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在舊金山,不在矽谷,我們在「洛杉磯」 !
我們不在舊金山,不在矽谷,我們在「洛杉磯」 !
2014.11.03 | 創業

今年5月,著名的「閱後即焚」社交應用SnapChat創辦人Even Spiegel來了一趟中國,拜訪了一些中國做社交應用的同行。其中,在和一個同行吃飯聊天的時候,對方隨便地問了一句「你們公司在舊金山什麼地方?」,於是Even Spiegel很嚴肅地回答:「我們不在舊金山,不在矽谷,我們在洛杉磯」。

「為什麼不在矽谷?」自然少不了這樣的追問。在中國的大部分網路從業者和創業者來看,矽谷是創新的天堂,有著最瘋狂的一群人,風險投資、孵化、創新者社群、大學和巨型網路公司構成的生態系統相當完備。世界上那些最酷的創新,理應出自矽谷而不是其它地方。據說,Even Spiegel當時沒有太多地解釋這個問題,只是淡淡地回覆:「我不喜歡那個地方」。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如果連Even Spiegel都不喜歡矽谷了,那矽谷一定發生了些什麼變化。這位SnapChat共同創辦人是個90後,出生在洛杉磯,在史丹佛就讀過商學院。但在學業結束前,他就開始專注在SnapChat上,並且搬回了洛杉磯地區。洛杉磯市郊,SnapChat在long beach附近的沙灘上有著一座大房子作為日益擴張的團隊的辦公室——在舊金山或矽谷核心地帶的Palo Alto與Menlo Park,這樣的一個地方貴得離譜。

SnapChat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這家在美國甚至是加州誕生的估值高達數十億的「創新公司」選擇了洛杉磯地區而不是舊金山灣區(傳說中的矽谷)作為「總部」所在地。而另一家被Facebook 20億美元收購的虛擬實境技術公司Oculus Rift,也把總部設在了洛杉磯附近的Orange County——即便在完成收購之後,Oculus的團隊仍然留在Orange County辦公,並且在好萊塢舉行了它的獨立開發者大會,而沒有像Instagram和Parse等被收購的公司那樣,搬進Facebook在Menlo Park的園區。此外,最著名的「匿名社交」應用Secret,總部也在洛杉磯。

這些公司在洛杉磯自然有它們的道理——那些社交屬性突出的創新公司,需要靠洛杉磯地區偏向娛樂和名利場文化的氛圍積累最值得傳播的內容,而Oculus這樣技術驅動的公司顯然在洛杉磯一帶更容易獲得合作夥伴和天然的客戶。但同樣重要的另一層原因是:這裡的房屋租金和人才都相對更「便宜」——而且對這裡更「便宜」的人來說,他們很多人也是來自全美最棒的學校,而且不至於隨時被周邊幾英里之外的其它公司挖走。

與此相同,你會發現紐約聚集了另一個類型的創新公司——與電子商務、交易、設計和新媒體密切相關。像Fab和Birchbox這樣的公司簡直就是天然的紐約產物。最近B輪融了1.85億美元的支付與商戶解決方案商Mozido也在紐約。而Google最近巨資投資的另一家「下一代虛擬實境技術和可穿戴設備」公司Magic Leap總部則在美國最東南部的佛羅里達,同時在洛杉磯(而不是舊金山灣區)也有一間辦公室。此外,另一些與舊金山灣區有著同樣「技術驅動」基因且獲得了數千萬美元以上的創業公司Quantopian和PortalInstruments等都位於頂級高校和精英最聚集的麻州波士頓和劍橋一帶。而以DNAtriX為代表的一些與生物技術和新能源數據化相關的頂級新創公司,越來越在德州的奧斯丁、休士頓和美國加州最南部的聖地牙哥紮根。

它們都不在矽谷。

也許這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實:當中國的大量熱錢、網路巨頭甚至一部分創業公司開始成規模地向矽谷進攻的同時,矽谷自己正在完成著它自己的調整和「去中心化」。而這裡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是:科技公司越來越不僅僅是只提供「科技」給它的用戶公司了。早年的英特爾、甲骨文和思科當然奠定了矽谷且心安理得地待在這裡,Google這樣的公司也顯然最適合矽谷這個地方,Twitter和Facebook也還好。但當科技本身越來越接近一種基礎設施,而「科技公司」必須通過「技術」作為手段為人們提供生活場景中所需各種不同服務的時候,這些科技公司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資源往往不在舊金山和灣區當地,這就導致了矽谷本身的「去中心化」:與娛樂、電影製作和動畫密集相關的資源在數百英里之外的洛杉磯好萊塢;與設計、商業交易、媒體和金融有關的資源更多在紐約;與生物醫學、新能源有關的資源和人才更多集中在德州的休士頓和奧斯汀以及加州最南的聖地牙哥;與公共設施更多的相關資源在加州以北俄勒岡州的波特蘭……總體而言,合作夥伴與潛在客戶在哪裡,這些科技公司的總部就傾向於設置在哪裡,而不僅僅是守著傳說中的「創新搖籃」和風投最活躍和密集的地方——矽谷。這不是一夜之間完成的變化,但你可以看到,就像大陸板塊漂移一樣,越來越多的「創新公司」在更深層次原因的作用下,從矽谷漸次向不同地方完成資源和人才的遷移——但它們仍與矽谷有著密不可分的,在資本交易、人才、社交網絡和精神家園上的連接。

這個現象直接導致了另一個變化,即「矽谷不可複製論」的打破。一些矽谷的精英——比如Y Combinator孵化器的創辦人Paul Graham和他的大部分同事,以及Khosla Ventures和Andreessen Horowitz的大部分頂級投資人,一直以來都堅持認為世界上的其它地方不必試圖刻意地複製另一個矽谷。因為矽谷形成的時代背景(冷戰與軍備競賽)、矽谷的人際網絡與整個生態系統、以及矽谷創新背後的獨特文化是無法被複製的。而激發世界上最棒的創新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全世界最棒的創新代表都到矽谷來接受新的洗禮和「再教育」——Y Combinator孵化器一直都是這麼做的,它號稱能給一個創業者最好的人際關係和資源,無論是從矽谷頂級的大佬和Y Combinator的歷屆學員公司之間——它們中的一些都已經成為估值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的公司(比如Dropbox和Airbnb)。但對一家可能加入了YC的位於印度班加羅爾的租車應用公司來說,搞定印度的大小車行可能比跟Facebook創辦人佐克伯的一頓午餐還重要,但地理意義上的矽谷在這個問題上對它的幫助是有限的。同樣,對一些科技公司來說,好萊塢、紐約、休士頓、奧斯汀、波特蘭和聖地牙哥在資源上的重要性可能都比舊金山灣區更重要,它們需要在那些地方紮根和拓展,但與此同時,這些公司的創業者也為這些地方注入了越來越多的創業精神和「矽谷精神」,他們在矽谷學會的那些思考方式、驅動公司增長的方法論、建立人脈網絡的技巧、跳出既有框架思考的意識甚至講故事的魅力,都會被帶到矽谷之外的地方。

矽谷的去中心化甚至不僅僅是擴張到美國的其它地方:設計和時尚的另一個全球聚集地倫敦、下一個清潔能源與數字化結合在一起的突破性創新國度以色列……在PingWest SYNC 2014舊金山專場下午有關智慧硬體的討論環節,不止一個舊金山當地的硬體創業者說:「你什麼都不需要想,買一張機票,去深圳,在深圳找一個合夥人」,而位於舊金山的硬體加速器——無論Lemons Labs還是PCH International,都會讓自己的創業公司同時在舊金山和深圳兩個地方接受不同的訓練和「洗禮」。這些例子,也都是矽谷去中心化的典型例證。

當矽谷的外延在不斷擴大,「矽谷風格」已經變成一種全球創新最時髦的語言和標籤,矽谷的VC也在發生變化。這兩年,越來越多的矽谷VC開始認真地探討「矽谷和美國之外的機會」,中國當然是探討的重心之一,德國、以色列、英國甚至馬來西亞也都在列。我記得上次我見到Y Combinator的新任總裁Sam Altman是7月底,他當時正準備去倫敦做一場Y Combinator的年度活動Startup School。談到中國,他說:「如果Y Combinator真的準備開美國之外的代表處的話,中國毫無疑問是第一站」。

再看看矽谷正在發生的問題:除了因為科技滲透到社會生活的不同場景,因為資源配置的側重而導致一些科技公司從矽谷向外輻射之外,矽谷對新的科技公司似乎也越來越不那麼友好了。大公司壟斷了所有的社會和人才資源,房屋的租金、生活成本和人力成本正在往高得離譜的方向發展,人才的流失也越來越嚴重。即便沒有不同行業資源的問題,矽谷本身的生態系統也處於一個幾乎滿載的狀態。某種程度上,「去中心化」的調整也是它自下而上自己發生的。

也許Google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佩奇(Larry Page)最近接受採訪表達的觀點也能代表矽谷當下的問題和轉折期的特殊現象:矽谷已經變得短視,沒有取得真正的突破,越來越不關心大創意。這種現象讓矽谷變得不堪重負,而技術與消費生活的「淺薄」結合也讓那些原本應該在矽谷的公司去了它們各自更應該去的地方。而另一個方面,矽谷仍是世界科技的震源——那些最原創和突破性的技術革新,仍然適合發生在這個地方。

本文出自PingWest/駱軼航

[活動推薦]
2014創業小聚年終盛事!掌握創新創業趨勢與現況
時間:12月9日(二)大會論壇、12月10日(三)創業之星Demo Show
地點:臺北文創大樓6樓 (臺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6樓)
報名方式:請參見活動網頁(11/20前早鳥票7折優惠)。另有創新創業大展徵件中,歡迎報名

[ 社群活動 ]
創業小聚第47場邀請:雲端監控系統Skywatch、C2C代購網Go1Buy1、電商行銷創意點子、廣告應用App VMFIVE、民宿管理系統TRAIWAN出來玩,以及Cheetah Mobile獵豹移動高級總監施子薇到場分享,歡迎出席交流!2014年11月19日晚上@YOUR SPACE

關鍵字: #矽谷 #創新創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不只守成,更下一城!看kure.fit、Fullicon、華夏玻璃如何用亞馬遜讓傳產翻轉成國際潮牌
不只守成,更下一城!看kure.fit、Fullicon、華夏玻璃如何用亞馬遜讓傳產翻轉成國際潮牌

台灣上市櫃公司高達七成為家族企業,其中,中小企業佔比高達95%,在二代傳承創新的過程中,不僅面臨信任、制度、認同等管理議題,還必須透過創新思維與數位平台工具打造與持續深化市場競爭優勢,方可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生存、茁壯,甚至是成為產業變革者。事實上,這也是kure.fit、Fullicon與華夏玻璃積極透過品牌重塑、擁抱創新科技,以及透過跨境電商佈局全球市場的原因,並且成功在詭譎市場中屢屢創新突圍、締造佳績。

不只是傳承,更透過品牌經營讓家族企業酷起來!

成立於2019年的kure.fit是一間專注於女性健身器材與居家運動的品牌,透過亞馬遜美國站、英國站與中東站進行產品銷售,2025年上半年度,創下美國銷售年成長率358%好成績。kure.fit創辦人暨執行長黃永沅認為其中的關鍵是:「提供客戶高價值產品與服務,並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快速拓展站點創新局。」

亞馬遜全球開店
kure.fit創辦人暨執行長黃永沅分享品牌打造經驗時,提到父親常說「服務」是家中工廠發展最關鍵的因素,這也是他創業以來一直銘記在心的價值。
圖/ 數位時代

黃永沅的創業故事——kure.fit 的成立——與家族企業息息相關。他說:「我父親黃泰翔擁有敏銳的市場嗅覺,幾乎你想像得到的消費性居家電子產品,我們家都生產製造過。為跳脫傳統製造思維、進一步擴展全球布局,2019 年回到家族公司後,我開始積極導入數位化與數據化手法以維持市場競爭力,同時也嘗試建立品牌,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進軍海外市場,讓 kure.fit 在 2024 年憑藉可調式啞鈴組、壺鈴、加重手環等商品大幅提升營收獲利。」

他坦言,選擇亞馬遜全球開店,是綜合研究過市場及相關條件的必然之選。「台灣具有高度彈性的製造實力,卻苦無與全球用戶直接接觸的機會;而亞馬遜正好打開了這扇窗,讓我們能用最經濟、高效率的方式快速測試、修正與擴張,對新品牌來說,是極具價值的通路。」

他進一步補充:「上一代累積的資產讓我擁有比較多的機會探索與試錯,而亞馬遜全球開店則讓我可以用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布局全球市場。」例如,透過參與亞馬遜全球開店官方團隊為賣家提供的在地支持計畫與課程,kure.fit獲得一次性的帳號健檢、選品分析、營運問題排除,以及 1 對 1 經理輔導,大幅提升全球布局與品牌行銷的能力。

類似的二代傳承與創新旅程也發生在保健收納藥盒創新品牌–護立康(Fullicon)-身上。Fullicon副總經理李承樺認為:「二代不是只能接班,相反的,可以透過自有品牌創業、以亞馬遜全球開店將產品服務推向全球各地,創造嶄新的營收獲利。」

把時間回溯到2019年,為解決OEM與ODM客戶削價競爭亂象,李承樺在家人與客戶的支持下,啟動自有品牌–護立康(Fullicon)上架亞馬遜拓展業務,爾後,透過產品設計、功能強化、專利佈局與亞馬遜全球開店擴展國際市場業務,不僅成功將藥品收納盒打進日本站前三的成績、創下4.8/5的高消費者評價,更榮獲亞馬遜全球開店2024年度傑出賣家–「最速全球布局轉型獎」–的肯定。

亞馬遜全球開店
Fullicon副總經理李承樺分享,加入亞馬遜之後,透過世界級的品牌與市場資訊,他更了解專利的重要,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專利已經成為Fullicon營收來源一環。
圖/ 數位時代

對台灣百年玻璃製造商–華夏玻璃–來說,傳承固然重要,但是,唯有突破既有框架才能創造第二成長曲線,因此,成立自有品牌–SOUL ONE,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銷售自有產品以深入了解北美消費者輪廓,例如對玻璃製品的需求與偏好,進而提供最佳產品服務,為前進北美零售商店市場做最佳準備。

華夏玻璃執行長廖冠傑進一步解釋會加入亞馬遜、以亞馬遜全球開店布局北美等國際市場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品牌形象佳、是北美消費者喜愛的購物網站;其次是可取得消費者回饋聲音以及後台提供豐富的市場洞見,讓團隊成員可以快速調整產品、包裝與行銷等策略;最後是透過功能強大的亞馬遜物流(FBA)機制輕鬆擴展全球業務。」

從上述的kure.fit、Fullicon與華夏玻璃SOUL ONE的布局,可以清楚看到:二代不僅是傳承與守成,更是主動出擊與翻轉市場的關鍵推手,讓家族企業經營也可以很酷且創新。

亞馬遜全球開店
華夏玻璃執行長廖冠傑於專訪時指出,作為企業核心的決策者,在面對爆炸的資訊與選擇時,更應該專注而冷靜,謹慎為公司營運做出最適切的選擇。
圖/ 數位時代

亞馬遜全球開店助二代繼承者高效打造品牌與布局全球業務

亞馬遜全球開店不僅讓企業以自有品牌布局跨境電商,更有助於企業重整商業邏輯、發揮OEM、ODM與OBM的經營綜效。對此,Fullicon副總經理李承樺面帶微笑地解釋:「我們公司–益麟企業–的業務分成三塊,分別是負責台灣市場的業務部門、以官網與參展等方式經營的OEM與ODM外貿部門,以及由我負責的、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布局的全球電商部門;其中,電商部門的營收雖然僅占公司整體營收的一小部分,但帶來的成效遠超乎預期。」

首先是產品開模與製造後即可直接(透過電商)銷售,不像過去必須花費1到2年的時間跑市場與找客戶;其次,可以直接傾聽客戶心聲以加速產品功能的迭代與優化,例如方便關節炎患者取用藥品的彈跳保健盒設計等;最後則是挹注外貿業務發展。李承樺表示:「我們有韓國客戶因為看到亞馬遜的Fullicon藥品收納盒而主動找上門、向外貿部門下單,開啟跨業務單位的合作綜效。」

kure.fit創辦人暨執行長黃永沅則直言:「做工廠最怕離消費者太遠。」需要像亞馬遜全球開店這樣的外部夥伴提供協助,讓kure.fit可以突破區域限制、深入了解各個市場脈動,為每一個產品找到新出路。例如,亞馬遜商機探測器與選品指南針等官方選品工具讓kure.fit可以同時掌握產品類別與市場資料以高效布局新市場,如將女性健身器材銷向中東等新市場,讓品牌營運穩健邁向全球市場。

「企業的創新轉型旅程是一個又一個關鍵決策交織而成,亞馬遜提供的數據資料讓我們可以更精準且有憑據的下達各項決策,以更有責任感與使用感的方式推進二代傳承與創新。」關於亞馬遜全球開店帶來的綜效,華夏玻璃執行長廖冠傑如是總結。

總的來說,二代接班不僅是傳承,更是品牌重塑、通路重組與文化再定位的新起點,在這個過程中,與亞馬遜全球開店這種世界級企業合作,不僅有益於簡化傳統外貿的繁雜談判流程,更讓台灣企業可以更精準且高效的方式布局全球、透過出口電商快速回應市場需求,進而加速創新步伐與鏈結業務績效,讓台灣企業走出新路、演變為令人驚豔的「酷」品牌關鍵。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