵成長與強化自身數位資產的關鍵。「域名其實是數位轉型的起點,如果沒有自己的域名,基本上就還沒真正開始。」她強調,數位轉型已經不只是上雲端或導入 IT 設備,更進一步的是「建立數位信任」;但眼下許多新創連第一步都還沒跨出。

三大現實痛點突顯,域名是新創跨出數位轉型第一步的關鍵

余若凡觀察,許多新創公司之所以未能及早佈局域名與數位資產,主要來自三個現實因素。首先是資金有限。對於初創立的新創團隊來說,創業初期事務繁雜、資金有限,許多團隊會優先把錢投入營運,對域名或網站架設常抱持「之後再說」的心態。其次,則是缺乏整體數位策略的構想。余若凡表示,許多新設企業或新創團隊少有在成立之初就規劃品牌的數位溝通路徑,更遑論導入數位品牌策略。

最後是對「數位信任」的認知不足。余若凡提到,許多企業直到品牌被仿冒、消費者受詐騙波及時,才意識到域名的重要性。「你等到有名氣後再來搶域名就太晚了。」她特別提醒。一旦品牌名稱被他人搶先註冊,甚至被詐騙集團利用,損失往往難以挽回。

而看在余若凡的眼裏,域名對於新創企業其實有三重意義。第一,它是企業的「數位門牌」。清楚、好記的域名能讓消費者快速找到企業,也代表著品牌在網路上的官方身分。第二,它是品牌行銷的起點。她指出,你必須要有自己的家,然後再去連結各種社群平台與通路。擁有域名,可以將社群經營、搜尋流量與品牌曝光整合在一起,累積成企業的長期數位資產。第三,它也是防禦性的工具。許多企業認為「不架網站就不需要域名」,但實際上,單純註冊域名就能防止他人搶註或利用相似網址詐騙,成本只要幾百元,卻能省下未來更多麻煩。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余若凡執行長
圖/ 數位時代

從「免費申請」到「快速架站」,52168為新創打造快速數位起步

為協助更多新創企業補上這一塊關鍵拼圖,TWNIC 為歡慶25周年,今年特別規劃「52168 Go! 免費域名註冊方案」,更首度針對自112年起的新設公司與商號,加碼免費提供含「com.tw 或 .tw」及「.台灣」等兩筆域名的註冊。這不僅讓新設公司能以0元自選擁有自己的域名,及低成本建置國際品牌識別,中文域名更能讓以在地化為優先的新設公司、新創團隊或是擁有創意諧音名稱的店家,直接使用最具代表性的中文作為數位門牌。

「我們希望透過免費的方式,讓企業更容易跨出第一步,養成擁有自己數位門牌的習慣,無論是用來建品牌、做轉址,或先作為防禦性註冊,都可以開始累積數位資產。」余若凡表示。今年TWNIC方案不僅延長了申請對象的年限,也在免費之餘特別簡化申請流程,讓新創團隊輕鬆完成。余若凡說,企業只要備妥公司或商號設立證明,線上填寫資料、選好想要的域名並上傳文件,最快一個工作天內即可生效。

「我們希望讓這件事情的流程簡化到創業家們用幾分鐘就能完成申請,」余若凡笑說。不僅如此,TWNIC 也希望讓這項服務的效益極大化,不只是積極推動域名的申請,更同步規劃了後續的配套措施。申請完成後,企業可以透過「轉址教學」將域名直接連結至現有的社群媒體等平台,不需額外調整營運模式,就能立即擁有屬於自己的專屬門牌;同時,TWNIC也提供大型雲服務供應商的免費空間作為範例,提供清楚的「架站」教學,協助企業快速打造基本網站。這樣的設計,讓資源有限的新創企業不僅能輕鬆取得域名,還能在最短時間內建立屬於自己的數位家園,為品牌發展打下穩固基礎。

從「數位門牌」出發,為新創奠下品牌與信任的起跑線

對於許多初創企業而言,品牌的第一張名片,可能不是實體名片,而是域名名稱。余若凡強調,數位轉型的時代已經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非做不可」的基本條件。

「我們希望 52168 能成為新創的堅強後盾,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地方,幫助他們在數位化的道路上打好地基。當企業開始累積數位資產,品牌信任也會逐步建立,整體產業生態才能變得更安全、更有韌性。」余若凡說。透過52168方案,TWNIC 不僅提供免費資源,更試圖翻轉企業對「數位門牌」的認知。對於正處於創業起跑線上的新創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最簡單,也最值得立即行動的關鍵步驟。

請上「52168 Go! 新設立公司/商號免費域名註冊」活動網站 https://52168.tw/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