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入股百腦匯?百腦匯總裁蔡明賢:有接觸
阿里巴巴入股百腦匯?百腦匯總裁蔡明賢:有接觸
2014.10.20 | 科技

台灣藍天集團在中國的通路布局百腦匯耕耘有成,先前業界傳出,中國電商巨擘阿里巴巴有意入股百腦匯,作為布局O2O(Online to Offline)的一步棋,百腦匯總裁蔡明賢低調證實,雙方的確有洽談,但合作細節現在不便透露,他也強調,傳統通路與電商不是「競爭」關係,而是「競合」關係,百腦匯也將O2O視為轉型重要的方向,後續百腦匯也會提供消費者以支付寶付款的服務。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圖說:百腦匯總裁蔡明賢指出,傳統通路與電商不是「競爭」關係,而是「競合」關係,百腦匯將O2O視為轉型重要之路。(圖片來源:詹子嫻攝)

近年大陸電商發展飛快,讓實體業者備感壓力,蔡明賢坦言,電商崛起的確對實體商場造成影響,受傷的大小依個別企業經營、通路所屬城市而有不同,但他最大的體悟是:電商崛起對實體通路的人其實是好事,「以前做生意都來不及」,現在懂得反省,而且有阿里巴巴、騰訊的帶動,刺激了市場更多需求。

阿里巴巴在美IPO,市值成為天文數字,中國網路巨頭發展電商雖強勢,實際上卻也投資實體賣場,除了阿里巴巴入股銀泰,騰訊也投資華南城,蔡明賢認為,「他們都在找實體通路最強的業者合作」,證明虛擬業者不可能放棄實體。

而在中國IT通路市佔獨占鰲頭的百腦匯,也獲得電商巨擘的青睞,對於近期阿里巴巴入股百腦匯的傳聞,蔡明賢不願多談,但他以日前Costco進軍大陸、就是跟天貓合作為例,直言「O2O虛實結合模式是主流」,大家都想辦法合作,讓市場更大。

藍天策略長林群補充,「大型電商的確都有來諮詢,他們都很靈活,兩邊(指電商業者跟百腦匯)都很open mind(心態開放),不排除任何可能。」但是,阿里巴巴已投資銀泰,是否還有可能再投資其他實體賣場?林群認為,各家實體通路的強項不同,要從行業別、市場地域性來看,像是銀泰以百貨為主,百腦匯的強項在IT通訊,並不衝突。

藍天集團三大核心業務,除了筆電代工獲利穩健之外,通路事業包括百腦匯(IT賣場)、群光廣場(百貨公司)更是獲利金雞母,對於百腦匯的發展,早在1、2年前蔡明賢就向內部下達轉型令,將百腦匯轉型成複合商場,讓IT通訊的營收比重降到4~5成。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圖說:百腦匯武漢店新開幕,是轉型複合商場的代表作。(圖片來源:詹子嫻攝)

「親身體驗、以及售後服務是實體賣場兩大特色,在實體和虛擬的競合態勢下,想要做得好,就看各顯神通的實力,過去百腦匯只賣IT產品,現在絕對不是,已經加入美食、娛樂、生活,而且要做O2O整合。」他很有信心說,而且未來百腦匯已經開始建立新的帳務系統,除了武漢店率先做到統一收銀之外,後續全中國的百腦匯也會支援支付寶付款。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圖說:除了百腦匯,藍天集團的群光廣場已在武漢經營11年,業績良好,是當地繳稅大戶。(圖片來源:詹子嫻攝)

關鍵字: #阿里巴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