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Facebook主導成立開放運算計畫(Open Compute Project, OCP),公開資料中心規格,提供硬體製造商更公開透明的生產依據。去年在台灣雲協主導下,OCP成立台灣分會OCPT。本周,台灣在此計畫下取得更新進展,由工研院主導成立全球第一座正式營運的OCP認證中心,幫助台灣伺服器製造商能更快速切入千億美元資料中心商機。
台灣重要硬體業者包括緯創、英業達、華碩等業者都參與其中,工研院IEK數字顯示,去年雲端資料中心伺服器出貨量達千萬台,今年可上看1200萬,整體市場可高達千億美元規模。
相較於PC代工的「毛三到四」低毛利,伺服器業務利潤相對好上許多,且需求仍不斷成長。因此,過去幾年,廣達、緯創、英業達等代工廠都積極搶佔雲端趨勢下的伺服器代工商機,甚至進一步做到自有品牌,跳過品牌廠,直接對上Google、Facebook、Amazon等網路產業客戶。
和過去供貨給HP、Dell等品牌廠的「純代工」模式相較,直接對上網路業者的「直銷」模式,替硬體製造商帶來了體質上的改變。業者必須花更多心力去滿足個別客戶的客製化需求,也需具備更多專利、軟體加值能力,才能從Google、Facebook手中接下大單。
然而,臉書發起的OCP究竟對台灣產業帶來甚麼意義?許多人看到「open」就直覺認為這是一項硬體開源計畫,是多贏策略。「OCP完全不是硬體開放的概念,也無法藉此達到更多創新,這只是一個公開規格、公開招標的概念,」和沛科技總經理翟本喬在去年的開源人年會中直指關鍵。
說穿了,這是一場由Facebook主導「自利」的遊戲規則,卻是台廠無法拒絕的一顆慢性毒藥。
「其實雲達(廣達旗下公司)、緯穎根本不想加入,這完全消滅了他們的優勢和利潤,但為了要做Facebook這麼大的生意,還是只能加入,」一位硬體業資深人士透露。開放的結果,是繼續削價競爭、流血廝殺,好不容易做出利潤的伺服器業務,將慢慢走向PC低毛利、衝大量的老路。
在雲端時代,Google、Amazon等業者對伺服器已經不像以前只要基本規格,而是更多省電節能、高效率、甚至是軟體需求。「硬體製造商未來的優勢,在於我們能提供甚麼樣的解決方案滿足客戶需求,」雲達科技總經理楊晴華說。談到OCP的開放競爭態勢,他坦言,毛利的確沒以前那麼好,但他相信會造就群聚經濟,就像家具街一樣,想買家具的人,通通會去那裡找。
硬體業者即便知道OCP的遊戲規則並不利於長遠發展,但礙於情勢,也只能加入,否則將失去Facebook大單機會。但本來具有獨家優勢的生意,變得誰都可以做,最後,真正賺到的是可以更低價打造資料中心的Facebook,以及新加入的微軟。微軟透過OCP,在採購資料中心伺服器時就節省了四成成本,這些,也就是台廠少賺的錢。
當台灣業者齊聚歡慶OCP在台成立分會、成立驗證中心時,仍應冷靜思考,這樣的遊戲規則,是否有利於台廠未來長遠發展。而我們又有甚麼樣的策略能保住自身優勢,避免再度落入「毛三到四」的窘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